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记载定三秦是韩信统帅的,为什么都把定三秦算韩信头上?

明明就是高祖统帅打下来的啊。


首先刘邦并不愿去巴蜀汉中,甚至不惜和项羽拚命,要不是被萧何劝住,还真有可能直接干上了。

既然去巴蜀汉中,那刘邦不可能不做好一些将来出三秦的准备和安排。

比如汉元年4月戏下诸侯各自归国之前,郦商部就率先攻打拿下汉中。

同样章邯也率先搞起了动作,即搞定了蜀守。

也就是说虽然刘邦被封在巴蜀汉中,实际无论是汉中还是巴蜀,实际都是靠武力拿下的。

章邯和刘邦都是互相叫著劲呢。双方都在争分夺秒。

刘邦10万军队,去巴蜀的实际只有三万,剩余七万人,有的各自有归属,如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估计归魏了,韩申徒张良送到半路回韩国了,王陵应该回南阳了,柴将军陈武,游击将军陈豨,梅涓也走了,吕释之回丰沛了,等等。

这些没入汉的七万部队,刘邦不可能不做任何安排和准备。

比如守住关中一些重要地方,让董翳和司马欣无法轻易掌控封地,或牵制了董翳和司马欣一定兵力,帮助刘邦一伙反出三秦。

刘邦10万军队

刘邦三万入汉,

关中仰慕追随者过万。项羽给了一万卒运粮。(淮阴信估计在这一万人里)

这关中仰慕追随者和一万卒不知算没算进三万人里,说明刘邦有可能入汉数量是三到五万人之多。

再加上先行入汉的郦商部,加秦守军吕不韦的封地在洛阳,有十万户之多。吕不韦被免官后,这十万户就被迁往巴蜀了,再加上长信侯嫪毐门客罪重者四千余人也被迁蜀。这巴蜀之地,随便也能搞搞也能有两三万人。这样刘邦部保守估计就有七八万人了,没入汉的陈武,陈豨,王陵,张苍,吕释之等几万人马。一北一南,牵制了董翳和司马欣。兵力上已经足够对付三秦王。当时有四条道通往关中,烧掉一条还有三条,好比王者荣耀里上中下三条道。

无论章邯重兵把守哪条道,刘邦都可以打另两条兵力薄弱的道,主动权和选择权在进攻方手里。

如果章邯兵力平均分散把守,呢么哪一条都挡不住汉军主力进攻,

章邯唯一能做的就是按攻守难易按需分配兵力,易守的,兵力配置少些,难守的兵力配置多些,再留一支机动部队,哪里兵力吃紧支援哪里。

换句话说无论哪一条道,章邯都做好了最佳兵力配置。特别是雍兵塞陈,章邯在陈仓道的兵力配置足够多,借助地利优势,让刘邦差点放弃。要不是赵衍指了他道绕出,这仗没得打。但即便从他道绕出后攻陈仓,仍然打的异常艰难,刘邦战死了两个功侯。所以无论是传檄而定,还是突袭陈仓,韩信的所谓计策都没起到作用。

能起到作用的实际还是兵力数,和士气。

兵力数刘邦军团占绝对优势,导致章邯每条道都挡不住汉军进攻。而士气就如同韩王信说的,刘邦军团大部分都是关东六国人,人人思东归。

汉元年四月离开戏下,走到汉中就要一个月,元年五月到南郑,稍做停留五月就回头开打。且南郑的后方蜀地被章邯麾下的蜀守把守。萧何的汉中对里是要收巴蜀兵的。要收巴蜀兵还得武力拿下蜀守。

可以想像当时,时间有多紧张,如果夺不回蜀地,收不了巴蜀兵,那一万运粮卒半路跑了,加上其中间谍煽动下,思乡的士兵逃亡,章邯再背后偷袭,仅靠剩下那些兵力,刘邦就很可能被困死在了南郑。

所以就要烧栈道,一来避免背后遭章邯袭击,二来强留住那一万运粮卒,和因思乡而被煽动下选择逃跑的逃兵。也避免了间谍直接回头报信。

就因为栈道被烧,不能直接回头逃跑,要回去还得绕其他道,所以很多人只能被迫跟随著去南郑。

虽然暂时留住了人,但只要走到分岔路口,可以绕道的地方,这些人还是会跑。所以留住人的第二步,是要留住人心。

而没杀坐法当斩的淮阴信,还提拔他,很大原因可能就是为了达到千金买骨,收买人心的作用,让他们知道跟我刘邦一伙前途光明,封赏丰厚。

所以即便没有淮阴信,也有可能提拔其他人。


首先明确一点, 定三秦之战是刘邦自己打的, 和韩信没任何关系,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元曲给韩信加的戏。 韩信顶多提了个暗度陈仓想法被刘邦采纳了, 但是暗度陈仓根本没有起到作用, 章邯在陈仓布下了重兵等刘邦。

那么刘邦会打关中吗? 很明显是肯定的, 因为早就在入蜀前, 韩王信就建议刘邦要快点反攻关东, 刘邦认同韩王信的看法(注意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 和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


自古以来,对刘邦用韩信一事的分析就局限在军事方面。后来对此的衍生思考,大多也流于文人骚客的闷骚心态,虽有缘故,不免无聊。

如果深入考察汉初登坛拜将、还定三秦的历史,会发现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并不完全出于纯粹军事原因。

有一个事例可以作为参照。

刘邦组建诸侯联盟,联合攻灭了西楚。项羽率领军队反击,大破联军。刘邦重整防线,在荥阳敖仓一带稳定了局势。此后,大量骑兵离开项羽阵营前来投奔刘邦。刘邦方面开始考虑组建骑兵军团。对此也有人分析说,通过彭城之战,刘邦方面认识到了骑兵战法的威力,所以才开始组建强大骑兵军团。这两方面原因大概是相互作用的。总之,汉军开始组建强大的骑兵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众人推举李必、骆甲作为骑将。两人提出,他们都是秦人,恐怕不能服众。建议由汉王刘邦的亲信来担任骑将。于是最终决定任命灌婴为骑将,李必、骆甲为校尉[1]

汉军立骑将时,出发点固然是内外军事条件成熟,但是在最终决策时,依据的主要条件还是政治条件(这里有个细节,灌婴在与楚军作战时曾经歼灭了一批楼烦将。这透露出,项羽冻著发动各种骑兵突击作战,在「史记」上声势显赫的原因之一,是他手中有大量的楼烦骑兵。这应该是巨鹿之战后发生的重大军事改变,但是史书失载)。

那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也不当单纯视为军事事件。

重要将领的任命从来都是要充分考虑政治条件的。很多人考虑韩信拜将问题都是从纯军事角度出发,很容易导致片面和极端的结论。

比如说,我经常看到有人讲,拜韩信为大将是因为韩信战无不胜、将兵多多益善。这就倒果为因了。韩信战无不胜是拜将以后的事情,刘邦拜将的时候还没有办法看到以后的历史。倒果为因带来的问题就是错误估计了韩信军事能力在拜将一事上的影响力。

在拜将问题上,军事条件肯定是基础条件之一,韩信一定是展示了自己在组织协调、分析决策上的突出能力,才被认为具备统率大军的能力。

与一般人所想像的不同,挑选军事统帅时,初选时固然要适当考虑是否军事基础知识,但是越过初选阶段之后,在进一步遴选时,考虑的就是组织协调和分析决策能力。

那么,身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当然也通过了复试。

在此之后,进入最后阶段的终审面试阶段,考虑的就是政治因素。

在历史记载中,萧何说: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在此后拜将过程中,刘邦出人意料地拜韩信为大将,史称「一军皆惊」(三国志也是这样记载魏延的。称「一军尽惊」。只可惜后来事情的发展迥异)。

比「一军皆惊」更加重要的是,拜将时刘邦韩信二人的问对内容,并非是军事分析,而是政治分析。

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在《史记》自己的记载中,韩信也不是在谈军事,而是在谈政治。

政治条件成熟,于是军事条件成熟。

这在历史资料中是清楚明白的事情。只是包括司马迁在内,很多分析都聚焦于纯军事方面。古人说史官不通军事,却也是对事实的正确总结。

刘邦用韩信,在政治上有很多有利因素。

第一,政治号召力强。

韩信身份特殊。

韩信是执戟郎中,项羽身边的卫士。虽然韩信在项羽军中职权不大,但是近在霸王身侧、「侍中」,政治影响力强。

韩信在项羽军中只不过是执戟郎中,可是在刘邦军中却位高权重。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产生强大的政治吸引力。

因此,任命韩信为大将,就等于向全军表态:

即便是楚军过来的人才,我刘邦一样信任!

无论是哪里的人才,只有我刘邦才能重用。

那么这就会为争取各路人才、瓦解西楚势力提供极大帮助。

可以说,任命韩信为大将,本身就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攻势。

用今天的话讲,这就是「统一战线」。

第二,政治凝聚力强。

任命大将,这样重大的军事人员变动,意味著汉军即将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原本失去目标、纷纷东归的汉军将士,会从中解读出不一样的政治风向。那么汉军就会在短期内保持稳定。

同时,韩信是从项羽军中逃归刘邦、追随入川的人。这样一个人出现在大家面前,就意味著汉军在楚地依旧有著很强的政治影响。汉军因此会加大信心。这又一次用到了韩信的特殊身份,可谓是一鱼两吃。

第三,政治可靠性强。

刚才的分析都是集中于大的政治方面。在较小的政治领域中,韩信的政治可靠性也很强。

韩信没有班底。韩信是从项羽军中逃归刘邦的人才。他在项羽军中地位不高,在汉军的地位一开始也很低。刘邦给他什么,他才有什么,不给就没有。即便韩信被拜为大将,他旗下的将领也不能凭空变出来,说到底还是刘邦的人。比如说曹参等刘邦亲信将领,就长期在韩信帐下效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刘邦随时可以夺取韩信的军队、迁移韩信的封地乃至轻易抓获韩信。因为韩信的手下将领几乎全都是刘邦的人。既然中层干部全是刘邦的人,韩信怎么跳,也跳不出刘邦的五指山,那么自然在政治上就非常可靠了。

孤立易制,这就是韩信对于刘邦的优点,这就是政治可靠性强。

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政治上韩信是大将的上佳人选。

有军事能力,有协调能力,有政治分析能力,在政治上有充分优势,所以韩信成为大将。

那么,回到问题上来,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怎么办?那就找张信、王信出来。这个人可以不完全具备韩信的诸多特质,但是总会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即便刘邦的统一进程会迟滞一些,最坏的情况,也就是题主所问的,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打败项羽。最差其实就是南北朝、东西魏。从彭城之战前后的操作来看,刘邦之前能够从政治上建立围剿项羽的政治联盟,之后能够从军事上建立打击项羽的骑兵力量,即便没有韩信,他也一样可以消灭项羽。就是在灭了项羽之后,还要去剿灭诸侯罢了。那不过就是历史上扫平异姓王的事件重演。尽管异姓王比原先存在时间长了一点,可是他们内部的矛盾也没有清除、反而更加尖锐,所以难度有可能稍微提升、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差别其实并不大。

君主的责任就是挑人,就跟找对象似的。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可好找多了。

参考

  1. ^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雒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jj/102.htm


其实刘邦需要的不是韩信那样的军事天才,只要有一个自己同水平的统帅就够了。

刘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正面作战,而是两线作战。韩信是偏师,任务是蚕食诸侯。项羽的主力始终在和刘邦正面对决。刘邦独力难支,就得再加上彭越的牵制才行。

要与项羽争胜负,必须两线出击。可惜的是,刘邦手头没有能够胜任方面统帅的人才。不论是威名赫赫的曹参、灌婴,还是只在年表里面露脸的孔、费等诸将,事实证明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是斗将,执行战斗命令则可,指挥方面事务则乱,不是大将。

别看西汉开国将星耀眼,其实大多只是樊哙之流,也就指挥一个团的水平。这一点,刘邦自己也清楚。他手里无人堪用,没法实现分兵的战略构想。

但如果没有韩信,也不代表没办法了。萧何未始不能亲自顶上去,尽管大后方也至关重要。张良也许也有这个素质。曹参锻炼一番也许也能胜任。吕泽、郦商等等,都可以用。只是可能没有韩信打得那么出色罢了。

而且韩信没有根基,没有班底,要夺营把印章抢过来就完事。资历浅能力强,简直是完美的职业经理人,不像那些带股入伙的老油条。不然打著打著,打出一个鼎足三分来,那就不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