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里讀到這樣的建議:給嬰兒讀書,即使嬰兒不理解詞語的意思,他們也會從閱讀中受益。

這裡給出的解釋是「儘管他們可能並不理解你所說詞語的含義,但他們會對你的聲調和該活動提供的親密感做出回應,和孩子一起閱讀還能夠啟蒙持續終生的閱讀習慣」我有兩個問題:1、如果僅僅是為了「提供親密感」,那麼和孩子玩遊戲、帶著孩子出門散步……這些應該都可以,為什麼要特意強調一起閱讀,尤其是在孩子還無法理解詞語意思的時候?在閱讀中所帶來的「聲調」、「親密感」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特殊的促進作用嗎?2、關於閱讀的時間和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謝邀。個人理解,書上說的給嬰兒讀書的好處是有道理的,但書里可沒說一定一定要這樣做,也沒說親子閱讀就好於親子遊戲等其他活動,不用過於糾結

給嬰兒讀書,哪怕嬰兒不能完全理解,他們也會喜歡聽你的聲音、聽這些有韻律、優美的文字,而且讀書的環境相對比較安靜、舒適,和睡前輕柔地安撫、低吟類似,心很柔軟就很有親密的感覺。

這種親密感不是刻意為之的,是親子之間自然而然的狀態,不用強求。有的孩子就是更多地喜歡、也更多地進行激烈的親子活動,也能很好地增進親子關係,和親子閱讀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誰比誰好的關係,只是不一樣。比如我們家孩子就是這樣,一歲半以前都很少願意被我抱著,對閱讀的興趣也很有限,他的興趣在大運動的發展上。

我那時也給孩子提供親子閱讀的環境,他也會常常對搬書感興趣,常常坐下來看幾本書,當時我覺得他挺愛看書的,直到後來看到他對親子閱讀的那個痴迷程度(連續專註至少一小時,有時一天幾次累計幾個小時,一本書一天反覆讀幾十遍),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興趣。這興趣不是我培養出來的,只是他那時(2歲,說話較晚)剛開始發展語言,正如饑似渴地吸收著。

幾個月後,他的語言發展告一段落,閱讀的興趣又降下來,絕大部分日子他會主動要求講故事,很偶爾玩別的顧不上我們也無所謂。所謂終身閱讀的習慣,不在於非得一天不落地堅持,閱讀本來就是一項興趣驅使下主動選擇的活動而已。

還有一點很重要,別小看嬰兒的理解力,他們能聽懂的東西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我們家孩子一歲左右時,我把《小熊寶寶》及幾本有韻律的英文繪本錄音下來白天放給他聽,那時他純粹吸收毫無輸出,放了一段時間播放器壞了錄音都沒了,也就做罷了,那時候離他開口說話還遠的很呢。後來也沒看過這個繪本,我們也沒在生活中想起過它,結果兩歲多時有一天我督促孩子收拾玩具,他突然冒出來《小熊寶寶》里的原話,一字不差:「收起來,收起來,嗨喲喲,玩夠了就收起來。」 我們很驚訝,他竟然還記得,竟然會用還用得這麼到位。這提醒我們用繪本里的語言來給這個叛逆期小孩講道理,接受程度果然相對較高。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有一次看《紅綠燈眨眼睛》,對兩歲半不到剛說話沒幾個月的孩子來說,我們以為書里文字挺複雜的還很長。可沒過多久他竟然能一字不差背下來,而且還會在生活中應用,這天他眼看著天黑了,來了句:「天黑了,黎明馬上就要來了。」

至於怎麼選擇繪本,盡量買國外獲獎作品,尤其是很多年流傳下來的經典。不過,每個孩子喜歡的真不一樣,很多大名鼎鼎的繪本比如《大衛不可以》、《我爸爸》、《我媽媽》在我們家至今還未被接受,給小小孩買書40%以上失敗率是很正常的,就是得自己從成功失敗中摸索總結,偸不了懶。

我寫過一篇答案講孩子開始閱讀到獲得閱讀高峰體驗的過程,有提到一些書僅供參考。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 豬豬的回答

謝謝 @劉柯的邀請

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回答。

一、首先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我不認為給孩子閱讀是僅僅提高了親自之間的「親密感」那麼簡單,但是結果確實在親密感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句話看似矛盾,但其實不然。因為我所說的「親密感」不是僅僅是因為親子之間因為看書而增加了相處的時間而提高了的那種親密感,而是從潛意識中提高了在各個方面中親子之間的默契程度。這些方面包含但不僅限於以下幾點:

1.教育氣場

家長在給幼兒閱讀的時候,由於故事情節的改變,家長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語氣和表情傳達給孩子。雖然孩子不一定能聽懂這個故事,但是對於家長的感情,孩子可以通過家長的語氣識別出家長是否生氣、憂傷、開心,等等。那麼當今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表現出鼓勵或者生氣的語氣時,孩子可以更好更快的識別,並作出反應。如果教育方法正確,孩子可以更快的通過家長的語氣改變自己的行為(行為修正),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家長的應有的教育氣場也會因此而建立的更快

2.情商培養

與第1點相似,人的大腦中有一種叫做「鏡面反射神經元」的神經細胞,人類可以因此對他人的情感和心境條件反射式地較為準確的予以判斷,這其實可以說是人情商的「硬體」設施之一。但這還不夠,還需要提高「軟體」功能。這需要練習。而在閱讀故事書的過程中,家長將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讓孩子聽到和看到,可以在潛意識中提高孩子對情感識別的技能,逐漸的,孩子的情商便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3.前概念培養

學齡前到小學期間的兒童在認知上都可能出在前概念階段——就是孩子可能不懂「溶解」這個抽象而概括的辭彙,但是他們可能早已經知道白色的鹽放在水裡可以消失這個現象了現在很多兒童插圖讀物已經將很多道理、科學、道德之類的事物融入到了兒童讀物中,兒童可通過類似這樣的針對性讀物來對社會上的基本道理、科學常識和道德常識之類的社會化準則予以學習。與被父母教育,聽取父母講道理相比,通過前概念滲透式地故事書閱讀可能更能讓兒童接受和理解這些道理。

篇幅限制,以上我只說三點,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點,在這裡不一一贅述。我說這些點的原因是為了回答題主第1個問題——以上這幾點如果做到了,那麼家長在今後(至少會再6年級之前)的家庭教育中,通過閱讀可以提高跟孩子各個方面的默契,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這是我認為的閱讀提高親密感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方面。

二、接下來回答題主第二個問題:

對於親子閱讀的時間問題,我有以下幾點建議:1.時間不在長短,貴在有規律的精讀一般家庭會選擇在睡前。這個是有原因的。從規律性上來講,每天要有個規律的時間點,讓孩子更能條件反射式地準備好與家長閱讀。另外,時間不宜過長,也不能太短,每天一個故事足夠了,但是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就是喜歡「一勞永逸」的買一本故事集,然後每天一篇的「照本宣科」的讀完就算了。

我偏向於「精讀」

①精在選擇故事上——針對孩子近期的問題(情緒、行為等問題),選擇相應的故事,定期跟孩子去讀,這種機會教育其實是非常珍貴的,應該充分利用起來。②讀完要注意回味——讀完之後可以針對故事情節和現實生活,啟發孩子如何學習或借鑒故事中的經驗教訓來解決自己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孩子近期脾氣越來越暴躁,好像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就選一片學會處理情緒的小故事,學完之後用巧妙的方式詢問孩子當自己生氣或者發脾氣的時候該如何做呢?(具體的溝通方式可以參見我專欄文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Jacky和他的小夥伴們 - 知乎專欄中的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那麼是否非得要晚上呢?不一定,只要是孩子心情放鬆,沒有太多緊張和排斥的心境下,都是我們的可選項。但其實我認為,選擇家長自己最安靜最容易接受孩子天馬行空想法的時刻才更為重要,因為沒有父母的引導,親子閱讀的質量會大幅下降。

2.閱讀材料上的選擇

正如上一點中說的,故事的選擇可以配合機會教育,通過觀察孩子近期的狀況選擇某些方面的故事書來教育孩子。

而另一方面,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都在強調「因材施教」,在親子閱讀上也是這樣的。孩子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應在平時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傾向,給孩子提供貼切的閱讀材料,來提高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和探索慾望。例如:孩子喜歡科學,可以購買一些兒童百科全書與孩子一同探索裡面的奧妙;或者孩子喜歡花卉,可以與孩子一同學習花的知識和花卉鑒賞方面的書籍;如果孩子喜歡繪畫,那當然可以找機會鼓勵孩子將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書中的人物自己動手臨摹或者繪畫出來了!

至於具體選哪種書籍,我在這裡還真不好給出,因為就上面我所說的原則性的建議,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偏向的書籍,還得父母自己去尋找,不過也不難,亞馬遜網站上輸入關鍵字會有大把,如果你註冊了你的郵箱,以後亞馬遜會源源不斷的給你提供你可能喜歡的書單給你。應該還是夠用的。

以上分享不夠專業,也不一定正確,還希望知友們給與補充和指正,希望能幫到題主。

謝邀。

對家長來說。1.閱讀本身是一種優質的學習方式。家長閱讀行為本身也是一種示範。2.作為親子互動的方式,閱讀這種方式的門檻非常低(只要識字照著讀就可以)。3相比其他方式,家長更容堅持下來這種優質的親子互動形式(照顧一個嬰兒真的很繁瑣,至少一半的家長,即使一周一次的閱讀也堅持不下來)。家長易於堅持,才更有可能幫助孩子把閱讀內化成習慣。(陪孩子玩遊戲: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基本不知道0-2歲嬰兒的適齡性遊戲,4個月的嬰兒和10個月的嬰兒喜歡的遊戲重合度並不高。帶孩子出門,需要帶很多東西,且非常容易受天氣等因素影響)

對嬰兒來說,

1.嬰兒期的孩子是很粘父母的,希望更多的和父母在一起。現實是很多父母需要照顧這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育兒與生活及工作的衝突),對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時間並不多。

2.閱讀對於嬰兒之後的語言發育有益。閱讀能提供豐富的辭彙,句子,發音,有些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不會出現的。

3.在閱讀的時候,親子氛圍是很好的。

綜上,除了身體相關因素建立的親密感,閱讀大概是最容易建立親密感的親子互動形式之一。

關於閱讀的時間:

1盡量選擇嬰兒心情舒暢的時候。2隨著嬰兒的成長,身體健康時盡量加大閱讀的頻率,盡量多的次數,嬰兒期單次閱讀時長很難控制。3閱讀結束以嬰兒注意力的轉移為準,家長盡量不要主動打斷閱讀注意力。

關於閱讀的材料:

1.可以適當輔助疊加一些教育功能,但是最好不要目的性太強(容易走偏)。2.盡量選擇容易引起嬰兒興趣的素材,盡量多種類,如材質書,貼紙書等。

3.盡量畫風多樣,畫質優美。現在引進的優秀繪本有很多,質量也相當不錯。

我的發展心理學基本忘光,以上文字主要基於經驗,希望有所幫助。

這也是曾經讓我非常疑惑的問題,談一點個人體會,希望給同樣有此疑惑的家長一些參考。

其實,我認為所謂的「親密感」更多的指的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陪伴中,而親子閱讀則恰好可以是作為高質量陪伴的一種方式。

所以,在親子閱讀和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更容易與父母產生親密的情感聯結。不用擔心孩子是否理解故事的情節,也不用糾結孩子是否真的理解我們所表達的語言。因為孩子在能真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接受性語言」的積累是需要有過程和條件的,而我們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就是在幫助他們積累自己的辭彙,不管是否「理解」,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學習的過程。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鐘;哪怕我們在讀繪本,孩子在旁邊玩……

同樣的,我也認同題主的說法,很多活動都可以提供「親密感」,只是所有能提供「親密感」的活動都需要做到「全情投入」。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必要糾結在有沒有建立「親密感」這件事情上,而是做到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閱讀完一本繪本或者講完一個故事就好了。關鍵在於,「全情投入」到親子共讀的時間裡。

而關於閱讀時間和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我認為可以根據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來選擇相應對的閱讀內容:

所以,根據孩子以上的發展特點和培養的策略,我的建議是:

7個月之前,我們不需要太刻意地給孩子去做書本內容的閱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互動,把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具體事物講給孩子聽,多做「命名」和「解釋」的行為,及時回應孩子的溝通需求就可以了。

如果想要給孩子接觸「書本」,那麼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布書或者是能提升孩子觸覺感受性的書。例如:

每一種小動物都有一小撮毛是可以讓孩子直接觸摸的,並且有最簡單的的像聲音詞,可以讓孩子模仿。滿足孩子呀呀學語的特點。

1歲左右,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具有更豐富的畫面感和簡單的語言表達的書本,比如:《我爸爸》,這本繪本曾經作為主要的故事書佔據了我兒子半年多的故事閱讀時間。這本繪本之經典就不用我來介紹了~~

1歲半之後,發現孩子開始有了明顯的興趣點,每次帶他出去玩的時候會對各種的工程車感興趣,並且總能發現天上飛過的飛機。

所以,根據他的興趣方向,家裡的繪本出現了各種各樣關於車的故事。而這時,故事的邏輯性和語言的表達會更加複雜化,繪本的畫面內容也更豐富。比如,以下這套繪本是一直佔據了主要的閱讀時間:

這一套「全景式」的繪本,畫面真的很美,而且每一幅畫面都有相互關聯的元素,可以在閱讀時引導孩子與家長一起發現細節,引導孩子發現和注意你指出的畫面內容,並引導孩子說出和命名看到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建立「聯合注意」,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的能力。

這套書我一直在用,現在兒子2歲8個月了,每次翻開書本都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他也非常願意和我們一起翻看這幾本繪本,而且已經從開始的指認各種車和畫面細節發展到可以理解並複述書中的內容,有時候還會向我們提問:「大巴車去哪裡了?」「油罐車裝什麼?」「小朋友們呢?」……

所以,總的來說,為孩子創造一個閱讀和對話的條件是很重要的,不管他能不能全部明白和理解語言的意思。按照他們發育的規律,為他們選擇不一樣的書本,給予他們足夠的語言刺激還是很必要的。

————————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1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85後全職媽媽,目前寶寶十七個月,分享自己和寶寶的親子閱讀經驗。

親子閱讀「方便性」高於做遊戲,散步...尤其是媽媽自己帶寶寶的情況,不僅要照顧寶寶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還要幹家務,有些時候真的沒有那個精力去和寶寶做遊戲,而出門散步更是要瞅準時機,背上大包小包,而寶寶坐在嬰兒車上卻面無表情....相比之下,和寶寶一起看繪本就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想看就看。我們噹噹四個多月的時候,給他看了第一本繪本大衛?夏農《鴨子騎車記》,當時還不會坐,只能趴在墊在上,我把繪本擺在他面前,一頁一頁的翻給他看,用誇張的表情和聲調給他講,給他學裡面動物的叫聲,他會非常認真的聽,當然也會撕書吃書,都是正常的,有的時候興奮的會在墊子上做「划船運動」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當時這一本書看了好幾個月才換了另外一本《彩虹色的花》也非常的喜歡。

親子閱讀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噹噹現在十七個月不到,認知能力要比身邊同月齡的寶寶更好一些,有一半以上的認知來自於繪本,各種交通工具,動物,蔬菜水果,顏色,形狀,數。當然這些認知能力在寶寶三歲左右都會一樣達到飽和,可是我覺得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他習得了屬於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想像力,是主動認知不是被動認知。另外噹噹可以清楚的說出大部分他所認識的事物和表達自己的需求,就是身邊人經常說的那種「說話早」的孩子,會主動和陌生人揮手打招呼,主動對別人說「謝謝」。我相信只有足夠多的語言輸入,積累的一定數量才能引起質變,寶寶才能開口說出來。

親子閱讀提高寶寶專註力。大家都知道專註力是決定寶寶以後學習能力、長大以後能做成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而我們在陪伴寶寶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就有了意外收穫,我是懷孕後就離職了,寶寶出生後自己帶他,小月齡的時候寶寶不會坐不會爬,做家務的時候會把寶寶放在圍欄里,面前放一本繪本或者幾張卡片,他通常可以非常專註的看很久,不會哭鬧。再後來會坐會爬了就每天堅持陪他一起看一會,有時候他也會分心,但是只要用鮮艷的圖案和誇張的聲調就可以很快的吸引他的注意力。現在我們家的繪本也有上百本了,我們給他單獨買了一個小書架,分期分批擺放一些,噹噹會自己去拿他想看的,坐在墊在上自己一邊看一邊哇啦哇啦的說或者跑過來要求我們給他「講講」,會跟我們就繪本里的內容很好的互動,玩其他玩具也是一樣能比較長時間的專註,對其他事情充耳不聞。

關於親子閱讀的一些方法建議:越早開始越好相信寶寶接受能力比你想像中的更強,不要覺得他不懂,他其實真的懂,你越早開始他就越早接受;找準時機不勉強誰都有心情不好身體不適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餓了,困了,累了,就是不想看書的時候不要勉強,以免引起反抗的情緒,不如先安撫他的情緒,心情好的時候再嘗試;繪聲繪色講故事,可以去喜馬拉雅聽聽那些知心大姐姐是怎麼講故事的,不要求你是播音主持或者表演專業,只要你用心的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讀,你的故事一定會吸引你的寶寶;從興趣點切入,事半功倍我們噹噹大概一歲左右對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就會搜羅各種有關書的繪本,在配合一些玩具模型,現在基本可以叫出大部分車的名字了。找到你家寶寶感興趣的點,找一些相關的繪本,效果會更好。堅持才有收穫說實話我們起初陪伴噹噹閱讀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單純的陪伴,這些都是堅持下來的「意外收穫」,閱讀可以增加知識見識,拓展思路,改變思維習慣,陶冶情操,改變性格,也可以是一種樂趣,純享受,希望噹噹可以終身閱讀相伴。

最後分享幾本噹噹喜歡的繪本。這裡強調一下,很少有繪本是孩子一眼就喜歡,尤其小寶寶,一定是通過父母不斷的引導,將書中的內容表達給孩子,孩子才會慢慢愛上這本書,更確切的是愛上書中所要傳達的事物和情感。

1、大衛?夏農 《鴨子騎車記》認知動物,色彩豐富,內容活潑,爸爸媽媽真的可以輕鬆的繪聲繪色講出來。

2、麥克?格雷涅茨 《彩虹色的花》關於愛的主題,特別溫柔細膩,運用了大塊的色彩,畫面簡單而鮮明,每頁都紙出現一到兩個角色,很適合小寶寶。

3、李歐·李奧尼 《小黑魚》

4、英文原版 Bizzy Bear 小熊很忙系列

5、未來出版社 奇妙洞洞書系列

6、小雞球球系列

7、《我爸爸》 《我媽媽》

8、《最全最酷的交通工具》3d立體書 超酷 大人也喜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