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而劉邦在得到韓信前,便已有蕭何、張良、酈食其這樣的大才輔佐了,他們助劉邦取沛縣,占咸陽,攻陳留,也打過不少勝仗。說不定有這些人才在,即使無韓信,劉邦亦能出漢中,東擊楚得天下,劉邦得天下後,功勞本前兩位是蕭何曹參,且韓信未與項羽正面對決過,只是聯合了各諸侯兵力,方於垓下合殲項羽。


誰知道…戰爭時期軍事和外交是相互影響的,韓信在北方的攻勢對於劉邦的外交努力是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劉邦比項羽強在政治形象和行事風格,這對減少樹敵多交朋友也有很大助力。

劉邦軍事上倒是能和項羽耗。但韓信的作用在於正面戰場之外的地方項羽一敗塗地。如果沒有韓信,也許就僵持住了,也許會形成一段時間的楚漢並存戰國重來,也許劉邦年齡問題先完蛋了結果劉邦勢力群龍無首分崩離析,也許項羽集團內部先出問題,這都說不準的。

補充:

別把歷史必然性的經念歪了。什麼都必然,那叫機械唯物主義。歷史是偶然性必然性並存。必然性主要體現在生產力變化、制度變化,當然這些也受偶然性干預。至於誰贏誰輸,甚至哪個國家的興亡,那是偶然。

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問題是秦之前天下沒有真正「合」過,如果劉項都沒實現大一統,天知道封建制度能延續多久,會不會保持歐洲那樣四分五裂的情況。


看歷史,最忌諱走極端。

一開始大家特別喜歡項羽和韓信時,就把這二位捧成了神。

現在某些人開始矯正了,說劉邦也很厲害,於是就成了幾乎眾口一詞的沒有韓信劉邦照樣一統天下。亦或者又是項羽這個菜逼,換誰都可以打得過。

但問題是,韓信真的要沒那麼有用,劉邦設大將軍幹嘛?類似酈商、曹參、周勃,甚至三秦之戰後樊噲也成了將軍,怎麼在楚漢戰爭中不把這四位中的一個拉出去獨當一面?或是攻滅一國去?是劉邦傻還是你們傻?

至於項羽厲不厲害的問題,這也要問劉邦,你看看史書中劉邦主動求和的次數多還是項羽主動求和的次數多,劉邦真要像現代人那麼自信,他幹嘛求和,他是腦子瓦特了嗎?

歷史之所以是歷史,就在於很多事充滿偶然性與未知性。

正如韓信未打西魏國時,劉邦三番五次的派人去求和,真以為這是劉邦在顧念和魏王豹的感情嗎?

非不忍,實不能也。

但是誰能想到,被劉邦視為大敵的西魏國居然被韓信不到兩個月就掃平了。然後你能說西魏國就是個菜逼,換誰都可以打下嗎?

劉邦要真的對西魏國和魏王豹的了解如此失真,他還打什麼天下,回家抱孩子去吧。

至於劉邦在滎陽守住了項羽的攻勢,還說韓信也沒來求援。可問題是,漢軍不僅僅有韓信在北方牽制,還有彭越和盧綰在西楚腹地搞破壞,項羽有多少次是被後方影響而停止住攻勢的你們真的不知道嗎?

所以不要以為漢初八大異姓諸侯王比劉邦低一級,就真的以為劉邦能贏是歷史必然,也不要以為劉邦就是絕對的天下第一。

劉邦是很強,這點我不否認,但是你非要說劉邦一開始就是必須肯定能一統天下,甚至沒有一些得力幹將的的支持也能一統天下,這就真的是扯淡了。

劉邦的能力貴在用人得當和賞罰分明上,正因為他本身沒有那麼強的業務能力,才會把某些權力完全交給某人,讓那些專業的人將他們的能力得以最大化。同時也因為一開始劉邦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的野心,才讓劉邦敢於開出當時人無法想像的價位。

正如垓下之戰前,劉邦給韓信和彭越開出了什麼價格?

西楚九郡一半給韓信,一半給彭越。

雖然最後劉邦違約了,但那也是在勝利之後。如果垓下之戰前,劉邦就像今天某些人說的,我一個人就能幹倒項羽,那他還有機會贏嗎?

總而言之一句話,歷史之所以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歷史,就在於那些人都參與了,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了一個,所造成的影響將是無法想像的。

就像史書中現在因為某些關鍵人物記錄的丟失,導致很多歷史事件已經串不起來了,你要是再否定部分關鍵人物的功績,那就真的只能重寫史書了。

最後就成了,我太祖高皇帝縱馬揚鞭之時,諸侯皆俯首稱臣,大漢遂立。整部歷史,也就真成了某人的一枝獨秀了。

其實後代史書中記載的某些開國皇帝確實已經有這種誇張的描述了,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後代一統天下的皇帝幾乎都是個個天下第一。而像劉邦這樣被敵人和自己人屢次踩臉的,幾乎不復存在。

但即使這樣,劉邦依然是後代大多數君主最為尊崇的皇帝,請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身在某位的人才真正知道他們是怎麼贏的。

劉邦沒那麼厲害,但劉邦也是真的厲害,這兩句話其實並不矛盾。

同理項羽和韓信是真的很厲害,只不過棋差一招罷了,但不代表劉邦就能隨隨便便碾壓他們二位。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神勇的背影千古無二,這種老闆多牛啊。而劉邦呢,不過是沛縣無賴,吃了一輩子狗肉,還和村裡的寡婦拉扯不清。這種人也配和項羽相提並論?


他能得天下,不過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而已。


可是,假如他們都來開公司的話,劉邦依然能白手起家,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項羽依然會遭遇破產。


區別老闆的好賴只有一個標準——能不能對員工的需求感同身受。在中國歷史上,項羽和劉邦恰恰是壞老闆和好老闆的代言人。

員工的需求能否被滿足,決定了他們的成敗。

1

項羽是富二代。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從小就能入讀貴族學校,即便楚國滅亡後家道衰落,他也還有個很牛的叔叔當監護人。


項羽跟隨叔叔走南闖北,去咸陽見識過秦始皇的威嚴,結交過秦國官員司馬欣,最後落戶會稽,很快混成地頭蛇。雖然家族沒落,但他從來都在上層圈子裡。


24 歲前的項羽受過委屈、吃過苦,但他從來都沒有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也就是不接地氣。這樣的人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動,卻忽略了別人的慾望。


我們經常在綜藝節目上看到某些富二代說:為了留學努力背單詞,當服務生賺學費,冬天洗衣服手好冷……然後,他們被自己的心酸往事感動得熱淚盈眶。可他們的努力對很多人來說,只是生活必備的基本技能,根本不值得拿來炫耀。


他們也特別不理解窮人的某些「怪癖」:不經常健身,不懂保持身材,為什麼捨不得吃早餐……這些富二代永遠活在自己的圈子中,從來不會對下層人民感同身受。


很不幸,項羽就是這類人。

2

秦末大亂,項羽「不接地氣」的缺點,被無限放大。他是理想主義者,他想恢復周朝的統治方式。天下被封為 18 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能使用自己的文字,書寫自己的歷史,不必再屈從於皇帝的淫威。很美好的藍圖,對不對?


在項羽看來:「公司的前景是很好的,你們應該追求夢想,不要整天計較一點小錢,太俗了。」可在創業過程中,他是怎麼做的呢?封自己為西楚霸王,把咸陽宮的財寶、美人都帶回到彭城……升職、加薪、套現、迎娶白富美,他一個都沒錯過。


對立功的員工,他又捨不得封賞,把印信放在手中,邊角都快磨平了也捨不得給人家,只有口頭鼓勵:「表現不錯,好好乾。」

所有的利益都被他收入囊中,員工們拼死拼活卻只有死工資,日積月累,人心散了,隊伍也不好帶了。估計項羽麾下的人都在想:「這點工資,我很難幫您辦事啊,拜拜了您嘞。」


於是,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

溫伯陵

閱文出版社

¥17.99 會員免費


韓信的起點是暗渡陳倉嗎?不,韓信的起點是下邑。

劉邦帶著五十六萬諸侯軍被項羽在彭城殺得大敗,老婆父親被俘,還干出了丟棄孩子的損事。

劉邦問張良,項羽太厲害了,這都打不贏,怎麼辦。

張良說,你聽過田忌賽馬嗎?

是的,漢軍的整體戰略就是田忌賽馬,只不過對上楚軍上等馬的,不能用下等馬,打仗畢竟不是賽馬,這局輸了,楚軍的上等馬便可以再去打你的其他馬。

這個戰略的關鍵,就是劉邦需要一群實力比項羽手下所有大將都強的二等馬,換句話說,劉邦需要一群天下第二的將領。

九江王英布,轄區江西安徽,在楚軍中時號稱常冠軍,說是天下第二不為過,他的轄區正好可以偷了江東。但是九江王已經不是那個天下第二的英布了,被龍且給收拾了。

游擊隊長彭越,建立了晉冀魯豫根據地,威脅項羽的彭城。彭越確實是天下第二,只輸項羽,把項羽後方攪得一塌糊塗,項羽常常得親自去揍他,但每次都讓他跑了。

還有就是總參謀長韓信,韓信名義上是總司令,其實直到此時,還幹得是總參謀長的活,跟著劉邦在一起,誰敢當總司令。但從此時開始,韓信帶著一票人馬,負責收拾諸侯國。韓信的軍事統帥生涯也才真正開始。

劉邦聽完,問道,那項羽這上馬誰來扛。張良說,漢王你呀。

對,劉邦也是個天下第二,每每項羽離開,劉邦就能擊破項羽大營。這還是在劉邦手底前十的小弟近一半跟了韓信,彭越英布分了三個,剩下的在陝西圍困章邯了。

什麼,章邯還沒有下線?對,章邯活活得從主線變成了副線,也說明了劉邦手底人才濟濟。

所以,沒有了韓信會怎樣?劉邦仍然可以分兵圍著章邯,仍然有英布牽制龍且,彭越在徐州游擊,仍然會在鄭州硬扛項羽。只是也許出擊魏趙的可能變成了曹參,速勝變成了緩勝。但最終能不能打敗項羽,取決於項羽這個天下第一,能不能吃掉劉邦這個天下第二。

項羽在鄭州第一次大敗劉邦,是斷了他的糧道,劉邦逃了之後就沒有下文了,難道是項羽善心大發,不西進?無非是打不動。後面又在鄭州圍了劉邦一次,劉邦又逃了,再後來就只剩兩軍對壘了,甚至這期間劉邦還分兵支援了彭越,說明再往後連斷劉邦糧道都辦不到了。

沒有韓信,項羽最多也只能做到與劉邦隔著鴻溝對峙,而此時戰爭的中心鄭州原來是誰的地盤,項羽的。

感情打了半天,項羽還沒把劉邦推出自己的地盤。

這時候,就算曹參的北伐軍完全啃不動魏趙,也不過是另外一次秦滅六國。你覺得這個劇本老了,那拿北周的劇本怎麼樣?要是曹參推了魏豹(大概率),好像還可以拿唐的劇本。

所以,沒有韓信依然是劉邦勝。當然,韓信不厲害嗎?漢王二年八月(高祖本紀說是三年)韓信分兵開始,四年初就搞定了齊國,形成了天下共擊楚的戰略態勢,李雲龍打平安都醞釀了三年,不厲害嗎?

好像又把章邯給忘了,沒有韓信,好像劉邦連章邯這關都過不了。真的嗎?四月劉邦從咸陽就封南鄭,八月就和章邯在寶雞幹了起來,章邯這新工作連試用期都沒過,真不知道拿什麼嬴。


本來不想親自下場,不過部分回答有謬誤,而其評論區中某人謬誤更甚,一條條對一個人單對單的糾正實在不是我所善長的。

才疏學淺,或有謬誤,歡迎斧正。

沒有韓信,劉邦依舊有可能打敗項羽,四六開吧,劉邦勝利佔六成。

但如果認為沒有韓信,劉邦一定能打敗項羽那就是陷入了庸俗化的假唯物主義中。

蝴蝶效應聽沒聽說過,蝴蝶都可以改變世界,何況一個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一個大活人沒了,難道對勝負的結果全然沒有影響!有時候歷史人物的一個小念頭就能改變歷史走向,而歷史人物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相互影響的。在亂世,歷史人物的很多行為都是驚險的跳躍,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事實上,項羽取得天下的難度比劉邦低的多,馮友蘭先生說,事功(也可以說功業不朽)不單單是個人得努力就能取得的[1],必須有才能、夠努力、等到機會。

項羽能力大,偏偏遇到的對手劉邦比他還高明,所以他只好失敗。我們看看《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時不利兮」,他毫無辦法。有些庸才,偏偏成功,史冊上很多,不勝枚舉。

而劉邦的才能和努力不必多說,關鍵是有沒有機會,答案是有的,《漢書》在《韓彭英盧吳傳 》里借韓信之口說的很清楚。

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上特匹夫之勇也。項王見人恭謹,言語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項王所過亡不殘滅,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強服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戶知之。王失職之蜀,民亡不恨者。

但是韓信不說,劉邦和項羽的優劣依舊在那裡,韓信不說,劉邦也不會甘心安分的在巴蜀當王。劉邦在當年宛城滅秦的時候就有「城邑封功臣」的記錄了,甚至在豐沛時就被周市以「城邑封功臣」丟掉了豐邑,其實在陳勝時代就有很多人如此操作,但是他們能封不能用,將領佔領一地之後就不聽指揮了,坐觀成敗了。在陳勝時代代表人物是武臣、韓廣,楚漢爭霸是英布、韓信,劉邦時代是盧綰、彭越,項羽未必不是借鑒於陳勝時代,所以不敢放權。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為魏王。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陳王乃立甯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周市卒為相。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韓信因自立為齊王。……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范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十年秋,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

而劉邦就是使用各種手段,恩威並使,才能使天下武勇為他所用。而韓信列舉的其他條件,就是韓信不說,現實依舊是這個情況,韓王信也會說。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綜上所述,沒有韓信,劉邦依舊大概率能還定三秦。當劉邦在巴蜀時,漢得天下的概率是很低的,一旦跳躍到還定三秦,幾率大增。但如果此時項羽先攻關中而不攻齊,劉邦依舊難得天下,但是項羽判斷錯誤。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而劉邦之後輕取彭城,就依舊昭示著,楚漢之間大勢逆轉了,雖然有彭城之敗,可項羽終究難以跨越河南地攻擊漢國本土。所以在《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中劉邦說只要英布牽制項羽一陣時間,自己必定能取得天下。有所誇張,大致屬實。

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而當時歷史人物的選擇,更昭示楚漢之間的優劣,英布且不提,

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

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

從漢者眾,降楚者少,背漢的魏趙燕等國多是觀望。所以劉邦開始分兵了,來加快取勝。上次劉邦分兵,在滅秦的時候,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攻擊嶢下軍在劉邦手裡只剩兩萬人了,一部分在佔領得到秦地,一部分如酈商攻擊其他地區。

如果漢軍真沒有機會,怎麼會分軍韓信,攻擊本來坐觀成敗的魏趙燕齊。劉邦自己在滎陽、成皋一線死磕,早就退守函谷關了。雖然在主要戰場劉邦打很慘烈,一度動搖求和,還差點出了昏招,封六國後人為王。漢軍打的艱難一是戰場離西楚本土更近,後勤補兵路線長,二是韓信等人一旦攻下一國就會屯兵觀望一陣,好處到手才繼續前進。按照秦漢法律」失期當斬「,韓彭早該死了。

並且西楚方項羽更難受,一度想要同意求和,最後還真談和了。事實上項羽兵力捉襟見肘,鍾離眛龍且未必是廢物,如果給他們足夠的兵力,重用鍾離眛而不是曹咎或許也能和劉邦相持,然後項羽去專心解決彭越、英布。

沒有韓信劉邦依舊有其他將領,但未必不會那麼順利,韓信觀望,劉邦還可以奪兵,因為韓信的權力來自劉邦的授予,根基不牢,如果是曹參等人,打下一國時,如同後期的盧綰一樣觀望成敗,劉邦奪兵就不會那麼順利了。韓信屬於先上車後補票,對軍功是最上心的,甚至因此迫害同事,但劉邦老班底積極性相對較差,功高之後更難處置。不過要是他們一直保持忠心,有條件就支持劉邦,打下趙國不觀望,劉邦就不會有滎陽成皋之圍、固陵之困,勝利的進度會更快些,但是人性一般是經不住權力的考驗的,盧綰已經做出了表率,當然能不能打下魏趙也不好說。

綜上,所以我說沒有韓信,劉邦大約有六成的可能打敗項羽。

哪怕韓信存在,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依舊有數次危險,滎陽成皋之圍、廣武之射,如果歷史再重來一次,哪怕劉邦帶著記憶重新穿越回楚漢戰爭時期,能取得天下依舊是很困難的,風險大增。廣武澗項羽射的箭偏一下,劉邦中箭而死,漢政權一切成空。

不管怎麼假設,韓信的功績依舊是不容抹殺的,歷史讓劉邦選擇了韓信,而韓信就是有大功績。其實秦到漢是一次危險的政治跳躍,一招不甚,歷史進程可能就被打斷,中國回到兩周分裂時期,甚至隨著各國文化繼續發展,漢民族可能最終異化成十來個民族,中國不再具有治亂循環的慣性,反而東西南北分裂。

————————————————————————————————————————

算了,不駁了,多說幾句吧,秦國不是唯才是舉,是尚功。異姓王是不能和中央集權的政體接駁的,屬於地方割據勢力了,中國在農業社會也沒有議會制的可能。項羽、韓信政治手段還是有的,不過是差劉邦一籌而已,而軍事能力遠勝劉邦,可惜勝負比的是集團間的綜合對決,而不是真空條件下的,1V1或者多v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歷史就是實踐下的結果。劉邦的功業遠勝項羽、韓信,推動了歷史進程,完成了秦漢間政治跳躍,得天下、守天下、治天下皆付出心血良多。

參考

  1. ^至於事功的建立,則是「命運」的成分多。歷史上最成功的人是歷朝的太祖高皇帝,劉邦因為項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項羽比他更行,他決不會成功。學問是個人之事,成功則與他人有關。——《馮友蘭隨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