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打孫權可以得到最富庶的江淮,而且沒有了孫吳的鼎足,蜀漢必亡啊。


打仗,不是你今天想打,明天軍隊就能立刻出發,真以為曹丕被孫權忽悠的僅僅是隔岸觀火?

打仗最重要的後勤需要大量時間,進行準備動員。222年閏6月,劉備和陸遜打的最嗨的時候,曹丕就開始軍事動員,磨刀霍霍,準備南下了。8月,劉備敗走,9月,曹丕就3路南下了。

(注)三國志黃權傳: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不過,劉備派遣黃權,在江北駐軍,防備曹魏。黃權雖在夷陵一帶,沒直接攔著曹魏,可曹魏一旦從襄陽南下,黃權的江北駐軍就在魏軍西側,這一下子3方勢力,局勢怎麼發展就難說了。

  • 下圖,劉備派遣黃權,屯兵江北,防禦曹魏,如果曹真等人此時南下,局勢就複雜了

(注)三國志先主傳:(222年)秋八月,收兵還巫。

(注)三國志文帝紀:(222年)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注)三國志吳主傳: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時間表捋一捋:

  • 222年6月-8月,劉備PK陸遜,曹魏在進行準備戰爭準備。
  • 222年8月,劉備收攏敗兵,黃權北上投降曹丕。
  • 222年9月,曹丕就立刻3路南下了。

(注)三國志吳主傳:(222年)冬十一月,大風,范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223年)二年春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三月,曹仁遣將軍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是月,魏軍皆退。

(注)三國志文帝紀:(223年)三月丙申,行自宛還洛陽宮。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丁未(19號),大司馬曹仁薨。是月大疫。

曹丕3路南下,戰爭從222年9月,一直持續到223年3月。

  1. 曹休等人走洞口。
  2. 曹仁等人走濡須。
  3. 曹真、夏侯尚走南郡。

(注)三國志蔣濟傳:黃初三年,與大司馬曹仁征吳,濟別襲羨谿。仁欲攻濡須洲中,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

222年11月,東吳一度局面不利,但戰事還是呈焦灼狀態。223年3月,濡須曹仁,又與東吳進行激烈交戰,即使從曹魏的角度來看,這次交戰是曹魏「果敗」,輸了。

當月,還爆發大規模瘟疫,曹魏退軍,在19號,曹仁還掛了。

(注)魏書載丙午詔曰:孫權殘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長,故分命猛將三道並征。今征東諸軍與權黨呂范等水戰,則斬首四萬,獲船萬艘。大司馬據守濡須,其所禽獲亦以萬數。中軍、征南,攻圍江陵,左將軍張郃等舳艫直渡,擊其南渚,賊赴水溺死者數千人,又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賊中癘氣疾病,夾江塗地,恐相染污......且成湯解三面之網,天下歸仁。今開江陵之圍,以緩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罷省繇戍,畜養士民,咸使安息。

當然了,曹丕的詔書呈現了喜感,我軍連戰連捷,3條戰線均取得了勝利,其中曹仁「禽獲亦以萬數」,但我軍有好生之德,講「天下歸仁」,於是解開了「江陵之圍」云云......

  • 下圖為曹丕,從洞口、濡須、南郡,3路南下進攻東吳

最後歡迎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因為曹丕不敢這樣做呀。

站在上帝視角,當然可以輕鬆地罵曹丕沒有腦子、沒有遠見。問題是,歷史人物又不是上帝,曹丕怎麼知道劉備在長江流域一等就是一年,是要打還是不要打?

從221年7月劉備軍隊陸續向東開進,到222年2月劉備進入猇亭,之後又一待四個月,這接近一年的時間,除了蜀漢軍隊推進時進行的攻城,兩方几乎完全是在夷陵山區的內外大眼瞪小眼。

以一種知道了來龍去脈的角度,無論怎麼看,兩支軍隊也像是乾柴遇烈火,點著就是下一秒的事;但以曹丕的視角,兩支上萬人的軍隊,在崇山峻岭之間對峙了十來個月,他也實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啊。

以知道了來龍去脈的視角來看,劉備瘋狗一樣是在急切的想要對東吳進行復仇。但站在當時魏、吳的角度來看,劉備在失去荊州數年以後才開始攻入吳境,又長時間和陸遜相持,誰知道他打是不打、什麼時候打呢?如果曹丕在這個時候行動,誰知道劉備會不會也像曹丕一樣坐看風雲起呢?於是,孫權劉備在夷陵互相看,魏國的夏侯尚、曹休、曹仁等大軍團,也集中在接近東吳的地區,蓄勢待發地盯著局勢。

在這種微妙的平衡中,想要最先打破局勢,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又不一定成功。對峙到222年6月,劉備的軍隊因為客觀和主觀上的原因,最先坐不住,於是他成了三方博弈里最先出局的一個。如果曹丕先沉不住氣南下,結果讓劉備坐山觀了虎鬥,到了今天大家難免會說,曹丕真是愚蠢,竟然一點大局意識都沒有,跟他爹差遠了!

當然了,歷史上曹丕的反應還是相當之快的。以公元3世紀的媒介水平,夷陵陸遜勝利以後三個月,曹丕的多路南下就開始了。


如果曹丕進攻東吳,你們誰能保證——還會有夷陵之戰?還會有劉備大敗?那怎麼能說曹丕坐山觀虎鬥是錯的呢?

劉備與孫權是翻臉了,但是誰都清楚,現在局勢是兩弱一強。但是這兩弱誰也不想當第三,誰也不想吃虧。劉備的想法是,荊州是我的,你孫權敢打我嗎?打我你(我們)就輸了。孫權的想法是,荊州是我的,我奪了又咋滴?你敢打我嗎?打我你(我們)就輸了。劉備不伐吳不行,但是劉備雖然怒,可是並不糊塗。曹丕那裡反饋的結果是不好的,所以漢中重兵把守險要,後路是留足了的。然後陳兵荊州之後,最好的結果就是曹丕順勢而下打孫權,孫權實在沒辦法了,只好籤訂城下之盟,割讓荊州全部或者一部分(不含曹魏),兩方因為唇齒關係突然劉備就調轉槍口北伐,諸葛亮率領魏延出漢中,孫權與曹丕則合肥對峙……好嘛,你們覺得是不是更虧了。

坐山觀虎鬥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只不過對外得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要通過廟堂傳出去,吳蜀姦細才好報回去。說什麼新來投降,不接受別人就不敢來投降了,忽悠人的呢~劉燁如果是私下建議伐吳還可以,如果朝堂公開說,那曹丕決不能說實話,這話極有可能泄露,如果曹丕表現得很感興趣,孫權還能不慌嗎?還能一心對付劉備嗎?要想孫劉自相殘殺,最好的手段就是中立,讓兩邊都放心,我誰都不幫,你們只管打,打出個結果麻煩通知我一聲,我好來收屍~

我們如果只看結果,好像徒勞無功。那劉備那被火燒連營損失的精銳怎麼算呢?如果孫劉對峙的時候就南下,劉備精銳還會損失嗎?難道單挑陸遜帶領的吳軍就扛不住你魏軍了(歷史重演)?曹丕的選擇沒問題,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蜀吳藉助地利人和,防守還是沒問題的,換個人上也不一定能打下。


簡單總結一下這件事情的雙方態度就是:孫權:大丈夫能屈能伸 不就是認個爹嗎 簡單

曹丕:坐山觀虎鬥 悶聲發大財

劉備:孫權我*******(此處省略髒話N字)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 孫權在襲擊荊州時 是和曹操打過招呼的: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 孫權又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稱帝: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曹操人老成精的人物 立馬回絕了稱帝的請求

而孫權滅了關羽以後 很雞賊的把關羽頭顱這塊燙手山芋給了曹操 想禍水東引 可惜曹操沒上當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在這件事情沒多久 這場故事的關鍵人物主角便換了一個:曹操死了 曹丕登場

在曹丕剛剛成魏王沒多久 孫權便遣使奉獻

應該可以看得出 孫權在襲擊關羽前 便對未來劉備發怒的事情有所考慮 所以不顧一切的往曹魏的大腿上蹭 而孫權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可以說 這個時候 孫權為了抵禦劉備可能的進攻 成功的抱住了曹魏大腿 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 形成了暫時但不牢固的聯盟 即使這樣 也足可以讓吳大帝集中力量對付季漢了

劉備方面:在曹操死後 劉備即派出了人員前去弔喪: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但是效果很不明顯: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可以看出 在荊州失陷以後的這個關鍵結點 劉備尋求與曹魏之間進行接觸 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但曹丕也不傻 直接砍了韓冉表明態度 這是鐵了心要和孫權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

對於劉備而言 即使沒有曹丕的支持 孫權背信棄義背後捅劉備一刀這個仇也是要報的

果然 在劉備稱帝後不久的章武元年 劉備便率兵東進 進攻孫權 且拒絕了孫權求和的請求 早期戰果還頗為不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陸遜大破先主七百里連營。劉備狼狽的逃回永安。而吳軍也跟著劉備殘軍追到了南山: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但後來八月收兵還巫。 至於為什麼撤兵 原因無非有兩點:1.孫權稱臣 並無誠信 只是一時之計 曹吳雙方的聯盟本就脆弱 這點 劉曄看的很清楚: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矣 這種短暫聯盟在劉備這個強敵大敗的情況下 外部壓力消失 內訌是必然的 :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權臨江拒守。

孫權很清楚曹魏遠超過自己的實力 所以在一時得勝之後 便撤軍東返 以防曹魏來犯

2.孫權和劉備的意向 劉備 孫權 兩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實力 知道兩個人加起來硬實力都比不上曹魏 基於這點考慮 在夷陵之戰以後 蜀軍新敗 吳軍大勝的情況下 孫權遣使求和 劉備應允 因為孫劉二人都知道 北方的那位 才是真正的高高掛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3.至於曹丕為什麼不在劉備孫權打的火熱朝天的時候 趁機南下加入戰局呢 我覺得原因有二 1.進攻蜀地必過漢中 漢中易守難攻 且有魏延坐鎮 不易攻擊 而且後勤壓力也是一個難題 2.曹丕在等待戰局變化 打算坐收漁翁之利 獲取最大利益 在聽聞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後 曹丕反應是這樣的: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在得知劉敗孫勝以後 曹丕便很快開始了伐吳戰爭 在孫權八月撤兵以後 曹丕九月便來攻: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所以 綜上所述 1.從政治上講 曹丕只是在坐山觀虎鬥 準備著悶聲發大財 況且孫權已經向曹丕稱臣 所以曹丕並未輕易南下 他在等待吳蜀雙方戰爭的最終勝負 以便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2.從地理後勤上說 進攻蜀地的困難程度遠比進攻吳地要難 所以 在夷陵之戰以後 曹丕以孫權日發不敬為借口 開始了伐吳戰爭 打算大撈一筆 然而孫權早有準備 曹丕最後鎩羽而歸 只能說曹丕在這場決定三國未來走向的戰爭中 機關算盡太聰明 反沒有撈到絲毫利益


不用太複雜,就是孫權成功麻痹曹丕延緩其行動,而曹丕自己也誤判想等孫劉兩敗俱傷後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誰也沒料到劉備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以至於孫權都覺得可以嘗試滅蜀了。

更勿論一臉懵的曹丕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