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P87(DBP95是它的小幅度改进型,结构做微调,基本设计不变)有小口径高速步枪弹的共同优点,中规中矩,算是我国在小口径军用步枪弹领域的开山之作,和老的56式7.62mm普通弹比性能提高非常明显。

1、动能释放方面,DBP87步枪弹口径小,但携带的动能和动能释放能力不小,和其他小口径步枪弹一样,其弹头又轻又快,击中目标时容易失稳翻滚,提高动能释放增加杀伤效果。据肥皂块实验测试结果,DBP87普通弹射出口比56式普通弹大40%左右。

2、侵彻力方面,很多人对小口径高速步枪弹的侵彻力有误解,一方面是以为弹头会失稳翻滚,侵彻力一定差了,另一方面是世界上第一个服役的小口径弹——美国M193普通弹是全铅芯弹头,虽然弹头击中人体后炸裂破碎非常可怕,但是侵彻力相对较差,给人留下了小口径=高停止作用+低侵彻力的刻板印象。其实论侵彻力,DBP87式普通弹也大于56式普通弹,在100m距离上前者能击穿8-10mm厚普通钢板,而后者只能打穿6mm的普通钢板。单射出口要比56式普通弹的射出口大40%左右。

3、很多人知道较重的弹头对射击精度是有利的,于是想当然地认为7.62mm的56式普通弹中远距离射击精度一定好于5.8mm的DBP87式普通弹。其实弹头重量只是影响射击精度的一个因素,弹头外形、初速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射击精度。根据95式自动步枪和81-1式自动步枪射表,在200m距离上,单发射击,81-1式步枪的弹著点公算偏差为0.07x0.06m(高低x方向),短点射弹著点公算偏差为0.17x0.13m;而95式步枪两个数据对应的是0.05x0.05m、0.15x0.14m,射击精度高于81-1式步枪。

甚至极端一点,在500m距离上单发射击(这个已经超过自动步枪有效射程了),81-1式的弹著点公算偏差是0.21x0.17m,而95式的弹著点公算偏差是0.14x0.13m,95式还更准一些。在500m处弹头存能,81-1式发射的56式普通弹是42千克·米,95式发射的DBP95普通弹是54千克·米,95式还比81-1式存能略大一些。这些数据,狠狠打了那些宣称高原山地环境81-1射程远威力大精度好的神棍的脸!

4、在弹道性能方面,DBP87式普通弹是小口径高速步枪弹,弹道特征是在有效射程内比较平直低伸,最大弹道高(弹道抛物线的最高点)比较低,危险界大。彩云还是拿射表举例子:在400m距离上,81-1式步枪的最大弹道高是0.75m,在离枪口221m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如果表尺定4,瞄准200m距离上的一个人射击,瞄准目标胸部,子弹会偏高约0.75m,会从目标头顶飞过。而同样是400m距离上,95式步枪的最大弹道高是0.38m,距离枪口的距离是216m,也就是同样的情况,子弹只偏高0.38m——无非是本来要打前胸的却打中脸。所以小口径高速步枪弹的「直射距离」更大,给射手更大的容错空间——在有效射程内即使对距离判断有偏差,造成弹著点偏高或偏低,也不容易脱靶。

更不要说弹药更轻,携行能力更好这些大家都想得到的优点了。

但是正如

……

TMD今天知乎怎么回事?写了半天点发送后面一大半就没了,连续两次了!

不写了!


我国5.8mm小口径步枪弹的设计总体趋于保守。现在以DBP87为例。

枪炮世界的资料

当初立指标的时候,指标如下

初速1000m/s左右

膛压313.8Mpa左右

实际数据是初速940左右,膛压280上下。

这个数据是我查了多方资料总结的。

但是比起美军的还是低了100MPa左右。

很多人说膛压太低了,中国制造水平不行,撑不住高膛压之类的。我查了一些资料,结果总结如下。

膛压要是高,那材料要求也就得高。枪也多少变重。并不是一件多好的事。

而95使用该子弹射击时初速并不低,都900多米了。这不挺好的么?我认为这方面没有黑点。


一开头就说了设计趋于保守

为什么?很多人说过,这种设计侵彻力强。是当年设计师有远见。我以前也持这种看法。

但是听一些大佬们点拨了一下,又研究了一番以后,发现这可能是保守的设计带来的副产品。

因为中国的5.8×42的结构设计上是趋向于保守的。就是被甲+铅套+钢芯,而且没什么突出的点。

所谓钢芯,也只是一块钢而已,就很规矩的形状,很规矩的位置。

没有什么创新,不像美俄一样有特殊的创意。

美国的M855前部为钢芯,后面是铅。击中人体铅会变形。击中硬物那就硬碰硬。

而M855A1就比较特殊了,前部钢芯外露。后面填充物是铜。这样侵彻力一定程度上就变好了。而且击中人体容易分离变形。我觉得很好。但是这个子弹有其他的弊端。不太适合广泛使用。

我最喜欢毛子的5.45×39

体现了毛子设计师的强大素质。

该弹弹头比较长。外形原因使得它存速很好,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远距离就完。

而且该弹在尖部预留一点空心。也就说尖部被甲里面是空的。然后才是一点铅,后面钢芯。

空心可比铅软多了,一进人体就变形。尖都变形了,那子弹轻轻松松失稳,带来巨大伤害。

而且,又是因为尖部空心,尤其是优化过7N10,遇到硬物时尖部太软,会破裂。然后被甲剥落。钢芯冲出,击穿硬物。

软硬兼吃。

但是这种设计不是没毛病,后来7N10M做了改进。尖部的空心没了。但是丝毫不影响这种效果。被甲铅套仍然可以顺利脱落,钢芯冲出击穿硬物。穿甲能力也是够强了。后续还有很多改进型号。跟美国北约任何一款相比,都不虚的。

而95使用的5.8×42的设计与这些相比,确实是够保守的。而95能有高侵彻力,也并不是有意为之。可能是保守的设计带来的馈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够好,够用。


DBP87/95的弹丸结构和56式普弹一样,是非常传统的三件套结构。

就弹丸的设计而言极其保守

然而就是这个在苏联M43弹结构上调整不大的弹丸设计,用吃的多拉的多的廉价发射药、280兆帕的平均膛压,却能依托枪弹匹配440mm以上的枪管长度和全弹13g多的重量,做到侵彻性能比肩M855,单发精度优于7N6。

你们还要什么自行车?

要我说,军迷就是个集体智商特那啥的群体。

在这帮人思维极度极端化,一个东西不是神器就是垃圾,根本不愿意接受武器研制过程中居然有权衡利弊、系统思维这种东西。

爱惜智商,远离军迷……

要吐槽要吹逼

请先把去年185所马式曾在兵器知识上5.8弹系列文章读一遍

再看看朵英贤在兵器知识和轻兵器上很有甩锅之嫌两篇关于所谓弹荒的访谈

黑都黑不到地方,还自以为我比设计师聪明,真是军juan一大特色


大家关于技术的特征说的差不多了,我补充一点其他意义上的吧

5.8子弹是我国第一次,开始从口径开始,尝试去搞自主研发的步枪弹

我们此前的步枪弹,大多是仿制的 53弹也好 56弹也好,都是仿制的

有技术支持的仿制,就像是有医生教导你走路,就像53 56

没有技术支持的仿制,就像自己拄著拐杖走路,比如国产的5.45子弹

从口径开始的新弹,就像是自己开始独立走路

5.8是走路的开始,并且这个过程中,自己摔了不少跟头(比如XX和XX)

客观而言,5.8弹并不像一些文章吹的那么猛

它有不少问题

当然它也没一些文章说的那么差

它只是一款中规中矩的小口径子弹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一代人也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事情,大致如此吧


唯一优势就是子弹和美俄不通用,利于本土防御。

硬要说的话,比美俄子弹多装0.2克发射药,能吃得更多。

——————

其实95也好5.8也好,除了无托和口径比较独特以外,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设计。因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技术水平就那样,不能太激进。

目前看最影响5.8发展的是当年「九枪一弹」的要求。非要淘汰中口径造成的瞎折腾。

—————————

说DBP87以及7N6和M855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后两者太老了,87弹01年也停产了。其实如果不是还在用老95,95弹也该淘汰了。

中美俄目前主流的新锐小口径子弹是:

中:DBP-10A(统一成一种规格的10弹)、DVC-12(钨芯机枪用金币弹)

美:M855A1(无铅环保伤枪管高压弹)

俄:7N10(长钢芯)、7N22(小尖头长钢芯)、7N24(蘑菇头钨芯)

结构上开尖的、露芯的、带球的应有尽有

两种10弹,弹头结构和88机枪弹一致

12穿

DVC-12穿甲弹具体结构

铅比较软,不太清楚12钨芯顶个铅球是为了啥。应该不是为了穿甲,可能是为了提高附著力,或者为了加粗弹芯

10、12与54R对比

M855A1

美军官方公布称M4打M885A1可以在385米距离上击穿9.5mm厚钢板。

知乎抽疯图片死活发不了,7N10-24具体结构图请看彩云的回答

苏制步枪的弹种有什么区别??

www.zhihu.com图标

根据毛子自己提供的数据

7N10:

300米击穿16mmST3钢板,200米击穿6Zh85T防弹衣,150米击穿5mm装甲钢板。精度指标R50≤3.5cm。

7N22穿甲弹:

250米击穿5mm2P装甲钢板率≥80%,同时在300米对III级防弹衣击穿率≥80%,200米R50≤6cm。

7N24穿甲弹:

350米击穿5mm2P装甲钢板率≥80%,精度指标R50≤3.2cm。

--------------

因为具体情况有差异所以不好量化对比,有观点认为10和7N10差不多,12穿因为是机枪弹还是钨芯的所以不讨论了。不少人认为M855A1除了膛压高一些,露芯结构伤枪管,其余数据是碾压。

反正新子弹还在测试中。咱们现在讨论的很多东西真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