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關於時間的劃分有很多說法,到底哪種是正確的?


埃里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提出了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嬰兒期(0~1歲),心理危機是信任對懷疑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懷疑感。個體在這個階段還不能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因此他的哭鬧就表達了「希望」這一品質,這時,如果成人滿足了他的期望,那麼個體對社會環境就會產生信任感,否則就會產生懷疑感和不安全感。這種人對於環境的信任感是個體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基礎。發展順利者會對未來充滿希望,成為容易信賴他人和滿足的人,否則就會貪得無厭。此時,養育者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兒童早期(1~3歲),心理危機是自主對羞怯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性,避免羞怯感,體驗意志的實現。個體在這個階段已經能夠比較自主地探索周圍世界,他通過穿衣、吃飯等等,來展現自己的力量,感受自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獲得自主感和自尊感。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影響,個體就會產生羞怯感。實現了這個時期的發展任務,個體就能夠按照社會要求來進行目的性行為。這對未來個體對社會工作與社會理想的態度有重要的影響。此時,父母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學前期(3~6歲),心理危機是主動對內疚的衝突,此時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性,避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此時個體開始試圖像成人一樣做事,表現出主動探究行為。如果父母對其獨創行為和遊戲等進行支持與鼓勵,那麼個體就會發展更多的主動感。如果父母對個體的獨創行為進行批評和嘲笑,那麼個體就會產生內疚感。此外,在個體表現主動性的時候會與其他個體的主動性產生衝突,甚至是侵犯,此時個體也會產生內疚感。個體在這個時期獲得的成就感和主動感對其將來在社會上的成就有很大的影響,否則會畏手畏腳,缺乏自我價值感。此時,家庭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學齡期(6~12歲),心理危機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此時個體必須學會主要的社會技能和智力技能。如果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獲得成就,在日常活動中也常受到成人的鼓勵,那麼他將在日後的活動中更加勤奮。反之,如果個體在學習中屢遭失敗,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受到成人的批評,那麼他將形成自卑感。這個階段的發展對將來個體在社會中的成就有重大影響,否則個體會充滿失敗感。此時,影響個體的社會因素已由父母家庭轉變成老師、同伴和社會機構,因此老師和同伴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青年期(12~25歲),心理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避免自我同一性混亂,體驗忠誠的實現。這個時期是從童年轉向成熟的重要轉折點。個體要建立社會工作和自我形象的同一性,要能夠將過去各個時期遇到的各個任務而形成的自我形象整合,否則會對自己的成年角色產生困惑。發展順利者會感覺自己的未來有方向性,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和自我追尋方向,出現社會創新,否則會覺得迷茫沒有方向。此時,同伴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成年早期(25~40歲),心理危機是親密對孤獨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個體在這個時期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考慮建立伴侶或者戀愛關係,獲得親密感,否則就會感到孤獨。這個階段的發展決定了個體能否滿意地步入社會,否則個體會與社會疏離,感到孤獨和寂寞。此時,同伴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成人中期(40~65歲),心理危機是繁殖與停滯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個體此時面對的主要任務是繁殖,需要承擔社會工作、照顧家庭、撫養孩子的責任。此時個體的創造能力和撫養能力達到峰值,會產生關懷感。如果個體不願意或者不能夠承擔這種責任,就會停滯不前和以自我為中心。發展順利者會熱愛家庭、關心社會、關愛他人、有責任感和義務感,否則會不關心社會和他人,生活沒有意義。此時配偶、子女和文化規範是個體的重要他人。

成年晚期(65歲以上),心理危機是自我完善對絕望的衝突,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惡,體驗智慧的實現。老年人回顧自己的生活時,是覺得有意義、成功的、幸福的,抑或是沒有履行承諾的、沒有實現目標的,個體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經歷,決定了終年危機的結果。發展順利者會安享晚年,隨心所欲,否則會悔恨舊事,孤獨終老。

對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的評述:

1.重視兒童發展中的危機。

2.讓教育成為兒童發展的助力。

3.重視全人教育。


謝邀,懶得打字的知識的搬運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kson%27s_stages_of_psychosocial_development?

en.wikipedia.org

裡面列的參考文獻:


終身發展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的又一個分支,研究的是一個人在其一生里每一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或面臨的問題。 艾里克森的發展階段論也稱為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說明了人一生每一個階段的使命和問題。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共經歷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順利發展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基礎。艾里克森認為,一個人的遺傳雖決定每一個發展階段何時出現(因為這裡面涉及到生理的成熟),但他更重視社會的環境是否有利於個體的發展。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處理該階段的生命使命,這裡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當這種積極因素能夠戰勝消極的一面時,人就能夠很好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以下是艾里克森理論的人格發展:

一、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這一階段是從出生後到一歲。這一階段是一個生命來到世界時候無助的階段,嬰兒需要積極的愛和關懷。此時的嬰兒得到母親有規律地照顧,對世界將會有充分的信任。這樣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滿著朝氣和對未來的希望,反之孩子將會出現退縮和對世界的不信任。當然這種對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無限制地給予,因為一個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這對孩子是危險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對生存有幫助。這階段沒有得到充分關照的孩子,他們不敢希望未來(孩子對未來的希望是他行動的動力),這樣的孩子總是喜歡在父母的身邊而不敢四處活動,這是對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現。一個得到信任的兒童,他們不怕失敗,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

二、自主VS害羞與懷疑

這個階段是一歲到三歲。這一階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談話,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決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這時兒童的意願與父母的意願會產生衝突。此時作為父母應該既寬容,又堅持確立兒童的良好習慣,做到寬嚴相濟。如果父母過分縱容保護,或懲罰嚴厲不公正,兒童就會懷疑並感到害羞。兒童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豪感來源於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懷疑與害羞來源於外部的過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損害。這階段兒童的自主性多於害羞與懷疑,則兒童就形成意志品質,表現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選擇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三、主動VS罪惡

這個階段是四歲到六歲。這個階段中,兒童的活動更加精細,靈活,語言更加簡練,更富於想像。這些能力的發展使兒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維、行動、幻想和對未來提出計劃。這階段的孩子對性別差異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慾。這時候的兒童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進一步思考他們可能、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了更多的社會意識,他們探索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這階段父母應該尊重和培養兒童的主動行為和想像,這階段充分發的兒童主動性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兒童的主動行為和想像,他們離開這個階段時將缺乏主動性,他們經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對自己的信任。這階段充分發展的兒童,就會獲得「目的」品質。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質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期現象的打擊,犯罪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阻止

四、勤奮VS自卑

這個階段大約在六歲到十一歲。這時的兒童在大多數是上小學階段。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會技能以適應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但是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到有樂趣,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應該感到有勤奮感,這會讓兒童在以後工作時滿懷信心,這時候也會使兒童過分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對人類的其他生活方面漠然處之。這時候兒童在學習和學習技能上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將會出現自卑,他們會懷疑自己對社會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會出現「被處理過」的多餘感覺。兒童在這個階段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具有能力品質。艾里克森對能力品質是這麼說的「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務時的自如運用,他不會被兒童期的自卑感削弱」。

五、同一性VS角色混亂

這個階段大約在十二歲到二十歲。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兒童知道了他們是什麼,他們可能做什麼,了解他們的不同角色。這一階段是對前階段的各種「材料」加以綜合的過程。在這青少年階段他們必須思考自己和社會的各種信息,最後確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艾里克森對這一階段的描述最具有特色。這一階段沒有得到發展的人將會出現「同一性危機」。同一性是對自我身份確定的自我意識,用艾里克森的話說「一種知道自己去什麼地方的感覺」。艾里克森指出:「成長中的青少年面對內部生理髮育的飛速變化,及擺在他們前頭的成年人的任務,此時他們主要的是在別人面前的形象與他們對自我的感受進行比較,以及如何將早期培養起來的技能和角色,與這個時候的典型職業聯繫起來……此時,發生於自我同一性中的角色整合比整個童年期中身份感的總和還要多。利用力比多能量,由天資發展出的才能和社會角色所提供的機會去整合所有的身份感是這一時期的自我能力。這種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驗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

這個階段不能獲得同一性,那麼這個人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的自我意向。如果這個階段青少年獲得了積極的同一性,那麼他們就會形成忠誠的品格。艾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於發自內心的誓言的能力」。從這個時候開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過程。一個人已經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會把自己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

六、親密VS孤獨

此階段大約在二十歲到二十四歲。這個階段是發展具有愛的能力和會工作的人。一個人對自己有確定的同一感才敢與他人建立愛情關係。具有堅定的自我意識的人,才能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意味著與他人的同一性融為一體,這具有犧牲精神,犧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確定感,對自己不敢確定的人是沒有能力給與他人愛或感情的。

如果在這個階段中,個人具有了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那他就會形成愛的品質。「愛是一種抑制不同機能遺傳性的對立而永遠相互獻身」。

七、繁殖VS停滯

這個階段大約是在二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人生的中年期。一個人順利地通過了同一性時期,那他就會把這些傳給下一代。這一階段不能發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徵是停滯和人際關係貧乏。

八、自我整合VS絕望

六十五歲以後。通過前七個階段的發展,人就有充實幸福的生活,這一階段對人生是感受階段。對人生沒有做什麼的人,這時候常常回憶以往的事情和對人生的絕望。

艾里克森的終身發展理論就是一個人充分發展自我的理論。在他的這種理論基礎上,他認為人的苦惱就是「我應該相信什麼,我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等等問題。所以他的治療理論就是重新整合同一性的過程艾里克森的理論讓我們重視:他到底需要什麼,他想要什麼

原創文章,未經作者同意,請勿摘錄或轉發,謝謝!


八階段理論是藉助於觀察兒童持續發展來形成的,理論也和兒童一樣,需要持續發展。

這裡的發展指的是時間,但凡一個理論,是形成一個認識的關係集合,其本質類似引力。各種理論的目的是使人們的認識固定在歷史的特定時期,這和聳立在大地上的建築物起的作用是一樣的。

當人們對這個理論提出異議時,標誌著這個理論的錨開始鬆動,不再能像燈塔一樣的指引方向。人們便會建立另一種建造遮風擋雨、寄託信仰。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個理論呢,當我們迷失在茫茫的汪洋中,隨著翻滾的波濤浮沉,疲於應付了好多年,以至於忽略了遠方的汽笛,飛翔的小鳥。當有一天疲倦了,放棄了同海浪爭鋒,突然抬頭,看到藍天、白雲、日頭、夜晚的星星。這一切多麼的美好啊。這海浪難道不像我們在生活中日日面對的種種觀念,種種理論嗎。理論固然可以是一條船槳。難道自由沉浮不是另一種人生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