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明白這是大宏願,可是真正的那什麼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啊,我認為就是想渡就渡想度就度,不想做就直接不搭理這種自然而然的樣子。

我們先修好自己,可是該如何得知其他人想被我們開解拯救,萬一人家就是喜歡這裡呢?

陰陽和合的中庸之道,我們又如何肯定這個是好的,那個就絕對是壞的?

相對的佛性就是假的。

可絕對的佛性就是真的?

嘛,其實也都無關緊要。


是的,著相了。

但是這屬於菩薩特有的執著,叫法執,也就是所知障。

是非常高級的執著。

因為這種執著跳脫因果,屬於願力。

而凡夫的執著來自因果,屬於業力。


諸相是指執著五欲六塵法相,起貪嗔痴,造殺盜淫。

度眾生是令眾生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相。

重點在離一切相的般若智慧。不能離一切相,就著相執著了。


時阿難陀即開其戸。見七寶函。奇珍間飾。白言世尊。

有七寶函。眾寶莊挍。

佛言

汝可開函。

時阿難陀。奉教開已見有舍利。白如珂雪拘物頭花。

即白佛言。

函有舍利。色妙異常。

佛言

阿難陀。汝可持此大士骨來。

時阿難陀。即取其骨。奉授世尊。

世尊受已。告諸苾芻。

汝等應觀苦行菩薩遺身舍利。而說頌曰

菩薩勝徳相應慧 勇猛精勤六度圓

常修不息為菩提 不舍堅固心無倦

汝等苾芻。咸應禮敬菩薩本身。此之舍利。乃是無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最上福田。極難逢遇。

時諸苾芻及諸大眾。咸皆至心合掌。恭敬頂禮舍利。嘆未曾有。

時阿難陀前禮佛足。白言

世尊。如來大師。出過一切。為諸有情之所恭敬。何因縁故禮此身骨。

佛告阿難陀。

我因此骨 速得無上正等菩提。為報往恩我今致禮。

復告阿難陀。

吾今為汝及諸大眾斷除疑惑。說是舍利往昔因縁。汝等善思當一心聽。

阿難陀曰。

我等樂聞。願為開闡。

阿難陀。過去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車。巨富多財。庫藏盈滿。軍兵武勇 眾所欽伏。常以正法。施化黔黎。人民熾盛 無有怨敵。

國大夫人誕生三子。顏容端正人所樂觀。

太子名曰 摩訶波羅。

次子名曰 摩訶提婆。

幼子名曰 摩訶薩埵。

是時大王。為欲游觀縱賞山林。其三王子亦皆隨從。為求花果舍父周旋。至大竹林。於中憩息。

第一王子。作如是言。

我於今日。心甚驚惶。於此林中。將無猛獸損害於我。

第二王子復作是言。

我於自身初無悋惜。恐於所愛。有別離苦。

第三王子白二兄曰

此是神仙所居處 我無恐怖別離憂

身心充遍生歡喜 當獲殊勝諸功徳

時諸王子。各說本心所念之事。

次復前行。見有一虎產生七子。才經七日。諸子圍繞。饑渴所逼。身形羸痩。將死不久。

第一王子。作如是言。

哀哉此虎 產來七日。七子圍繞。無暇求食。饑渴所逼 必還噉子。

薩埵王子問言。此虎毎常所食何物。

第一王子答曰

虎豹豺師子 唯噉熱血肉

更無餘飮食 可濟此虛羸

第二王子聞此語已。作如是言。

此虎羸痩饑渴所逼余命無幾。我等何能為求如是難得飮食。誰復為斯自捨身命 濟其飢苦。

第一王子言。

一切難捨無過己身。

薩埵王子言。

我等今者於自己身各生愛戀。復無智慧不能於他而興利益。然有上士。懷大悲心。常為利他亡身濟物。

復作是念。我今此身於百千生。虛棄爛壞曾無所益。云何今日而不能舍以濟飢苦如捐洟唾。

時諸王子。作是議已。各起慈心。悽傷愍念。共觀羸虎。目不暫移。徘徊久之。倶舍而去。

爾時薩埵王子。便作是念。我捨身命。今正是時。何以故

我從久來持此身 臭穢膿流不可愛

供給敷具並衣食 象馬車乘及珍財

變壞之法體無常 恆求難滿難保守

雖常供養懷怨害 終歸棄我不知恩

複次。此身不堅 於我無益。可畏如賊 不凈如糞。我於今日。當使此身修廣大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迴 令得出離。

復作是念。若舍此身 則舍無量癰疽惡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不堅如泡。諸蟲所集。血脈筋骨。共相連持甚可厭患。是故我今應當棄捨。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苦惱。生死休息。斷諸塵累。以定慧力。圓滿熏修。百福莊嚴成一切智 諸佛所贊微妙法身。既證得已 施諸眾生無量法樂。

是時王子興大勇猛發弘誓願。以大悲念増益其心。慮彼二兄。情懷怖懼。共為留難。不果所祈。即便白言。

二兄前去 我且於後。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入林中。至其虎所。脫去衣服 置於竹上。作是誓言

我為法界諸眾生 志求無上菩提處

起大悲心不傾動 當舍凡夫所愛身

菩提無患無熱惱 諸有智者之所樂

三界苦海諸眾生 我今拔濟令安樂

是時王子作是言已。於餓虎前委身而卧。由此菩薩慈悲威勢。虎無能為。

菩薩見已 即上高山投身於地。

時諸神仙捧接王子。曾無傷損。

復作是念 虎今羸痩不能食我。

即起求刀 竟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頸出血漸近虎邊。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睺障。諸方闇蔽無復光輝。天雨名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墜。遍滿林中。

爾時虛空有諸天眾。見是事已 生隨喜心。嘆未曾有。咸共贊言 善哉大士。即說頌曰

大士救護運悲心 等視眾生如一子

勇猛歡喜情無悋 捨身濟苦福難思

定至真常勝妙處 永離生死諸纏縛

不久當獲菩提果 寂靜安樂證無生

是時餓虎。既見菩薩頸下血流。即便舐血噉肉皆盡。唯留余骨。

爾時第一王子見地動已。告其弟曰

大地山河皆震動 諸方闇蔽日無光

天花亂墜遍空中 定是我弟捨身相

第二王子聞兄語已。說伽他曰

我聞薩埵慈悲語 見彼餓虎身羸痩

飢苦所纏恐食子 我今疑弟舍其身

時二王子。生大愁苦啼泣悲嘆。即共相隨 還至虎所。

見弟衣服在竹枝上。骸骨及發在處縱橫。血流成泥霑汚其地。

見已悶絕 不能自持。投身骨上 久乃得蘇。即起舉手 哀號大哭。倶時嘆曰

我弟貌端嚴 父母偏愛念

云何倶共出 捨身而不歸

父母若問時 我等如何答

寧可同損命 豈復自存身

時二王子。悲泣懊惱漸舍而去。時小王子所將侍從。互相謂曰。

王子何在 宜共推求。

爾時國大夫人。寢高樓上。便於夢中見不祥相。被割兩乳。牙齒墮落。得三鴿鶵。一為鷹奪。二被驚怖。

地動之時夫人遂覺。心大愁惱。作如是言

何故今時大地動 江河林樹皆搖震

日無精光如覆蔽 目[目+需]乳動異常時

如箭射心憂苦逼 遍身戰掉不安隱

我之所夢不祥徴 必有非常災變事

夫人兩乳忽然流出。念此必有變怪之事。

時有侍女聞外人言。求覓王子今猶未得。心大驚怖。即入宮中。白夫人曰。

大家知不。外聞諸人散覓王子遍求不得。

時彼夫人聞是語已。生大憂惱。悲淚盈目。至大王所。白言大王。

我聞外人作如是語。失我最小所愛之子。

王聞語已。驚惶失所 悲哽而言。

苦哉今日失我愛子。

即便抆淚慰喻夫人。告言

賢首。汝勿憂戚。吾今共出求覓愛子。

王與大臣及諸人眾。即共出城。各各分散隨處求覓。

未久之頃有一大臣前白王曰。

聞王子在 願勿憂愁。其最小者 今猶未見。

王聞是語悲嘆而言。

苦哉苦哉。失我愛子。

初有子時歡喜少 後失子時憂苦多

若使我兒重壽命 縱我身亡不為苦

夫人聞已。憂惱纏懷 如被箭中。而嗟嘆曰

我之三子並侍從 倶往林中共游賞

最小愛子獨不還 定有乖離災厄事

次第二臣來至王所。王問臣曰。

愛子何在。

第二大臣懊惱啼泣。喉舌乾燥口不能言。竟無辭答。

夫人問曰

速報小子今何在 我身熱惱遍燒然

悶亂荒迷失本心 勿使我胸今破裂

時第二臣。即以王子捨身之事。具白王知。

王及夫人聞其事已。不勝悲噎。望捨身處。驟駕前行。

詣竹林所。至彼菩薩捨身之地。見其骸骨。隨處交橫。

倶時投地。悶絕將死。猶如猛風吹倒大樹。心迷失緒。都無所知。

時大臣等。以水遍灑王及夫人。良久乃蘇 舉手而哭。諮嗟嘆曰

禍哉愛子端嚴相 因何死苦先來逼

若我得在汝前亡 豈見如斯大苦事

爾時夫人。迷悶稍止 頭髮蓬亂。兩手椎胸 宛轉於地。如魚處陸 若牛失子。悲泣而言

我子誰屠割 余骨散於地

失我所愛子 憂悲不自勝

苦哉誰殺子 致斯憂惱事

我心非金剛 云何而不破

我夢中所見 兩乳皆被割

牙齒悉墮落 今遭大苦痛

又夢三鴿鶵 一被鷹擒去

今失所愛子 惡相表非虛

爾時大王及於夫人並二王子。盡哀號哭。瓔珞不御。與諸人眾。共收菩薩遺身舍利。為於供養。置窣堵波中。

阿難陀。汝等應知。此即是彼菩薩舍利。

復告阿難陀。

我於昔時。雖具煩惱貪瞋痴等。能於地獄餓鬼傍生五趣之中。隨緣救濟。令得出離。

何況今時煩惱都盡。無復余習。號天人師。具一切智而不能為一一眾生經於多劫在地獄中及於余處。代受眾苦。令出生死煩惱輪迴。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或時作國王 或復為王子

常行於大施 及舍所愛身

願出離生死 至妙菩提處

昔時有大國 國主名大車

王子名勇猛 常施心無悋

王子有二兄 號大渠大天

三人同出遊 漸至山林所

見虎飢所逼 便生如是心

此虎飢火燒 更無餘可食

大士覩如斯 恐其將食子

捨身無所顧 救子不令傷

大地及諸山 一時皆震動

江海皆騰躍 驚波水逆流

天地失光明 昬冥無所見

林野諸禽獸 飛奔喪所依

二兄怪不還 憂慼生悲苦

即與諸侍從 林藪遍尋求

兄弟共籌議 復往深山處

四顧無所有 見虎處空林

其母並七子 口皆有血汚

殘骨並余發 縱橫在地上

復見有流血 散在樹林所

二兄既見已 心生大恐怖

悶絕倶躄地 荒迷不覺知

塵土坌其身 六情皆失念

王子諸侍從 啼泣心憂惱

以水灑令蘇 舉手號咷哭

菩薩捨身時 慈母在宮內

五百諸婇女 共受於妙樂

夫人之兩乳 忽然自流出

遍體如針刺 苦痛不能安

歘生失子想 憂箭苦傷心

即白大王知 陳斯苦惱事

悲泣不堪忍 哀聲向王説

大王今當知 我生大苦惱

兩乳忽流出 禁止不隨心

如針遍刺身 煩宛胸欲破

我先夢惡徴 必當失愛子

願王濟我命 知兒存與亡

夢見三鴿鶵 小者是愛子

忽被鷹奪去 悲愁難具陳

我今沒憂海 趣死將不久

恐子命不全 願為速求覓

又聞外人語 小子求不得

我今意不安 願王哀愍我

夫人白王已 舉身而躄地

悲痛心悶絕 荒迷不覺知

婇女見夫人 悶絕在於地

舉聲皆大哭 憂惶失所依

王聞如是語 懷憂不自勝

因命諸群臣 尋求所愛子

皆共出城外 各隨處追覓

涕泣問諸人 王子今何在

今者為存亡 誰知所去處

云何令我見 解我憂悲心

諸人悉共傳 咸言王子死

聞者皆傷悼 悲嘆苦難裁

爾時大車王 悲號從座起

即就夫人處 以水灑其身

夫人蒙水灑 久乃得醒悟

悲啼以問王 我兒今在不

王告夫人曰 我已使諸人

四向求王子 尚未有消息

王又告夫人 汝莫生煩惱

且當自安慰 可共出追尋

王即與夫人 嚴駕而前進

號動聲悽感 憂心若火然

士庶百千萬 亦隨王出城

各欲求王子 悲號聲不絕

王求愛子故 目視於四方

見有一人來 被發身塗血

遍體蒙塵土 悲哭逆前來

王見是惡相 倍復生憂惱

王便舉兩手 哀號不自裁

初有一大臣 忩忙至王所

進白大王曰 幸願勿悲哀

王之所愛子 今雖求未獲

不久當來至 以釋大王憂

王復更前行 見次大臣至

其臣詣王所 流淚白王言

二子今現在 被憂火所逼

其第三王子 已被無常呑

見餓虎初生 將欲食其子

彼薩埵王子 見此起悲心

願求無上道 當度一切眾

系想妙菩提 廣大深如海

即上高山頂 投身餓虎前

虎羸不能食 以竹自傷頸

遂噉王子身 唯有餘骸骨

時王及夫人 聞已倶悶絕

心沒於憂海 煩惱火燒然

臣以栴檀水 灑王及夫人

倶起大悲號 舉手椎胸臆

第三大臣來 白王如是語

我見二王子 悶絕在林中

臣以冷水灑 爾乃暫蘇息

顧視於四方 如猛火周遍

暫起而還伏 悲號不自勝

舉手以哀言 稱嘆弟希有

王聞如是説 倍増憂火煎

夫人大號咷 高聲作是語

我之小子偏重愛 已為無常羅剎呑

余有二子今現在 復被憂火所燒逼

我今速可之山下 安慰令其保余命

即便馳駕望前路 一心詣彼捨身崖

路逢二子行啼泣 椎胸懊惱失容儀

父母見已抱憂悲 倶往山林捨身處

既至菩薩捨身地 共聚悲號生大苦

脫去瓔珞盡哀心 收取菩薩身余骨

與諸人眾同供養 共造七寶窣堵波

以彼舍利置函中 整駕懷憂趣城邑

復告阿難陀 往時薩埵者

即我牟尼是 勿生於異念

王是父凈飯 後是母摩耶

太子謂慈氏 次曼殊室利

虎是大世主 五兒五苾芻

一是大目連 一是舍利弗

我為汝等説 往昔利他縁

如是菩薩行 成佛因當學

菩薩捨身時 發如是弘誓

願我身余骨 來世益眾生

此是捨身處 七寶窣堵波

以經無量時 遂沉於厚地

由昔本願力 隨緣興濟渡

為利於人天 從地而湧出

爾時世尊。説是往昔因縁之時。無量阿僧企耶?人天大眾。皆大悲喜嘆未曾有。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告樹神。我為報恩 故致禮敬。

佛攝神力。其窣堵波還沒於地。


問得好。不要動,就在這裡停下來,觀照一下:

如果發願普渡眾生是著相了,

那麼,你這麼說的時候,你是不是也著了個(發願普渡眾生是著相了)的相?

就是這樣,像雙鏡對照,幻影重重。

只要還沒成佛,一切九法界眾生、包括二乘、菩薩,都在這個森羅幻境之中,無論是什麼樣的語言、文字、思維、分別,都是「著相」的。

所以圓覺經云: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金剛經》里已經講過這個問題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不是


仁清法師:貪慾和善法欲有區別嗎?

  問:我每看到經書,都特別地歡喜,有人說不行,只能念一部……

  答:這是你的根基,為什麼這麼講?你對經生歡喜心,對很多經都生歡喜心。這叫「善法欲」。是過去你跟佛法結了深厚的因緣。修行方法上你可以按著一部經去讀誦,但是,你對很多經書都產生歡喜心,這是你的善根,非常好。

  我讀誦《佛說阿彌陀經》時候,我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修行功課。固定下來每天每天都讀誦。可當我看到《金剛經》的時候,也生歡喜心,也非常高興,那就再去讀誦《金剛經》,記住!讀誦《金剛經》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居士:人家說我是貪慾,但是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的。

  法師:貪慾。貪慾分二類:第一種是對世法的貪慾。對世法的貪慾是輪迴的一種因緣,就是墮落的因緣。第二種對佛法的貪慾,是善法欲。善法欲是修行的動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一開始接觸佛法,連一點點善法欲都沒有你怎麼去修?所以貪!盡情地貪吧!通過盡情的貪佛法,通過修行,長期的熏修,哎,你超越了事相了,沒有貪念了,那是你功夫提高了。就像我們餓了想治餓怎麼辦?盡情地吃啊,吃飽了就不餓了。就這麼簡單。如果你餓了,對能治餓的飯也生不起食慾來,那就有問題了,那就有毛病了,需要看醫生吃藥了。

  從對佛法生起貪念來講,善法欲跟世間貪,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混為一談。假如混為一談,你就不知道什麼叫修行,沒有善法欲的話,你沒有修行的動力。有的人講得再好,聽得再好,你讓他修,他沒有那種激情。那就麻煩了,「說食不飽」,聽過這個相聲嗎?「我請你吃飯。」「吃什麼呢?」哎呀,這丸子那丸子,那丸子這丸子,最後沒錢,吃不成。這是相聲,練嘴皮子嘛,「說食不飽」。我們光知道修行佛法好,但是不去修,沒有那種慾望,沒有那種動力怎麼行?

  動力來自於兩種:第一種善法欲;第二種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對六道輪迴這種事相的認知,如果我不了脫,我會痛苦的,我會輪迴的,我會非常難受的,這也是一種修行的動力。一看經書,「哎呀,太好了。」沒有其他想法,就是想誦,就是想修,那真是善根深厚啊。


自己相信因果輪迴,真切認識到輪迴的可怖,發願走出輪迴。進而認識到輪迴無盡,眾生肯定都做過自己的母親,只不過改頭換面不認識了,為報答母親恩德,發誓將所有母親救度出輪迴,這有什麼著相呢?


是有執念了,不過這是一種犧牲。菩薩不發願,就能做自了漢,入涅槃得清凈。

譬如你們班主任,拋開獎金什麼不說,一般管得嚴的老師是有責任心的老師。他們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往往看的比學生長遠,知道怎樣是對學生負責。

菩薩們在他們的角度,跳出了人間的功名利祿和生老病死,窺見了宇宙的真相,他們知道怎樣才是對的,抱著慈悲的態度來世間渡化眾生。

他們不是強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是隨緣度化。他們化成人去度人,變成鬼去度鬼。比如,他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讓你看到一篇心經,如果你感興趣,他再讓你看到金剛經;如果你不感興趣,那也不會強求,等下次機緣;如果人病了,他可能會讓一本藥師經出現在病人眼前;如果你老了,可能會讓一本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出現在你面前。。。


我這個人很健忘,經常忘了自己做過什麼,我行善了嗎?忘了。


當利益眾生的念頭和行為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生起來的時候,就沒有執著相。如果是造作的行為,那就是住相執念。從造作變的不造作,就像吃飯穿衣一樣自然的時候,就是沒有執著了(看到別人受苦就像看到自己的身體支分在受苦,自然而然會左手救右手)。所謂「生心」和「發心」的差別就在這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