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認知。

怕表達自己,又羨慕別人的聯結。


不知道題主讀到這句話時是什麼心情,又是什麼動力讓你問了這樣的問題。。不過從「怕表達自己,又羨慕別人的聯結」這一句話里所包含的焦慮與失落卻引起了些許共鳴。

先岔開一點,學心理學的話其實不需要開口就是什麼認識啊、理論啊這種高大上的詞。這背後本身就是你想用看過去更理性的方式掩蓋自己內心的惶恐(還是說只是知乎自帶的裝逼屬性?)

簡而言之個人觀點吧,我們都渴望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都在尋找可以進行生命鏈接的美好關係,但生活不總是會讓我們遇到所謂「對」的人(或許根本沒有),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謂的)「故事」。而孤獨,可能不自覺的相伴了我們一生,或許,這就是人的宿命。

我不太想給什麼建議,因為寫出來就是雞湯式的(上文已經夠雞湯且沒有營養了)只想用一句更雞湯的話來總結:

你在尋找關係時,關係也在找你。

(嗯我知道前言不搭後語,我知道整段p話都毫無邏輯,對此,我只想說:你愛看不看(劃掉)抱歉浪費你時間了。)


每個人都會渴望依戀關係,希望有個依靠,比如父母。

刻意的壓抑大概是沒有人給他依戀或者依戀的機會。自我防禦機制就會改變自己的認知,認為不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才是對的,那些向別人表達的人都是弱者。


依戀分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不安全型又分為迴避性和抵抗型

迴避性和抵抗型都沒有正確真實的表達對他人的愛和依戀,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上圖背後的認知如果非要和依戀理論扯上什麼關係,只能說可能是不安全型的任意一種。可能是。

最後提醒一句,並不覺得這段話從依戀理論角度分析有什麼大的意義。畢竟人是複雜的動物。濫用理論不理智。


先問自己宣揚內心的時候,自己要的是什麼?獲得他人的敬佩?認同?可憐?還是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內心,並不想得到什麼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因為每個人經歷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打個比方當你想得到別人的敬佩的,或許那個人有比你更為精彩更為成功的人生,他可能就會打擊你「切,這有什麼了不起的」,那你就會受到傷害或者當你想得到別人認同時,他和你的三觀不一樣,完全反對、批判你的想法,你又受到傷害或者當你想得到別人的可憐,或許那個人說他比你慘,或者是說這個世界很多人比你慘,你又會受到傷害。其實歸根結底地說,這裡有一個共情的問題。如果你宣揚內心的對象,無法與你達到共情(也就是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就會受到傷害。所以說,不要輕易宣揚你的內心。和你故事不一樣的人,很有可能無法與你共情。

換言之,如果你宣揚內心只是為了說出你的想法,或者說,你能坦然面對這些(不被人共情的,甚至不被認可的)傷害,你就可以隨意宣揚啦~


我不知道心理學怎麼解釋

但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

「我們都希望被人安慰,

但又不習慣安慰別人」

所以大概是別人也和你一樣害怕吧


依戀理論是嬰兒與父母的相互有用的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和你這話有什麼關係?

成人依戀理論?

我用不是我心理學的知識說一下

每個人都有故事,那麼可以每個人都講出來,而不是沒有人講。這有什麼好糾結的。講給只想聽你故事的人就好了,只因為這故事的主角是你,無關其他。


這就是所謂的性格問題!


那按我自己理解來說吧 依戀 顧名思義是依戀某種對象 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在融合點就是不要像任何人袒露心聲嗎?


因為沒有可以宣揚的人,所以要到處宣揚,如果從依戀理論來解釋,我覺得這種人應該大多屬於焦慮型依戀,缺少可以提供安全依戀的人,但是又渴望,所以要到處宣揚。所以宣揚還是要宣揚的,說不定就碰到了呢

怎樣可以讓自己做到不讓別人討厭訴說自己的內心?


早期沒有與家長或監護人建立起安全依戀。依戀關係確實是社會化發展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基礎,但如果認為這是現在行為問題的成因也有點片面。人的心理是如此複雜,影響因素太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