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和「辯」有別。

這兩個詞語的區別我自然是知道的。我關注點更在於中醫里「辨證」這個片語是什麼時候產生的,而非考察組成片語的字本身的概念。

如果這個片語產生在「辯證」這類片語出現之前,那麼自然就能證明不是因為「辯證」而仿造的,而如果產生時候在之後,又尤其在「辯證」一詞已經是個熟悉詞的情況下,那麼就可能受其影響而出現這個「辨證」一詞。


這兩個字在中醫學範疇內連用似乎首見於陳士鐸明清之交著成的兩本書《辨證玉函》和《辨證冰鑒》(《辨證錄》),這個人的傳承稀奇古怪,又和署名傅青主的書糾纏不清,還引出了《黃帝外經》的秘史。各種原因導致專門的研究者不多,又基本都認為他只會作偽。辨證一詞最初所見,更多是說到章虛谷那裡了。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各位都說出了他們眼中的辨證是何意。短的如「辨論證候」,長的涉及到分析體質、氣候、地理、經絡、病位、主客、寒熱、病性、病勢等等諸多方面,最終確立方葯,這已經很接近現在教材上對此的定義了,這時候大概是雍正三年到乾隆十二年之間。西哲的辯證法還沒有傳入我國,大概可以說明這個詞並非是仿造了。

且不說陳士鐸,更早的張景岳每述及一病,總會追記「論證」,看似與我們現在說的「論證」相同 其實是「辨論證候」的省寫。如「喉痹一症,在古方書有十八證之辨」之類,皆是如今所謂「辨證」之意。張小將軍是毫無疑問的明朝人,逝世於崇禎十三年庚辰。

有清一朝,使用這個概念的醫家甚多,儘管未必都稱之為「辨證」,但都對「審證知機」有所明析。在更早的時候,雖無明確提到這樣的方法,《傷寒》就有「脈證弁治」(日傳本,這個字的本義是古代的一種量土地大小的單位,脫胎於分地制度,引申為將事物按一定規則分為不同類型)。中醫在臨證治病時,都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了這種思想的精髓。是以當西哲辯證法翻譯入華之時,被選用這個講聯繫、講發展、講矛盾、講對立統一的詞進行表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在講醫學上的事。這個問題是西哲仿造了中醫,而不是反過來。至於字形不同,只是作為中醫術語為與西哲名詞分割而已。在中醫書中並無一定規範,是個通假字。按照要求,出校需要註明。

牆裂推薦期刊《醫學與哲學》


如果用「辯證」,那就是打嘴炮,只逼逼不動手。我們說的「辨證」是撥開迷霧緝拿真兇,只動手不逼逼。

看字典解釋:

辯: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分辯、爭辯、答辯、辯白、辯駁、辯護、辯解、辯論。

《說文》辯,治也。

《周禮·鄉士》辯其獄訟。

《韓非子》辯者言之信。

《列子·湯問》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

辨:分別,分析,明察。辨別、辨析、辨識、明辨是非。

《說文》辨,判也。

《周禮·天官》辨方正位。

《莊子·秋水》不辨牛馬。

《木蘭詩》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醫說的「辨證」,是兩個字的組合,是「辨別」其中的「病證」的意思。其中「辨」是動詞,分別、分析、明察的意思。「證」則是中醫術語,這裡不深入解釋,勉強可以理解為一種「模式」。因此「辨證」並不是打嘴炮的意思,而是實打實根據四診收集所得的信息,歸納、分析、假設、推理之後,然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稱之為「證」。這個過程所依據的就是中醫的各種理論。正如數學家證明一個論題必須要給出證明過程一樣,中醫醫師要得出一個「證」,同樣必須給出分析過程。這個過程不對,得出的「證」就經不起質疑,站不住腳。之前的作答可作參考:

中醫理論認為:症,證,病的含義不同,到底是怎麼區別的,可否舉例子??

www.zhihu.com圖標

至於「辨證」一詞出現的時間,只說《傷寒論·序》,東漢,公元200年。張仲景在書中作序寫道: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打開傷寒論,目錄標題全是「辨某某病脈並治」。自從傷寒論明確提出了「辨證」之後,自仲景以下,所有醫家,全是用「辨」和「證候」。

而「辯證」一詞,最早也是出自我國古代。這部分我沒考證,引用百度百科的內容:

《隸釋·漢緜竹令王君神道碑》 宋 洪适 釋:「 德父 治郡之餘專意金石刻,辨證亦甚精確。」

清·方宗誠 《&序》:「 植之先生 稱其義理多剏獲,其議論多豪宕,其辨證多浩博,而鋪陳治術,曉暢民俗,洞極人情。」

近代日本在翻譯西方辯證法(discriminate)的時候,借用了中國古代這個詞。其實以上面兩則引文來看,古代「辯證」並沒有近當「辯證唯物主義」中「辯證」的含義,也就是說並沒有耍滑頭的意思。不過現在「辯證法」用多了,「辯證」就失去了古代「辯」與「證」的含義了。

(近代日本翻譯西方文獻,借用了不少中國古代詞語,有些是信雅達了,有些則差強人意。我們現在用習慣了,這些詞語的原來含義倒是被忘記了。)


強答,辨證論治,早在漢代就已經被提出了不存在仿照一說,多謝!


「辨」即分辨、辨別,就是分析的意思。

「證」即證據,表證,是現象的意思。

「辨證」說白了,就是中醫在其學科研究的層面內, 對其現象進行分析的一個過程。

就是科學學科基於實際問題,在抽象模型上進行分析推導的過程。

當然,因為歷史原因,現代漢語對於很多哪怕古漢語已有了的詞語進行了重新定義(聽說有人甚至建議把勾股定理也改了的),像中醫學科這樣,在學科內大量保留了古漢語詞語使用的學科,鳳毛麟角了。

就分析而言,中醫是有著在科學學科發展角度絕對先進於西醫的水平的。

西醫,說白了,基本上就是個經驗學。

引入此次依舊在我們人類肆虐(萬幸我們國內基本控制住了)的新冠肺炎疫情,西醫的研究手段主要流程為:

  1. 找東西(解剖、化驗提取樣本),確認致病微生物:想一想吹哨人,發現了問題,第一時間收到竟然是質疑;
  2. 通過觀察來確認情況:專家組第一次調查,對新冠病毒傳染性認知不足,話說,不是說科學要具有「可證偽性」嗎?觀察也是「證」偽?
  3. 找東西,看看什麼黴素管用,對病毒具有針對性療效:想一想疫情初期的雙黃連傳說,西醫的「魔性」向中醫靠攏;話說,疫苗找到了沒?特效藥在哪裡?

科學學科對於事物的分析解決,是通過現象,獲取抽象關係,並在抽象模型中進行推導,而獲知解決方案,最後在實際中進行實驗驗證,然後推廣運用。

這其中,在抽象模型中的推導驗證過程,放在中醫學科裡面,就是「辨證」。

而相對來講,西醫並不具有這個過程。

因為,西醫學科,對其研究對象事物——人,並沒有在其學科研究層面進行完整的建模。

儘管,我們承認,西醫的建模相對中醫,更為深入,但基於不完整的片面深入的研究,本身就帶有著一種「內卷」的畸形。

簡單的說,蓋房子,我能接受鋼筋混凝土結構,能接受磚瓦結構,甚至能接受木製結構,但如果有一天,有工程隊伍跟我說,能夠對管道、牆面的基本部分做到從分子結構建模描述,我絕對會認為對方在搞笑。

前兩年,西醫發現了人體內的新器官——間質,器官層面的新的發現,對於已有的基於細胞、分析的模型、認知理論,肯定是顛覆的。

回過頭看中醫,儘管中醫對人體的認知停留在了臟器單位。但就像,我們分析天梯運動一樣,分析月球運行軌道,我們並不需要了解月球背後祖沖之山脈的特性,不需要了解月球內核的分子結構,分析月球運動,把月球作為一個質點進行建模就可以了。這是個典型的高中物理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辨證」,就是在中醫學科認知層面上,進行有效推導的科學分析過程。

當然,這個分析過程,因為平行學科西醫中並不具有,或者不完善,因此,這個詞語在西醫的角度看來,是有些新奇,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學科發展的水平高度不同。


《傷寒論》辨**病脈證並治,簡稱辨證論治。這是漢朝的。建國後,大家學習辯證法,也寫進書里,自然造成混亂。辯證是哲學層次的東西,本不應該出現在專業書籍中,但是積重難返,混亂至今。


問題的意義在於什麼?


中醫對於證這個字的曲解,可以用斷章取義來形容。

中醫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狗屁辨證觀。

證的本義是診斷的意思。

脈證並治。

脈證的意思就是以脈為診斷依據。

說到底其實就是辯脈,以脈型為診斷依據。


中醫的辯證和西哲的辯證不是一個辯證,只是叫法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