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任何技術,我覺得都是會推動藝術發展,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技術會毀滅藝術?


其實技術不會毀滅藝術。但濫用技術和搞技術崇拜,技術就會毀掉人。這就是這個時代專業白痴橫行的原因。


在藝術發展的每一步,都有技術的參與。

阿爾塔米拉洞穴 《受傷的野牛》

最開始人們是把畫、文字記錄在岩石上。

仰韶文化 舞蹈紋彩陶盆

偶然的情況下人們會使用了火,並了解到泥土經過火的炙烤後會變得堅硬,於是人們把畫、文字等記錄在了陶器上。這不算技術革新嗎?

商晚期 《四羊方尊》

後來,人們掌握了青銅金屬器具的製造,於是人們用青銅製作出精美的紋飾,並用之記錄文字。

戰國 《人物龍鳳圖》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畫畫在帛上,並用墨和顏色來描繪,此時的繪畫已經有精鍊的線條與人物造型。

漢代畫像石

同時金屬的使用,使雕刻藝術迅速發展,比如說畫像石畫像磚。

漢印

漢代,造紙技術的普及,大多數公文不再用簡牘來記錄而改用紙張,從而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因為硃砂印泥可與紙張完美結合,更方便的留下公章。

至魏晉時期,書法藝術已經相當成熟,墨與毛筆與紙張的完美結合,使中華民族最耀眼的書法出現了。

隋唐宋元時因為筆墨紙硯顏料的萃取發展,繪畫更是蓬勃發展。

陳洪綬《水滸葉子》局部

明代,印刷術的便利更是普及了藝術的傳播,例如《水滸葉子》等插畫的傳播。

以上只是繪畫里幾個例子,從陶器到瓷器的演變更是人們對燒窯技術的掌握,從簡單的在石頭上刻畫到栩栩如生的圓雕出現,依然有雕刻工具的進步原因,從半隱藏在地下的茅草屋到木製結構的建築,再到混凝土的大廈出現,依然是技術等等。

在當代,藝術家更多的採用了攝像、影像、列印、複製、數字繪畫等或者其它材料來製作自己的作品。

徐冰《天書》

徐冰《天書》

徐冰《地書》

蔡國強《天梯》

那也不是說藝術被技術毀了,只是說當代藝術家更多的利用了當代的媒介來表達自身情感,這本身就是藝術多元發展的新形式。只是當代藝術中魚龍混雜需要辨別。

一般來說藝術家需要紮實的造型功力,當代藝術的形式多元化,大多數時更看重自身情感的表達與立意的高低。一些人投機取巧,作品無甚精神和創新。利用列印技術將線稿複製下來,然後裝模做樣的充當自己的造型能力,這種人才是利用技術毀了藝術。明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師徐渭就給我們提供了答案:「悅性弄情,工而入逸。」徐渭主張在學習的過程中,唯有掌握熟練的繪畫技巧之後,方能擺脫形式上的束縛,自由揮灑,創造出自然生動的藝術形象。一個畫家若是缺乏必要的技術訓練,就必然在創作時力不從心。技巧和法度應該是繪畫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替代不了的。

以下,我們用理論形式來論述這個問題,技術是否毀了藝術。

首先需要界定「藝術」是什麼?它與技術有何關係,才能分析出藝術是不是會被「技術」毀滅。

藝術與科學、技術一樣,自身擁有確定的研究對象,但對於「藝術」概念而言,其邊界、範疇是隨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的,「『藝術』一詞並不具有一種靜止不變的特徵」,從符號學意義講,「它只是一種 『飄浮的能指』……」。從古至今,「藝術」囊括的範疇、門類和具體表現形式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藝術的新的形式、門類、樣態也都在不斷地更新和出現。科林伍德曾深刻地指出: 「藝術在它的歷史過程中經歷的這些變化,並不是獨立的藝術生活用它自己的辯證法開始它自己新的形式的表現而是整個的精神生活的表現……因此,沒有藝術的歷史,只有人類的歷史。

在藝術的發展中,技術發展是藝術創新的基礎支撐。技術拓寬了藝術創作的方式和手段,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藝術的思想、觀念、方法,改變了整個藝術生態的狀況。

首先,攝影技術的出現大大改變了藝術創造的發展,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就針對再現性技術(攝影術等)的出現極大地摧垮了西方再現性藝術傳統這一歷史事實,有一段批判性論斷: 「畫家不用再從事於瑣碎的單體的描寫,攝影是為了這個而存在的,它幹得更好,更快。把歷史的事件來敘述,也不是繪畫的事了,惡魔將在書本里找到。我們對繪畫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務於表現藝術家內心的幻象……從這些繪畫工廠 ( 照相、電影、廣告) 解放出來是必要的……美術學校的教師常愛說:『只要緊密地靠攏自然』。我在我的一生的路程上反對這個見解,我不能屈服於它。……我的道路是不停地尋找忠實臨寫以外的表現的可能性。」19世紀中期的技術發展致使攝影部分地承擔了 「忠實地記錄客觀物象」這一傳統繪畫的功效,繪畫的主要任務已經轉向 「創作藝術美」。受現代技術發展的影響,19 世紀末以來的現代派美術風起雲湧、變幻莫測,由於藝術創作表現內容的具體要求和創作理念的變化,人們也開始把注意力和關注點轉移到了藝術作品的形式表現和媒介方式上。

畢加索《格爾尼卡》

立體主義畫派,畫面的角度已不再是一個方位,而是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體現,使物體還原成幾許形體,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和法國畫家布拉克為代表人物。

巴拉《拴著皮帶的狗》

未來主義畫家以籠統的方式,運用顏色、線條體現運動速度、力氣及其組合與分隔。賈莫科 巴拉為代表人物

杜尚《走下樓梯的女人》

杜尚《泉》

達達主義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直到後現代主義都有影響。

超現實主義畫派受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建議體現人的潛意識和夢境。代表畫家有西班牙畫家達利、米羅。

還有一些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等,不過多舉例。

當前,科技進步大大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空間、效率等概念的認知,在新的技術生態環境下,藝術創作必須以新技術手段應用作為材料和工具,以新技術平台為傳播、展示和生存空間,在信息傳遞數字化、媒體形式多樣化、傳播渠道綜合化等新的技術環境下,技術對於藝術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創作活動的細枝末節,以互聯網空間為代表的網路數字文化空間生態新環境,也就自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新語境和這種新語境之下的新藝術形態,而既有的藝術形態及其外在表現形式也將在新工具、新媒介的作用下展現出新的風貌,從而使文化生態展現出動態的多元的特徵。

新媒體是相對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興媒體,以電子和網路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近年來自媒體快速發展,疫情之下更是展現了其生命力。新媒體藝術也隨其快速發展。

傳統繪畫藝術是藉助筆和顏料等工具,在書寫介質上描繪出可視化形象的藝術。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進行感知,然後加工形成意象,最後創作出繪畫作品。畫家要創作出有美學底蘊和社會反思的作品,需通過眼睛觀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對象,然後才能「胸有成竹」,把 「形象」展現出來。隨著繪畫技術的進步,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呈現越來越立體、具有人文色彩和層次感。早期的繪畫藝術常使用的顏料為炭黑,主要通過手工繪製到岩石壁面上,後來出現了用羽毛做畫筆或以動物的血為顏料進行畫作創作的方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學會了萃取各種顏色進行繪畫,使繪畫藝術越來越具有藝術性。而新的技術使繪畫藝術創作者能夠使用油畫進行創作,這進一步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技術和手法。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變化。一是技術發展豐富了繪畫的展現和傳播形式。新媒體技術使繪畫創作不再拘泥於畫筆、顏料等工具,藝術創作者可以對作品無限次修改,可進行無限傳播。二是傳播渠道進一步增多。「以網路媒體、數字電視、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實現了對傳統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傳統繪畫藝術傳播的渠道」,新媒體繪畫藝術的大眾性特徵明顯。不同於傳統,新媒體技術驅動下的繪畫藝術創作不再是簡單的意義象徵,而更多的是觀念的表達。新的觀念使繪畫藝術能同時調動人的不同感官,給人「真實」體驗。當前,虛擬現實技術下創作的繪畫可以給人帶來多感官體驗,給人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尤其是虛擬現實和AI藝術的創作者突破傳統繪畫藝術的思維方式,給藝術接受者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其中,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藝術接受者提供互動式全景繪畫,使藝術接受者愉悅地沉浸在場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比如,以數字化三維虛擬空間數碼創作的水墨山水,這種創作形式豐富了新媒體技術的視覺表達方式,開闢了山水畫創作的新視野。尤其是基於Flow Speed的樹木花草生長動畫,基於重力、風力等定義對風吹樹動的模擬動畫,就能夠給藝術接受者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覺。

互動性是新媒體傳播最重要特點之一,通過虛擬現實和AI技術挖掘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深層內涵,能夠為繪畫藝術創作提供真實的「互動」情境。而基於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是「創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創作繪畫作品,繪畫藝術的創作者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吸引藝術接受者參與藝術創作,共同完成繪畫作品。隨著場景時代的到來,場景傳播已經成為增強用戶黏性的主要傳播路徑,在這樣的場景中藝術接受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不僅可以參與藝術創作,還可以接收和重新定義繪畫藝術作品。這種雙向互動的方式也給繪畫藝術的創作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傳播方式,促使接受群體發生了這樣或那樣變化。如果繪畫藝術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創新傳播,不能提升用戶互動體驗,滿足接受者的新需求,我國的繪畫藝術的創作水平就會止步不前。


因為他既沒有技術,也不懂藝術。


技術不會毀滅藝術,反而從整體上看,技術能促進藝術的發展。這個整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整體。

但是從局部來看,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造成一次技術的濫用,導致藝術進行一次回退,這個回退往往是一整段時期,比如說可能是某一代人的童年。

關於技術對藝術的催殘,以及對藝術的重塑和再發展,要從三個緯度闡述,一是奇觀化藝術,二是數字化的藝術,三是社會化的藝術。

一、奇觀化的藝術表現,要從電影說起:

奇觀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災難電影中的特效、動作電影中的打鬥、椅子會動的「4D電影」等。

縱觀世界電影史不難發現,每一次影視技術上的進步,都會影響整個電影市場的審美,一但出現一個新技術,總是會產生大量的,故事上陳詞濫調的,所謂的「奇觀電影」,這正是由於人的獵奇心理和新技術的限制決定的,這一點放後面細說。無論何時要永遠記住,電影行業總歸是一個必須走向市場的產業,是一種大眾藝術,雖然有一些電影製作公司致力於製作一些面向知識分子的藝術電影,但從長尾理論的角度看,市場的主流永遠是商業電影,永遠是類型片,永遠要考慮市場的問題。

電影最開始是無聲的,後來有了有聲技術,本來是黑白的,後來有了彩色電影,本來是2D的,後來有了3D技術。之所以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帶來藝術的回退,除了上面所說的市場因素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這兩個原因也是和市場因素息息相關的。

一是新技術的不夠成熟帶來的限制,的確,新技術拓寬了電影的表現空間,但是拿有聲電影技術剛出現時來說,不夠成熟且笨重的聲音錄製設備與攝像機配合是個很大的難題,導致了最開始有聲電影拍攝時的機位設置被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使得原有的一些視聽語言無法實現,而市場上的觀眾皆被有聲技術所吸引,如果放棄笨重的收音設備繼續拍無聲電影,將會賠的很慘。

二是新技術的符號表達方式不成熟,就像電影最開始沒什麼蒙太奇一樣,新技術最開始總是幼稚的,電影技術剛產生的時候,拍攝《火車進站》的人怎麼也想不到多拍幾個機位,組接起來,更不用說安排一段警察與火車劫匪鬥智斗勇的故事了。你可以完全想像到,有聲電影技術剛發明的時候,製片為了迎合觀眾,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塞進去大量的廢話台詞,新奇的音效和音響,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對台詞進行精雕細琢,音效音響只為情節服務。

二、數字化的藝術不難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藝術品都可以被複制,1963年,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論述了機械複製技術的發展給藝術領域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它把藝術人從一向被人們所崇敬的神聖的「祭壇」上拖了下來,在摧毀了傳統的同時使現代藝術具有了新的特點、價值和接受方式。尤其是到了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你用家裡的設備就可以看電影,得益於雲博物館的概念,任何時候都可以利用數碼設備欣賞著名的藝術作品,而不必親臨,看起來很多傳統的藝術品好像貶值了,實際上這是一種激進的觀點,傳統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是非常穩定的,只是膜拜價值降低了,傳統藝術從摧毀到新藝術的重塑,總是要有一個過程。

三、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藝術的講述有了社會化的趨勢,行動成本太高的文化產品受到了冷落,引人發笑的毫無營養的短視頻佔據了人的精力,高級的藝術表現形式無人問津,看起來好像走向了消亡,就像報紙一樣。實際上,有一部分確實可能會受到衝擊,但還不至於消亡。優秀的藝術電影依然在豆瓣上獲得高評分,榮獲國際大獎的永遠還是有價值的藝術電影,而非某個舞騷弄姿的網紅視頻。

總得來看,如果從批判的角度來說,技術的確在摧毀藝術,這引人深思。但如果再看得全面一點,技術在重塑藝術,因為沒有人規定,只有保留一切傳統的才是真正的藝術,藝術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東西。


我其實並不太同意有所謂的「推動藝術發展」或者「阻礙藝術發展」這個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個偽概念。

藝術究竟是什麼,用個非常籠統的概念說就是人類在某一時期的精神思想高度的表現。

所以無論是技術還是宗教說白了都是人類精神意志的外溢。宗教強盛的時候,藝術中是大量的宗教內容,技術過載的時期,藝術就會往技術上傾斜。

當然這裡面還有個話語權的問題,我們現在所謂的技術在影響藝術其實是特指歐美以及中國這些技術強國的藝術,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的國家存在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藝術。它們往往被排除在宏大敘事之外,這樣擱在以前沒啥問題,可是在後現代時期難道我們不正是意識到了宏大敘事的不靠譜,和那些被排除在外的藝術也是有作者性的。

最後說回來,藝術這東西啊,就像是一個海上的浮萍,只要海還在,浪越大它越嗨,不管是啥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