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澤平

先說結論:題主所提及的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對新零售的一個拷問,即在現實運營中,新零售到底新在哪裡?

前幾年,新零售這個概念在大家的耳邊不斷的被提及,但卻鮮有成功者誕生,而盒馬鮮生,無疑在這其中成了新零售的標杆企業。

但傳統零售商山姆會員店自身也在進行著不斷的升級與變化,從而使自己在用戶體驗上產生了進一步的提升。

而對於這兩家競爭企業來說,生鮮是主要經營品,故此我們完全可以將山姆會員店與盒馬鮮生的競爭,看做新老零售商之間的競爭。

以一般常理與慣例進行判斷,販賣活海鮮的損耗必然是要大於冰鮮海鮮的(當然此處我們並不考慮供應鏈建設的問題,只是單純的從商品損耗上進行比較)。

故此,在進價與供應鏈建設投資一致的情況下,明顯盒馬鮮生的成本是要高于山姆會員店的,故此,若必須以盈利為目的,在同等條件下,則意味著盒馬鮮生必須要向消費者賣出更高的商品價格。

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也許我們可以看到,在某一時段,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新奇,而花高價去消費相關的商品)若對某種商品進行長期的購買,那麼其最終的選擇將是偏理性的,即追求最佳的性價比。

對此盒馬鮮生與山姆會員店採取的是不同的應對策略

對於盒馬鮮生來說,更為關注的是80,90後,對於這類群體,盒馬鮮生認為他們注重對品質的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高:

侯毅首先說:第一,我們的消費者是誰?從盒馬鮮生來講,我們80%的消費者是80後、90後。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是改革開放以後富裕起來的中國,成長的一代消費者,他們更關注品質,更關心對品質的追求,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

對於山姆會員店來說,其所售商品多採用大箱包裝或組合包裝,目的是為會員省更多的錢。

而這兩種經營理念上的不同,則會造成兩者之間經營方式上的差異。

以筆者的認知,山姆會員店的敘述並沒有什麼錯誤,確實「深海海鮮在室溫淺水裡很難長期存活」,所以其採用了-18度急凍技術,處理深海海鮮。

上述這話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其隨後的那段話,則直接戳中了問題要害,即「迅速鎖住新鮮,肉質飽滿,安全營養」。

通過前文我們知道,但從損耗率上來看,鮮活海鮮的商品損耗率必然是要高過急凍生鮮的(且從常理來判斷,其供應鏈的建設與維持耗費也應該大於急凍生鮮),而大家都很清楚,這些最後都是需要消費者來進行買單的。

即便現在盒馬鮮生會有一些補貼,平攤消費者的支出,但長久看來,若補貼消失了又會怎樣,畢竟商業的本質是盈利而不是虧損。故此,能讓消費者認可盒馬鮮生的經營模式,從而付出更高的消費代價,是相當之必要的。

但對於生鮮食品來說,食品安全無疑是其中的一張王牌:

山姆會員商店中國首席採購官及高級副總裁文宇斌表示:

「山姆冷凍海鮮商品的來自世界各地最優選的產區,經過一流加工工廠的處理,確保食品安全的同時保存了海產的營養。冷凍海鮮品類近年增長喜人,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讓會員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全球各地高端海產品。此外,我們也會加大自有品牌的滲透率,讓會員在享受高品質商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更好的會籍價值。

當然,生鮮品質也是消費者所考慮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馬女士諮詢南京晨報,最期待的壓軸大菜,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但自己親眼所見商家從大玻璃海鮮櫃里撈了鮮活的澳龍,這種澳龍雖「活」卻不「鮮」、肉量縮水,親朋好友分享的時候每人只吃到了一點點,自己也挺尷尬,到底是商家的問題,還是自己選錯了?難道買活的海鮮,還不是最好的?

有15年海鮮採購經驗的資深業內人士Candy聽了記者的介紹,對於這情況並不意外。「的確很多海產品是活著運輸過來,但是到達消費者的餐桌,肉質很少的原因,簡單點說,就是在長途運輸中,不僅新鮮度差了不少,更是被『餓瘦了』」。

因此,從筆者的角度上來看,兩者之間互懟的根本點,實質並不在於海鮮是否生活,而是在於深海急凍海鮮是否食用更為安全,且急凍產品的品質、營養是否與鮮活食品一致(或者更好)。

對此若我們將盒馬鮮生與山姆會員店的經營抽象出來看,則會發現其對海鮮經營方面的主要差異

  • 盒馬鮮生的海鮮主要在於鮮活,以堂食與現場(半)加工為主打。
  • 山姆會員店的海鮮主要以(先期加工)急凍為主,由客戶回家自行另加工。

若從經營上來看,兩者之間的經營模式確實各有千秋,短期之內確實非常難以進行比較,究竟誰更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但若前述問題,即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與品質問題,經過論證且得到證實,並得到廣泛傳播後之後,那麼對於競爭中的這兩家企業來說,極可能將會面臨截然不同的後續市場局面。

希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所幫助

參考消息:

虎嗅,盒馬模式的核心是什麼?創始人侯毅是這樣說的-虎嗅網,2017-03-05

沃爾瑪媒體中心,活海鮮真的「鮮」嗎?_,2018-09-19

南京晨報網南京頻道,海鮮你買對了嗎? 「我要買活的,活的才是最新鮮?」原來錯了!,2019-01-29http://www.sohu.com/a/254783215_566349


最麻煩就是把一大坨問題簡簡單單並成一類問題。

不同產品不同需求。

1,淺海的甲殼綱:蝦蟹等。

由於甲殼綱動物死亡後快速腐敗,組胺、揮發性鹽基氮等指標快速上升,顯然是活體更好。

這叫做賣活體的水平高。

2,刺生等生食用海產。

急凍等方式是刺生級水產品防止寄生蟲的必要手段。

這叫做該凍必須凍。

3,深海(指該生物生活水深),典型就是帶魚。

由於壓力關係到淺水基本上就嗝屁,只能凍存。

這叫除了凍沒辦法


那麼多生鮮超市都不敢這麼大規模做活海鮮,為什麼盒馬敢?冷鏈他家第一?損耗比所有超市都低?——我認為他只是敢燒錢而已。

燒了這麼多錢換個名聲,你山姆現在還來說生鮮的沒有凍鮮好,你缺德不缺德啊!


不針對企業,強調兩點事實:

魚活著不代表品質不會下降。

活體運輸跟冷鏈不見得誰技術含量高。

至於你問我傾向選哪種?

不管什麼企業經營,傾向冷凍或者冰鮮,因為鮮度跟品質買一次就知道,但是我沒有肉眼檢測孔雀石綠跟抗生素的功能。


不是從業證,曾經想從唐山向呼和浩特倒騰海鮮,所以短暫接觸過,僅從自己角度去談。

很顯然盒馬的技能水平更高,也更強!

海鮮冷凍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從最早的直接冷凍到現在的氣凍鹽凍,最根本的是保持海鮮的質量,不讓海鮮變質,以儲存更長的時間。而鮮活的海鮮是以海鮮活著為前提,保持海鮮的質量,這明顯是兩個概念啊,換個方式想,你是想活一千年,還是想死了千年不腐?是不是這個道理?哪個更新鮮誰都知道吧。

殼類海鮮脫離海水後,僅僅保持溫度就可以活一兩天,而像蝦、螃蟹、魚之類的海產品,脫離海水很短時間就死了,想讓海鮮存活更長時間,是非常不容易的,像北方地區冬天,是渤海海鮮淡季,市面上的活蝦活螃蟹,都是從江蘇浙江福建陸運運過來的,一輛輛冷藏車,給海鮮打好包裝後,設定合適的海水溫度、鹽度、供氧量、空氣濕度,過濾,擺放密度甚至擺放角度,然後馬不停蹄的開車,恨不得從水裡撈出來就直接放你鍋里,這都是從業者一點點平時工作中萃取的經驗獲得的,就是為了保證海鮮要活著,還要活的久,還不影響口感,這僅僅是運輸環節,在海鮮市場,售賣環節也一樣是在維持海鮮的鮮活度,螃蟹不能冷凍,只能低溫保鮮,蝦大面積死了或者銷售不出去只能冷凍起來,留著淡季賣或者賤價賣。

再說口感,知乎上平均月收入都是四五萬的主兒,有機會去海邊包個漁船出去撒兩網,也不貴,包一艘漁船也就兩三千塊錢,那活蹦亂跳的蝦撈上來就扔鍋里,你吃了絕對懷疑人生,之前吃的那叫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