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妹上小學,課文里有個生字「敵」,現在都是在上網課嘛就用老師寫的筆記來聽寫。老師寫的「敵」字是舌字旁的,同偏旁字還有「故」。我給老師私聊,「敵」是反文旁的,同偏旁的「刮」是立刀旁的,舌字旁的有「舔」。老師和我說好的,在群里讓學生查字典,舌字旁是可以查到「敵」「刮」的。

其實我比較想問為什麼「敵」不是舌字旁而是反文旁的

謝謝


首先您應該理清「偏旁」和「部首」的概念。(可參考漢字中,部首和偏旁是何關係?)

簡言之,「偏旁」原本是指左右結構漢字的左右兩部分(左為偏、右為旁),現在是泛指構成合體漢字的構字單位;「部首」是指字書/辭書中的「部」之首字,「部」就是辭書對漢字的分類,同一個「部」下的一批漢字都含有一個共同的偏旁/部件(也就是排在部首的字)。

部首是經過挑選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批偏旁/部件,作為辭書分部排列漢字的依據。不同的辭書可能選用不同的部首表,比如《說文解字》設 540 個部;《康熙字典》設 214 部。國家語委的推薦性標準《漢字部首表》設 201 個主部首和 100 個附形部首(主部首字作為構字部件時的變體寫法)。

《康熙字典》 214 部首

《漢字部首表》局部

(下文「傳統部首」指《康熙》214 部首,「國標規定部首」指《漢字部首表》201 部首。)

「敵」是形聲字,按其字形理據切分,它有兩個偏旁「啇」和「攴」,其中「啇」是它的聲旁(聲符),提示其發音;「攴」是形旁(意符),提示其本義與擊打的動作有關,「攴」楷書一般寫作「攵」形,俗稱「反文旁」。同樣地,「敵」的簡字「敵」也有兩個偏旁「舌」和「攴」,「舌」是原聲旁「啇」的省變,已無法提示發音。

傳統上歸部一般是按照其表意的偏旁,即依據字義來歸部。比如「聞」字是形聲字,「門」是指示讀音的聲旁,「耳」是表意的形旁,那麼「聞」就歸入「耳」部。於是同一個部中的字的意義往往和部首字相關,比如「木」部就一般是和樹木相關的字;「目」部則一般是和眼睛有關的字等等,諸如此類。這樣,「敵」字自然就應歸「攴」部,也即其部首是「攴」。

《語言文字規範: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GF0012-2009)》內文

但是國家語委發佈的推薦性標準《語言文字規範: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GF0012-2009)》並不按照傳統的歸部理念,而是純粹從字形上,具體來說是從合體漢字的偏旁部件的位置關係來判斷其歸部,具體規則如下:

所以「聞」被歸入了「門」部(取外),意義和「舌」不相干的「敵」「刮」被歸入了「舌」部(取左)。

所以「敵」的傳統部首是「攴」,國標規定部首是「攴(攵)」(左邊「啇」不在國標部首之列,先左後右);其簡化字「敵」的國標規定部首是「舌」(左邊「舌」是國標部首之一)。

由於《語言文字規範: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GF0012-2009)》的歸部原則和傳統上按照表意偏旁歸部的習慣有一定的割裂,例如「盒」字歸「人」部(傳統歸「皿」部)、「案」字歸「宀」部(傳統歸「木」部)等等,對此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GF0012-2009)研討_愛學術

正是考慮到這種問題,《現代漢語詞典》的歸部一方面是依據上述的國家標準規定,所以可以在「舌」部查到「敵」;同時又照顧到傳統的歸部原則,所以在「攴」的附形部首「攵」下也可以查到「敵」字。

這樣處理就方便了使用者的查檢。

?不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一字多部首的情況,「偏旁」和「部首」的區別變得模糊了。另外可以看到《現代漢語詞典》的「攴」部甚至沒有收錄本該排在首位的「攴」字,從這個角度來看,某種程度上連「部首」一詞本身的字面意義都已經被消解掉了,大可以將其理解為「偏旁檢字法」「部件檢字法」。


評論有人提到「攴」的問題,可以參看這篇小文:一個部首的身世:攵


〇、先說結論

問某字是哪個部首時一定要說明是哪本字典,因為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字典可能有不同的部首。

一、部首體系

最流行的是康熙字典214部首體系,傳統學界、港台日韓、unicode全用的是這一套。

而大陸民間字典常用的是國家語委發布的一套201部首體系,新華字典、現漢等都是用的此體系。

還有說文540部首體系也較常見,古文字有關的字典會用此體系。

還有其他在214部首體系或540的基礎上修改的體系,這要看字典編者是怎麼想的了。

尤其是在語委的201部首頒布之前,市面上字典里的部首基本上一本一個樣。

新華字典第5版和第10版的部首都不一樣。

二、歸部標準

傳統的歸部標準是取與字義最相關的偏旁作為部首,優點是能把所有字義有關的字放在一起(這也是部首發明的初衷),缺點是不太好查,需要對文字學有一定相關知識。

大陸民間通用的部首體系的歸部標準是能取上不取下,能取左不取右,優點是極有規律,缺點是有規律有到反直覺,反而降低了易查性,並且這麼機械的方式讓我這種支持傳統的人覺得很膈應。

三、字典正文排序

字典有兩種,一種的正文按部首排列,如康熙字典;一種的正文按音序排序,如新華字典。

對於音序排序字典來說,部首的意義只是一種查字法而已,而且有了部首多開門之後,討論每個字屬什麼部首其實意義不大了,反正你都能查著。

對於部首排序字典來說,想多開門肯定不可能了,所以歸部方式格外重要。

我個人以為,部首排序字典里用傳統歸部首方式(按字義取部首)就比用新的歸部方式(純按字形取部首)要好。因為這可以讓部首還能起到按字義對漢字進行分類的功能。

四、還有

即使是在兩個用了同樣的部首體系、用了同樣的歸部方式的兩本字典,還是可能出現同一字在兩本字典中有不同部首的情況。

按語委那套東西還好,因為有了統一標準,國家把每個字是什麼部首給定死了。

按傳統的來看,就會出現不同編者對字形字義理解不同的情況,導致歸部不同。

五、以下也很重要,看你能不能看到這了

當我們在沒說是哪本字典的時候,學界默認是遵從康熙字典歸部,但是小學不學這個。

雖然康熙字典用的是傳統按字義歸部的方式,但是遵從康熙字典歸部並不代表按遵從傳統的歸部方式歸部。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完全遵從傳統歸部方式,康熙字典的歸部有的是錯的。

但是誰讓人家是大哥呢,錯了也是對了。

六、吐槽

新華字典在201部首前用過一套自己的部首體系。它把「舒」歸在「舌」部,這很合理,但是不合理的是他把「舍」歸在「人」部。。。

(按康熙里舒舍都在舌部,按現在的新華字典二者都在人部,反正這倆必須得一樣)


按照構字來說,是「反文旁」(「攵」)。

現代字典為了方便查閱,部首畫定未必科學,只是出於直觀的考量。


敵的繁體字是敵,說文解字注為從攵啇聲,啇是聲旁,聲旁一般不作部首。


這是敵字沒有簡化前的樣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