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短缺時代,只要增加生產就是增加收入;農產品基本滿足需求的時候,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加反而成了一個矛盾。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一個是農產品的收入彈性小,因為人肚子能吃的東西是有限的;另外一個是農產品的價格對供給量很敏感,農產品供給量增加反而造成價格大量下跌,使得收入反而減少。這些也決定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低,當從來農業的人口數量多的時候,致富只能是很少部分農業勞動者。


不懂經濟學,也不懂農業,八竿子打不著。有吃就好,有錢也好,有經濟學不見得好。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那幫人,搞出來了「蒜你狠」「姜你軍」,當年果然賺了好大一筆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第一產業的種植方向在各國都是收管控的 不是自由經濟模式 如果大米20一斤 白面15一斤 地球老早不是現在的樣子了 到處都會打仗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我們分析的市場範圍。如果只是題目中所說的「農作物」,那這個市場範圍是很大的。這也就意味著,其中各種產品的替代品極多。今天如果有人把茄子漲價了,我果斷就會去吃冬瓜;要是白菜漲價了,我可能又會去吃青菜。所以在如此大範圍的市場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完全競爭市場或競爭性極強的市場。那麼這其中每個商家的市場力量就會很弱,他們沒有能力決定市場,相反還要接受市場供需給予他們的價格,不然還沒錢賺。那這麼一來,價格接近於邊際成本,就遠遠達不到那些壟斷資本家的高額利潤了。


(開課班號106386)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回答一下。(學得不算好,有錯請指出)

供求價格機制的角度來看。供給需求相互影響,而由於人們對種植類農產品的需求變化總體上是比較平穩的,因此供給價格也是平穩變化的。儘管生活中會出現某種農產品價格忽然瘋漲的情況,但這大多數都是不可預估的。也就是說,種植農產品的利潤一直會比較平穩。想要質變成「富」需要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如果看中了某個機會想引入大量種植某種農產品來投機獲取暴利基本也不可能,因為肯定不止一個人看見了機會,種植之後的大量供給,又會反過來使該產品價格下降。

時間節約規律來看。馬克思指出:「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約。」但是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種植者來說,節約時間或許根本不必要。其一,競爭者太多。節約時間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所帶來的優勢並不明顯。其二,難以做到。如果要從管理務農上節約時間,比如想效仿歐美大田園的機械化自動化管理,付出的購買成本以及學習使用的時間成本還有維護的長期成本或許很久都不能回收,而且光是購買這些機械的短期成本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負擔;如果要從技術上節約時間,可以說是更難以完成的。袁隆平多少年如一日的工作才讓水稻畝產量到達今天的水平,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效仿估計在剛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就被勸退了。所以在農業種植方面想節約時間以創造更多的利潤其實也很艱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