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深,跨越了政策、行业、技术、和用户四个层面


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数据原则上属于个人,但车企也获得所有权(自己说),但车企不能用个人隐私数据用在直接的商业化,这是个潜在的风险,所以,最终的终极路径必然是国家统一强力管控,企业分层应用。车企既然不能直接用在商业化上,那就更不能倒卖数据了,因为这个倒下的数据企业数不胜举,18年但凡涉及数据倒卖的创业企业无一例外的要不已经转型,活下来的也是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如何用好车联网数据,就一定要考虑如下几点

1)技术能力:车企一定要有数据分析能力,交付出去的一定是数据分析的结果,比如,就是用户的风险评级,这就要求车企在相关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和数据建模上有专业的人员储备,不然就外包合作也是种可能;

2)业务理解:模型处理出来了,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你的懂业务,懂什么业务,懂所要试用数据结果的行业企业的业务,简单举例来说:用在保险业,那就要深入进去,懂车险定价,理赔反欺诈、互联网保险的场景营销、车险渠道销售划分逻辑和佣金政策,要懂保险公司的Under table的操作手法,我干嘛要懂这么多,让他们干就好了,我就提供数据,哥哥,有句俗话不知你听说过没:不懂就要受骗!你要是愿意认栽,那就随你,但是要真的做个数据增值业务,不懂业务哪里来的真正的可持续的数据增值!!!

3)行业政策理解:其实这个是致命的一点,中国是个强监管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和数据相关,一条红线下来,全部干死,活来的是侥幸,死去了是正常,所以这玩意不懂就得是死路一条,和你的努力和投入无关,拿保险来说,银保监会监管的保险政策风向,18年一纸互联网博爱新啊红头文件指导意见,全行业的互联网保险风口企业全部倒下,曾经风风火火的拿了机前往的车险比价平台,引流工具,无一例外的都废了,几个圈子里的朋友转身出去了,就连保险公司自己的互联网平台的交易量就跌出屎的,随后就是车险出单属地化和中介机构的管理指导意见一出来,最惠保、OK车险等一批的出单工具厂商都废了,就连网易金融、灵犀金融这几个貌似有靠山的大厂都出了事儿,退出了这个市场,所以,政策合规是重要的,不要踏在雷上,不然你再怎么努力,可能都是在加速自己往沟跳好快一点死翘翘的,

4)商业模式:这个其实也很不明朗,到底是数据赚钱,还是增值数据赚钱,还是业务转化后的佣金赚钱还是广告赚钱.....这我就不一一明说了,我都尝试过也操作过,但一句话,没有量就一切都瞎扯淡;

5)运营模式:真正的长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清晰地,待商业模式确认后,是通过运营提升车联网数据的价值,提升车企的数据变现的核心能力,也让让车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我曾经深入的操盘过几个车企的项目,但业务链条太长,虽然商业模式清晰但要走的路还远,业务可以从0-30,但运营可以从30-100;

6)用户和客户:不管怎么忽悠,最终买单的一定是用户,也就是车厂最最看中的车主同学们,无论如何车企也不会愿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相对买车而言)而伤害车主,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车主是车厂的客户,是数据增值业务的用户但还不是客户,所以,如何让用户满意,提升活跃,转化成你的客户,然后留存下来,这才是关键,而一个有能力的产品经理就成为了关键,这一点而言,车企暂时也还不具备;


但写到这儿有点累了,抱歉,这个问题很好,让我花了15分钟简单梳理了上面几点,但如果深入考虑的话,其实还有很多,这是个可以写个几万字的专业话题,,就不一一诉说了,等有时间再写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变现模式。

拿做菜比喻,数据是鸡丁和调料,服务是宫保鸡丁。数据的所有者是车企,能利用大数据做好服务的目前看都是互联网公司。光数据所有权这个事情就要扯好久。

有公司希望利用车主驾驶的行为习惯来分析其出事故的概率,将结果输出给保险公司来确定保险的折扣力度。可能是短期内能变现的方法之一。


To C的话变现感觉很难,To B变现相对简单不少,比如越来越被车企重视的用户画像。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的大数据智能推荐演算法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基于用户使用的APP功能分布、打电话周期、APP使用时间分布、浏览资讯关键词、账号描述、账户互动圈子、不同用户间喜好的互相比对等大数据,实现了为用户精准推荐用户消费力内的商品、用户关心的主题的新闻、给刚购车的客户电话推销车险等等。手机厂商、互联网平台、电商等B端早就开始了大数据方面的多方合作。

车联网除了车机APP可以扩展出来直接对接互联网外,还有大量其他的大数据:实时路况、实时地图校对、用户驾驶习惯、用户出行时间分布、用户出行地区分布、车辆性能验证、车辆具体零件运行数据、自动驾驶的训练、车祸样本、法律证据等等。

这里单独把用户出行数据本身拿出来说吧,一来此前高德地图已经实现了类似功能且发了影响不小的报告,甚至给了凯迪拉克洗浴王的外号,二来这一数据的潜在价值远比想像中大得多,先看看高德地图究竟挖出来了什么东西吧:

车主出行地偏好。听起来是有利于车企规划开店选址的不错参考呢,反过来,这些行业自然也会对车企在哪开店、车友会动向之类的数据有需求吧。

驾驶习惯。除了野蛮驾驶,车速、急刹、转向灯使用、雨刷使用之类数据,对车企配置规划、用品销售、终端话术等有帮助,反过来,保险、汽修等行业也会期待拿到这些数据优化产品布局。

去汽修的数据,汽车厂家的零件排产、发货、定价显然与之相关,汽修店老板设计货架摆放、招牌名字及logo、广告画面主题等也很有用。

随便再翻几篇高德报告,还能找到公交车线路规划、道路规划、限行规划、行程时间预测、事故评估、红绿灯调试等多个行业的不错工作参考。而这些仅仅是高德一家企业公开的、做成免费报告的、没怎么分地区分人群收入、没怎么分性别年龄A爱好的粗糙概况的大数据,没公开数据、其他企业数据、这些数据跟汽车数据的联动会有何种价值不言而喻。

当然,车联网大数据涉及的隐私等问题也会有各种新挑战,在监管完善起来之前,它们被野蛮开发出的各种用途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最后,高德看到请打钱。


特斯啦,理想,蔚来。小鹏,上市,他们股票算表现吗,


车企最大的优势就是设计制造优势,并且后期还有售后服务网点跟进。

这样就保证了车联网数据可以充分搜集,并且在提供售后服务时一并搜集读取。

单一的客户数据并不能变现,但是成千上万甚至上千万的客户数据就非常有用。

不仅可以卖给市场调查机构做数据参考,甚至还可以用于后期的车险产品设计、

金融按揭服务的风险控制。非常的有价值。

但是这涉及到客户隐私问题,需要现行法律的规范。

不然就会变成车企得利,客户受损的掠夺行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