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有觀,是初禪的內容。無覺無觀是二禪修行的內容。覺,觀是以前的翻譯,玄奘大師後來將,覺,觀翻譯為尋,伺。四念處是禪修的初步,深化以後就是無覺,無觀(二禪),再之後是,三禪,四禪等內容。


當年由印度來的僧人求那拔陀羅口誦,通曉梵語的漢僧寶雲以筆錄後再翻譯為漢文。寶雲的覺與觀、其實就是尋與伺。覺與觀,如果直接以文取義,這肯定要出問題了。這是翻譯上的問題,知道其實不是覺與觀就是了,所以就沒有必要長篇大論去深究了。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覺""觀",更為準確的翻譯是"尋""伺",關於"尋伺"的解釋,可以查到很多不同解釋方法,但我看到一本緬甸教禪修的書上,對"尋"的解釋,大意是,出現散亂的念頭又找尋回來。

我的理解,比如修安般,能專註的體察出息短,入息短......,但是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散亂的念頭,將這個對出入息的觀察打亂,然後又要把觀察出入息的狀態"尋"回來。至於"伺",就是專註於對"念"的觀察,一旦念頭散亂了能及時察覺。

剛才打坐大約有兩個小時,中間有一個幾分鐘的間歇休息,休息後的第二次打坐,我懷疑我有可能是進入了"無尋無伺"的二禪狀態,打坐很多年了,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具體情況是,先修身念住,隨時要觀察自己的念頭有沒有被打亂,但坐著坐著,突然就感覺自己的念頭是定住了,知道自己的念頭很清晰,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念頭會被打亂,所以不需要再留意 念頭是否散亂了,也就根本不存在把念頭尋找回來的問題。

這個時候思維很清楚,心裏面偶爾也會冒出一些想法或者白天生活中的情景,但只是一閃而過,馬上就消散了,念頭根本不會被帶跑,定境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不知道這究竟是不是《阿含經》上描繪的"無尋無伺"的二禪狀態呢?還是自己因為增上慢而出現的錯誤理解能?還請各位善知識指教。


無覺無觀,是讓修行人離法執。這是小乘道修行人的通病。

這個概念在《金剛經》說的很透徹: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去法執非常重要。你好好參一參。


《相應部》庄春江翻譯用「尋伺」,《雜阿含》對應的也是用「尋伺」。《中阿含》比較有個性,大多用了「覺觀」,一小部分「尋伺」「覺觀」混搭使用。

「無覺無觀」是初禪至二禪的次第。按契經,尋伺為語業,無尋伺即是二禪的「聖默然」。按《清凈道論》是說出初定後知道了尋伺為粗,更欲捨離,修至二禪。

四念住屬37道品,是一種修行方法論(一種概括)。無尋伺應該屬法念住。至於是定中起觀還是定外起觀,那是一直有爭議的,於修行無益。

願你安詳自在。


應邀

佛法都是為了超越二元分別的方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