最近出現好多類似問題,都是反問,不利於討論。現在這個問題更好吧。



先行把普通話存古程度當做0,拿普通話當參照物,忽略普通話和其他方言自身演變,個麼其他方言存古程度就肯定都比普通閑話高咯對伐啦


閩南話喫飯寫做《食》文縐縐的。多古香古色,夠存古了吧?可是一開口就是駕崩。(滑稽狗頭)


說存古幾乎沒看過從形態上來說,都是從音韻,

可能因為說到形態/古漢藏詞綴的話:圪(g-)、巴(-pa)、不(-po-)、拉/嗒/楞/登(-r-)

幾乎只有北方漢語能參與比較,比如:幷州vs幽州 誰的詞綴多?

另外北方漢語這些詞綴全面輕聲可能反映的是上古漢語無聲調,這些詞綴從頭到尾就沒產生聲調。

就這點再次吐槽一下文言文,完全失真的呈現,對人們瞭解古代真實口語造成了極大幹擾。

想像一下如果古藏語也是寫成文言文,那能推出來的信息大概不到50%。


出了圈 說好聽叫存古 不好聽叫滯後 老土 也就圈裡覺得存古=高舉

俺們村裡的話也比市區人的話存古


某一種官話可能確實保留了更多中古漢語的特徵,但北京官話應該是官話中最不存古的,並且普通話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按照英語構建的20世紀新語言,原生漢語的特徵再次失去了很多。

而且舉一些詞就知道,例如中古漢語人是njin,客家話,吳語都是nyin或ngin(j變y或g),閩南是jin(n脫落),日語吳音是nin(j脫落),漢音是jin(n脫落),韓語一種是in(nj脫落),滿語裏的福晉就是夫人fujin(n脫落),普通話是ren???已經完全沒關係了

另外漢語的入聲也沒保留,中古漢語一是yit,閩南語是yit,吳語是yih,韓語一種是ir,日語ichi,把入聲發出了chi,普通話就是yi,沒入聲了。

當然說普通話是胡語就和說溫州話是閩語一樣是黑屁,實際上民族大遷徙時代形成的中古漢語本身就有北方遊牧民族參與,同時也對遊牧民族有很大影響,北京官話明顯是近代自我變異了的奇怪語言。

還有一點粵語確實不怎麼接近古漢語,粵語近代由於廣州通商,變化也很大,吳語存古可能是城裡人被太平天國殺光,導致更存古的山地農村補充的結果,溫州是唯一沒被太平軍攻陷的吳地城市且與其他地方相對封閉(有些懷疑,溫州和台州差不多封閉,地理很接近,但台州發展得非常接近北吳能大致互通和溫州完全沒法溝通)就發展得比較奇特了。


吳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話應該都比較寸古。


一個字懟回去:箸。

只有閩語全系(超過80%)地區是把筷子叫這個字。

也可以用來反駁吳語,廣州話,客家話比閩語更存古。

——————————————

南吳,指溫州台州義烏,還是閩語地區或者交叉地區,北部吳語是不說的,早就用筷子代替了,非要槓的話,那你贏了。我的認知只限於百度百科,贛語小部分地區說,客家話「筷子」「箸」並用,「箸」的比例稍小。主流是不用的。

下圖紅點是用「箸」的。

◎ 粵語:zyu3 zyu6

◎海南話:ddul(同音:豬)

◎ 客家話:[寶安腔] cu3 [陸豐腔] chu3 [東莞腔] zu5 [海陸豐腔] chu6 [客英字典] chu5 [臺灣四縣腔] cu5 [梅州腔] chu5 [客語拼音字彙] cu4[1]

◎ 潮州話:de 潮陽普寧口音:dǔ

◎廣豐話:jie 3聲

◎海陸豐話:di 3聲

◎閩北話:dv 1聲

◎閩東語:dü6

◎閩南語:di5

◎莆田:ty

◎台州:dz

◎義烏:dzi

仍稱呼筷子為箸的地區

筷子,古代稱為箸。

現在仍稱呼筷子為箸地區有:

福建(閩語區)

廣東潮汕(潮州)

臺灣

廣東

廣西

客家地區(筷、箸並用)

贛語片

溫州

義烏

南昌

唐縣

越南「??a」

韓國(朝鮮)「?」(jeo)

日本(はし、hashi)

山東雖然不稱筷子為箸,但盛放筷子的籠子仍然稱「箸籠子」

是哪裡先把「箸」叫成「筷子」的?

答案是明代的「吳中」,也就是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帶(今蘇南及上海)。筷子的說法,其實出於避諱。講究避諱一直是吳地民間文化的一個特色,直到今天,上海話仍然把「鵝」說成是「白烏龜」,以避「殺鵝(我)」之諱。明代更是如此,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 江南水鄉的船家忌諱「住」,因而忌諱與之諧音的「箸」。故反其道而用之,將「箸」喚作「快」,寄託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願望。


首先,普通話本身確實就是沒有存古的。辭彙上,存有最古的辭彙都屬於近世漢語。而吳語粵語閔語客語乃至晉語,都是中古漢語保留內容非常多的。有人認為這證明這些語言活性低,我看法是,如果沒有被歐化語法的普通話,這些語言存活率會大大提高。普通話並沒有什麼不好,然而過度西化普通話,也許我們這一代有人能看懂古文,再過一百年,幾代人後,古文也看不懂了,而隨著時間流逝,普通話更加西化後,中文都不存在了,直接成英文了。這是相當可怕的事情。普通話本身無太多瑕疵,因為它的通行可以讓人更方便交流,然而語言演進不保留漢語自身語法或辭彙,過度引進音譯辭彙,是中文受到的最大挑戰。

其次,存古,需要知道,這裡的存古指存有古代白話文內容,包括上古、中古或近世漢語中的白話文,而不是已經被西化的白話文,並非指文言文。文言文的存古性,很難界定,因為上古文言與中古歷代文言均有巨大區別。若單純重視存古性,不重視每種語言的特殊作用時,就會讓語言本身變成盲目晦澀或盲目淺顯。各種語言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漢語族中的各種語言,能存留到今天都有其合理之處,普通話推行也有其積極作用,說普通話存古完全沒有必要。


不用反駁,評判一個語言好不好不是看存古程度高不高,高又怎樣,不高又怎樣?

還是要看這個語言的使用羣體能不能產生更多進步的知識,這門語言能不能讓使用者更方便的與別人交流


官話中只有標準南京官話存古度能和其他南方大方言一較高下。

南京話入聲保持爲一個,不分陰陽。中古漢語乃至上古漢語都是一個入聲,不分陰陽。而吳、閩、粵、客的入聲都分化出陰陽了。當然閩、粵、客的入聲保留了塞音韻尾。這是南京話不如他們的地方。

南京話分尖團,這也存古度比肩吳、閩、粵、客,超過北京話的地方。所以南京官話長期是漢語標準音。

現在有南京拼音輸入法:

LangJinPinIn?

uliloewi.github.io


存古有什麼用?

漢語各個方言包括普通話,它們的使用人羣根本就產生不了有用的新知識,無法帶給人類的進步,畢竟漢語是專門為文盲服務的語言。

人類要進步,還是需要學習英語。


首先認清語言的目的與意義。對於存古,個人觀點粵語吳語閩南話應該會保留古漢語的程度更多。

但是現代社會,普通話作為中國官方第一通用語言。存在感、通用型、普及度肯定大於上述語言。

個人觀點是吳語區、粵語區、閩南語區的人民珍惜保留上述方言,在區域內盡量使用方言去溝通交流。它們是中國自古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的魁寶。

面對其它地區的人時,推廣使用普通話,畢竟它的通用性大於上述方言。


對於語言來說,存古程度百分比越多越不是好事,這說明這個語言正在慢慢失活

而已現在語言活性來說,普通話最強,所以普通話肯定存古程度最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