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啊?咱們看得是一本書嗎?

狼孩在所有的《發展心理學》里,主要體現是階段論,以及語言與智力發展關係的章節里出現。

階段論是說,幼兒發展是有一定階段和順序的,而且有一定內在固定規律。如果錯過、攪亂這些階段規律,代價可能就是不可逆轉的發育滯後。

語言與智力是相輔相成內化體系的關係。嬰孩在缺乏正確環境影響和引導下,語言和思想就會錯過發育時機,出現滯後和停頓的現象。而且成年後很難恢復和趕上正常人的標準。

題外,以上內容在語言學以語言關鍵期內容體現,但是看清楚說的是第一語言(現在不糾結母語不母語了),而機構賣英語課時候誇大宣傳的英語啟蒙有個關鍵期,完全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這個問題我已經反反覆復說過好多次了。

沒辦法,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何況機構是幾百萬幾千萬張嘴。


藍海是一種概念化的認知,更多的是通過對方的行為來對這個特殊的對象進行概念化的描述。狼孩孩先是給予行為上的標籤化的定義,然後會思考是什麼樣的人格認知造成了他當下的行為和反應。

構成人格它包括有多個維度的因素(內因外因和歸因):

*原生家庭。

*成長環境。

*自我學習。

*事件經歷。

通常為了快速加以理解,是把它切分成基因,遺傳和環境因素來構成的人格和認知反饋(行動和情緒都來源於認知的思維加工過程, 而孩童的哭鬧更多的是源於本能,他和成人的認知思維主動加工有著一些差異)。

*基因生物性:檢測基因遺傳中家族中是否有類似的遺傳史,排除生物性因素(比如通過基因篩查可以發現近親結合,基因缺陷等),通過生物體篩查可以發現腦垂體功能PET檢測等方法。

*環境因素:映印刻效應對於初生期中能夠影響自己認知和行為的映客效應- 比如自己的養育者: 父母,或者代替性養育者(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或者是因為特殊情況下的其他代行物種,形成了強烈的生存需求認同和被動認同。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本能意識會被激活,他會學習,能夠給予自己一切支持系統的人/環境,形成依附關係依賴宿主得以生存。

*從時間發展角度來看: 幼體是無法進行完整的獨立生存能力的,完全依賴於環境和養育者給予的一切基本條件形成生存的依賴性,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離巢能力和生存技能的獲取。 能力越強越能獨立,相反能力越弱,越需要環境和社會支持系統給予支持。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錯過了心智化發展的關鍵期,青春期之前和整個青春期那麼認知將會被完全固化(大腦發育閉合),現代研究發現語言是激活大腦功能的,相當重要的方式和路徑,如果在10歲之前一直失去語言功能的激活,那麼它將會保留更多的行為習慣和動物性行為而不具有思維的系統加工過程,概念化的解釋:認知行為展現的更多是返祖的現象。

基於上述前提,所以發展他是有心理發展過程的,而心理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人人格的完成過程,人格完成過程就是認知和行為的相互融合構建的,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任務和平均發展水平(這個平均發展水平包含了社會性定義也包含了當下人口常用模型的整體發展均值,含有不同區域的文化背景), 所以如果在人的一生中發展的過程中,錯過了這樣的環節,那麼TA整體的社會性功能就會被影響, 比如一個成人過多的對原生家庭的依賴或者對原生家庭的批判,那麼會導致他不具有完整的離巢能力,也很有可能他的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功能會受損。

在現代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進化心理學裡面,人格整個的構建無比重要:示例參考


一個叫做「最近發展期」的東西,通俗來講就是學習的關鍵期。尤其是幼年的語言學習,錯過關鍵期難以彌補


發展心裡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 -&> 社會化

社會化:個體掌握和積極再現社會經驗,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過程,通常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獲得在社會中進行正常生活所需的品質、價值、信念、以及社會所讚許的行為方式。

說白了,我們現在能有現在的行為與認知是社會化的產物。

從剛剛生下來是一個小嬰兒進入到家庭這個關係中。接收著父母給予的感官上的刺激、心理上的關愛、該有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養,比如讓你學慣用筷子吃飯,告訴你生的不能吃,上廁所要去吸收間。這些在我們看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都是有人教的好嗎,都是在你不經意之間被訓練出來的。

狼孩就是沒有經歷社會化的過程

他從小在狼的族群里生活,很少甚至沒有接觸過人,從哪裡來社會化,什麼都沒人教,但是出於生存的本能,他需要進食。看狼怎麼吃他也怎麼吃,狼怎麼生存他也怎麼生存。生存下來了,也就成為了咱們看到的狼孩。


錯過了多個發展敏感期,沒有得到人類的回應。


不太了解發展心理學,看了其他回答,大致認為是所處的環境對人的認知及言語能力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狼孩缺乏人類語言環境,無法構建人類思維模式,初期受狼的低級思維模式影響,即使後期回歸人類社會也無法重新構建新模式。

這對於小孩早期教育模式和習慣培養有啟發意義。12歲之前形成的思維模式、語言習慣乃至生活習慣可以伴隨我們一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