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关于时间的划分有很多说法,到底哪种是正确的?


埃里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0~1岁),心理危机是信任对怀疑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个体在这个阶段还不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因此他的哭闹就表达了「希望」这一品质,这时,如果成人满足了他的期望,那么个体对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产生怀疑感和不安全感。这种人对于环境的信任感是个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发展顺利者会对未来充满希望,成为容易信赖他人和满足的人,否则就会贪得无厌。此时,养育者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儿童早期(1~3岁),心理危机是自主对羞怯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避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个体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比较自主地探索周围世界,他通过穿衣、吃饭等等,来展现自己的力量,感受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获得自主感和自尊感。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影响,个体就会产生羞怯感。实现了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个体就能够按照社会要求来进行目的性行为。这对未来个体对社会工作与社会理想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此时,父母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学前期(3~6岁),心理危机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此时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性,避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此时个体开始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表现出主动探究行为。如果父母对其独创行为和游戏等进行支持与鼓励,那么个体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感。如果父母对个体的独创行为进行批评和嘲笑,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内疚感。此外,在个体表现主动性的时候会与其他个体的主动性产生冲突,甚至是侵犯,此时个体也会产生内疚感。个体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成就感和主动感对其将来在社会上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否则会畏手畏脚,缺乏自我价值感。此时,家庭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学龄期(6~12岁),心理危机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此时个体必须学会主要的社会技能和智力技能。如果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成就,在日常活动中也常受到成人的鼓励,那么他将在日后的活动中更加勤奋。反之,如果个体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受到成人的批评,那么他将形成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将来个体在社会中的成就有重大影响,否则个体会充满失败感。此时,影响个体的社会因素已由父母家庭转变成老师、同伴和社会机构,因此老师和同伴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青年期(12~25岁),心理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自我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这个时期是从童年转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个体要建立社会工作和自我形象的同一性,要能够将过去各个时期遇到的各个任务而形成的自我形象整合,否则会对自己的成年角色产生困惑。发展顺利者会感觉自己的未来有方向性,有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方向,出现社会创新,否则会觉得迷茫没有方向。此时,同伴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成年早期(25~40岁),心理危机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个体在这个时期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考虑建立伴侣或者恋爱关系,获得亲密感,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这个阶段的发展决定了个体能否满意地步入社会,否则个体会与社会疏离,感到孤独和寂寞。此时,同伴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成人中期(40~65岁),心理危机是繁殖与停滞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个体此时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需要承担社会工作、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此时个体的创造能力和抚养能力达到峰值,会产生关怀感。如果个体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承担这种责任,就会停滞不前和以自我为中心。发展顺利者会热爱家庭、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否则会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生活没有意义。此时配偶、子女和文化规范是个体的重要他人。

成年晚期(65岁以上),心理危机是自我完善对绝望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体验智慧的实现。老年人回顾自己的生活时,是觉得有意义、成功的、幸福的,抑或是没有履行承诺的、没有实现目标的,个体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了终年危机的结果。发展顺利者会安享晚年,随心所欲,否则会悔恨旧事,孤独终老。

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评述:

1.重视儿童发展中的危机。

2.让教育成为儿童发展的助力。

3.重视全人教育。


谢邀,懒得打字的知识的搬运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kson%27s_stages_of_psychosocial_development?

en.wikipedia.org

里面列的参考文献:


终身发展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又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一个人在其一生里每一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或面临的问题。 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也称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说明了人一生每一个阶段的使命和问题。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共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顺利发展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艾里克森认为,一个人的遗传虽决定每一个发展阶段何时出现(因为这里面涉及到生理的成熟),但他更重视社会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体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处理该阶段的生命使命,这里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当这种积极因素能够战胜消极的一面时,人就能够很好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以下是艾里克森理论的人格发展:

一、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从出生后到一岁。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的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著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当然这种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这对孩子是危险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他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一个得到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二、自主VS害羞与怀疑

这个阶段是一岁到三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又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三、主动VS罪恶

这个阶段是四岁到六岁。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像。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动、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像,这阶段充分发的儿童主动性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像,他们离开这个阶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四、勤奋VS自卑

这个阶段大约在六岁到十一岁。这时的儿童在大多数是上小学阶段。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应该感到有勤奋感,这会让儿童在以后工作时满怀信心,这时候也会使儿童过分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对人类的其他生活方面漠然处之。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儿童在这个阶段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具有能力品质。艾里克森对能力品质是这么说的「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他不会被儿童期的自卑感削弱」。

五、同一性VS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大约在十二岁到二十岁。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这青少年阶段他们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艾里克森对这一阶段的描述最具有特色。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的是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期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这个时候的典型职业联系起来……此时,发生于自我同一性中的角色整合比整个童年期中身份感的总和还要多。利用力比多能量,由天资发展出的才能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会去整合所有的身份感是这一时期的自我能力。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如果这个阶段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格。艾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于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过程。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会把自己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

六、亲密VS孤独

此阶段大约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著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七、繁殖VS停滞

这个阶段大约是在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人生的中年期。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给下一代。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

八、自我整合VS绝望

六十五岁以后。通过前七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

艾里克森的终身发展理论就是一个人充分发展自我的理论。在他的这种理论基础上,他认为人的苦恼就是「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所以他的治疗理论就是重新整合同一性的过程艾里克森的理论让我们重视:他到底需要什么,他想要什么

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请勿摘录或转发,谢谢!


八阶段理论是借助于观察儿童持续发展来形成的,理论也和儿童一样,需要持续发展。

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时间,但凡一个理论,是形成一个认识的关系集合,其本质类似引力。各种理论的目的是使人们的认识固定在历史的特定时期,这和耸立在大地上的建筑物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当人们对这个理论提出异议时,标志著这个理论的锚开始松动,不再能像灯塔一样的指引方向。人们便会建立另一种建造遮风挡雨、寄托信仰。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理论呢,当我们迷失在茫茫的汪洋中,随著翻滚的波涛浮沉,疲于应付了好多年,以至于忽略了远方的汽笛,飞翔的小鸟。当有一天疲倦了,放弃了同海浪争锋,突然抬头,看到蓝天、白云、日头、夜晚的星星。这一切多么的美好啊。这海浪难道不像我们在生活中日日面对的种种观念,种种理论吗。理论固然可以是一条船桨。难道自由沉浮不是另一种人生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