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王子,啊不,將軍的特長不就是——瞎么?(手動滑稽)

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或問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趙雲能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鐵定不是什麼平頭百姓,當是真定大族。真定趙氏可不是沒本末的寂寂之輩: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

由此推斷,石家莊趙子龍十有八九——

好了,參照一下公孫伯圭的用人標準:

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或問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趙雲在鄙視鏈的哪一段不問自知。

事實也是如此,趙雲被打發去為劉備主騎。劉備雖然同屬一家,趙雲更換直屬領導算不上跳槽,但擺明了沒入公孫瓚的法眼。

再結合一下雲別傳的記載:

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

甚至趙云為別部司馬抑或平原相主騎的機會都可能是劉備主動向公孫瓚討要來的。

趙雲在公孫瓚帳下得不得煙抽,一目了然。

既然政治理想南轅北轍,又不受重用,劉備同屬於公孫瓚陣營,暫時也沒有獨立表現,兵危戰凶,趙雲又有什麼賣命必要呢?

於是乎,借奔兄喪的機會,這位就曠工了: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至於公孫瓚為何准假,之後也沒想起追究這位無限期曠工的責任,還是那句話:本就沒當回事唄。

由於史書記載不詳,已無法得知趙雲離去時間,如果是公孫瓚與劉虞交惡,乃至於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的當口那就更甭說了。瞅瞅趙雲幾位父母官的表現:

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

常山趙雲來了個「爺不伺候」,豈非順理成章?沒反投袁紹就已經很講原則了。

到這光景,甭說趙雲,劉備都在想方設法跳船,沒多久就「去楷歸謙」,在徐州上演大劇了。

至於趙雲此時的斤兩究竟如何,是不是幽燕之地多名將,顯不出此公水平,瞅瞅真正識貨的表現就成了:

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什麼叫一見傾心?這就叫一見傾心。又是接納,又是捉手,挖空心思把人弄到手下,久別重逢還補上了睏覺,對比對比公孫瓚,是瞎,是瞎,還是瞎?

難不成劉備少見多怪,不知道猛將長啥樣?

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是而已。


「什麼?趙雲走了?走了就走了吧!」說完這句話後公孫瓚收起了自己四十米長的大刀。

「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雲別傳》

歷史上的趙雲是作為常山國(屬於冀州)郡兵頭目帶著一群人加入到公孫瓚麾下的,不是公孫瓚的幽州嫡系。而且是本郡所舉,可能是常山國在公孫瓚和袁紹之間選擇站公孫。

但是根據根據《英雄記》記載,在劉虞被殺後,曾經的常山相孫瑾,常山掾張逸、張瓚等人破口大罵公孫瓚,與劉虞同死。

大概是常山國是因為劉虞的原因才選擇站公孫瓚,等到劉虞和公孫瓚決裂後,常山國繼續挺劉虞,然後常山國高層陪著劉虞被公孫瓚給一鍋端了。

作為被常山國推舉出來帶著常山人投靠公孫瓚的趙雲,看著自己的老領導被公孫瓚屠了個乾淨,你覺得他心裡舒服嗎?你覺得公孫瓚會對常山人趙雲沒有提防嗎?

趙雲離開公孫瓚一點兒也不奇怪。


首先,公孫瓚沒有系統後台也沒有修改器,並不會知道趙雲能打,而且趙雲直到十幾年後的長坂之戰,才有突出表現,公孫瓚又不是先知,不知道趙雲是人才,只知道趙雲說話不好聽。

其次,要說趙雲很能打,這是可以商量商量。趙雲能打這是肯定的,但很能打是怎麼對比出來的?你以為公孫瓚雄踞幽燕,與袁紹爭霸對抗近十年,麾下沒有強將猛士嗎?難道公孫瓚麾下都是戰五渣全靠公孫瓚一個人帶?那公孫瓚可牛逼大發了。

成王敗寇有時候聽令人唏噓的,失敗者,尤其是公孫瓚這種被失敗者(袁紹)滅掉的死後毫無關係背景的失敗者,能記上幾段白開水流水賬,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張燕的黑山軍縱橫太行山谷一二十年,鼎盛時期所控軍民一度達到百萬,直屬精兵萬人,騎兵數千,漢廷滅不掉他,袁紹也無法完全討平他,要說他麾下沒有強將猛士,可能嗎?然而翻遍歷代史書,又能找到多少關於張燕生平事迹的記載?又能找到什麼出身黑山軍的將軍的記載?

趙雲是幸運的,他跟對了人,當然這也是他慧眼識英雄,認定耷賊是明主,他要是眼神不好,一輩子都跟了公孫瓚,那麼他的歷史定位,可能就跟嚴綱、田楷、單經、鄒丹等人差不多了。


歷史情況是趙雲是因為哥哥死了去奔喪走的,而不是因為投奔劉備而走的。

當年趙雲是個大帥鍋,為常山舉薦帶領本郡義從加入公孫瓚麾下,公孫瓚那時候正在跟袁紹打,而常山郡的人多投奔袁紹,因此嘲諷趙云:你們州郡的人都去投奔袁紹,為何你獨獨來投奔我呢?趙雲說::「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公孫瓚聽了很舒服,於是用趙云為騎將。

《雲別傳》: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而當時的劉備也在自己大哥公孫瓚麾下幹活,和趙雲屬於同事關係,劉備這人交際能力強,「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把雲哥的友善度刷爆了。

接著是公孫瓚支持青州刺史田楷抵抗袁紹,並安排劉備過去支援,並安讓趙雲擔任劉備的騎兵主將。「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下來事情卻發生了詭異的轉折:趙雲因為哥哥病死去奔喪而請假回鄉,這裡的記載是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所以這裡的說法非常隱晦,趙雲因奔兄喪請假回家,但是劉備卻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和雲哥捉手道別,而雲哥還說了一句很有內涵的話:「不道德的事哥不幹。」

而且,興平元年這個時間點,劉備自己也從青州田楷下屬的平原縣令的位置跳槽去了陶謙那,不在公孫瓚手下當差了。

那麼在大約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這個時間點,為啥劉備和趙雲一起拋棄了公孫瓚呢?

因為在這個時間點,公孫瓚幹了件性質十分惡劣的大壞事——誅殺了老上級劉虞。

劉虞是漢室宗室,擔任宗正,身份相當於劉氏的族長。為人儉樸素公正,之前長期擔任幽州刺史,因為做事公正廉潔,於當地和鮮卑烏丸等外族都素有威望,後被任為幽州牧,在北方非常得人心,而公孫瓚以其麾下的身份自立,不斷壯大而且與袁紹征戰不已,使得本來窮困的幽州變得更加民不聊生,導致劉虞與公孫瓚意見衝突很大,後公孫瓚屢屢劫掠百姓搶奪劉虞送給外族的禮品,終於導致劉虞起兵討伐公孫瓚。但是劉虞這個人軍事能力太弱,反被公孫瓚給突襲俘虜了。公孫瓚先借劉虞的名義升自己為前將軍,封易侯,然後再將劉虞全家在易京斬了首。

公孫瓚這麼一搞可就捅了馬蜂窩。劉虞在北地多年甚得人望,這一殺可就犯了眾怒,不但同為劉姓一族的劉備和趙雲等人迅速跳槽與其劃清界線,劉虞舊部鮮於輔、齊周、鮮於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部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烏桓峭王與劉虞子劉和合袁紹兵於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於鮑丘,殺二萬餘人。公孫瓚在幽州迅速被孤立,四處冒煙不得不退縮防守於易京,最後被袁紹圍困破城自焚而死。

而趙雲與劉備再重逢,卻是六年之後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事了。當時在徐州的劉備因衣帶詔事發被曹操出兵征伐而不得不投奔袁紹,袁紹在鄴城對劉備禮遇有加,當時劉備在鄴城居住一月有餘,之前逃散的部屬陸續歸附,趙雲也在這個時間點重新出山加入到了劉備麾下。

所以為啥公孫瓚要放趙雲走?估計當時公孫瓚手下除了自己直屬班底外,其他都走的差不多了吧?


我很奇怪,我和大家看的是同一本《三國志》嗎?

不就是趙雲請了個事假回家,假還沒休完公司就倒閉了,於是就重新到劉老闆這裡來應聘了。這麼簡單的劇情你們是怎麼分析出花來的?

————————————————————

我知道趙雲流露出過跳槽傾向,但是公孫瓚真的就是批了個事假而已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