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目前找的碩導是做機械臂的,然後研究生階段學的大概是控制演算法一類的,對就業前景比較迷茫,未來去什麼公司比較合適,求大佬解答一下


機器人行業前景如何,看這一篇就夠了。

總結

1、2017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增速保持全球領先,資本市場高度活躍

2017年,中國機器人整體規模超1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4%,增速保持全球第一,工業機器人密度有望首超全球平均水平;國內機器人產業鏈日趨完善,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步伐加快;服務機器人市場成長動能顯著,已有廠商實現正向盈利;特種機器人處於萌芽階段,仿生技術成為研發重點;地方政府產業化扶持政策四面開花,社會資本市場高度活躍,龍頭企業併購下游優質資產,新企業和跨界進入者層出不窮;機器人概念板塊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率大幅改善。

2、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B端服務市場成熟盈利模式及應用方向尚未明確,本土企業技術資金雙重受壓

當前,國內機器人產業尚未徹底扭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國產本體廠商生產成本不具優勢,大多依靠系統集成盈利,市場空間受行業限制,盈利模式難以實現指數型增長;B端服務市場尚未明確應用方向,產品價格高、信息安全威脅增加購買疑慮;特種機器人企業面臨資金、技術雙重生存壓力;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資源利用有效性不足;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逐步完善,仍不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和個性化產品需求,且配套檢測認證制度滯後,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用戶對國產機器人信心受損。

3、2018年汽車行業仍將是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協作機器人有望助力國產機器人彎道超車 」,產業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機器人經濟性進一步提升,性價比依然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國產諧波減速器、機器人控制器,將隨國產本體應用增多逐步具備市場優勢;汽車及零部件行業仍將是機器人最大應用市場,國產本體有望在工業機器人教育領域打開局面;協作機器人在資本助力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各地機器人產業扶持基金及項目逐步落地,產學研+金融服務平台模式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驅動力增強。

一、機器人產業環境分析

1、宏觀把控趨嚴,引導產業理性發展

2017年國家延續機器人產業引導路線,注重產業整體水平提升。從宏觀來看,制定更加嚴格的行業規範,促使機器人產業理性發展,從機器人產品推薦檢測認證、企業資質、質量要求等方面提高產業門檻;

從發展方向來看,國家大力推進智能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產業發展,成立專項牽引基礎前沿技術,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整體質量提升。

2、地方聚焦優勢產業,重視應用補貼

在國家政策對機器人發展大力助推的背景下,各省市紛紛發布相關機器人扶持、引導政策:地方政府聚焦自身優勢產業,明確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及產業規模,重點培育機器人產業集群,如河北省加快建設唐山特種機器人基地,河南省關注自動化物流設備;同時,偏重機器人應用補貼,如安徽等地依據不同標準向機器人購置企業進行財政補貼。

3、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取得一定突破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IoT)、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迎來新一輪融合創新發展浪潮。

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國內機器視覺、多感測器融合、自主導航、交互軟體等技術及應用快速發展,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交互、感知、運動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如GEEK+物流機器人採用視覺組合導航,實現毫米級定位;珞石機器人採用Titanite控制系統代替力矩感測器,完成碰撞檢測功能。同時,國內市場加快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在核心零部件上實現了一定的技術突破,如固高科技推出拿雲(Marvie)六軸/四軸驅控一體機,實現運動控制器、機器人控制系統和六軸伺服驅動一體,解決機器人系統冗餘問題,加速國產品牌發展。

二、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特徵分析

1、國內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017年,中國機器人整體市場進一步擴大,機器人本體與系統集成規模超1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4%。

據IFR統計數據,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31.1%,而同期全球機器人市場的平均增長率為17%,綜合國內製造業高速增長趨勢,智匠網預計,未來3年我國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增速仍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工業機器人市場佔比最大,服務機器人發展增速最高

2017年我國工業、服務和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約為266億、122億和47億人民幣;從細分市場規模來看,受國內經濟發展與製造業轉型的影響,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仍將繼續放量,預計在2020年前,工業機器人將繼續佔據中國機器人市場最大份額;從增長趨勢來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速將高於工業、特種機器人。

3、工業機器人產銷量增幅超60%,國產品牌銷量佔比穩步增長

2017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累計生產超過13萬套,累計增長68.1%;工業機器人銷量14.6萬台,同比增長67.7%;國產機器人銷量佔比約36%,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據智匠網資料庫統計,2017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超1000台的企業共26家,其中,國產廠商11家,銷量1.85萬台,同比增長73.2%;外資廠商15家,銷量10.8萬台,同比增長67%;國產品牌增速略高於外資品牌。

4、國產協作機器人熱潮湧現,各大廠商爭奪市場主動權

經歷了3年的市場培育期,2017年,國產協作機器人市場迎來發展的春天,國內較早進入該領域的新松、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遨博、珞石、大族等各大機器人企業紛紛加碼協作機器人的研發投資,並推出新品,以節卡、艾利特、揚天科技等為代表的創業公司也競相入場,並獲得千萬以上VC融資。

5、服務機器人國內市場成長動能顯著,巨頭進場速度加快

目前,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都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國內雖起步較晚,但在技術、產業化水平上與國外公司差距較小,甚至部分核心技術和產品市場化已領先於全球,具備先發優勢;同時,在國內人口老齡化加速、家庭清潔、娛樂需求多樣化等剛性因素驅動下,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成長動能顯著。

近年來,跨界巨頭紛紛進入服務機器人市場,以贏得市場先機,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憑藉強大技術背景,通過提供人工智慧技術及相關投資服務切入服務機器人領域;海爾、美的等家電企業憑藉傳統業務經驗,布局掃地機器人產品;哈工大、北航、天津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通過與企業合作,推進手術機器人產業化。

6、市場處於加速探索期,深入場景應用,已有廠商實現正向盈利

2017年,服務機器人仍處於市場探索階段, C端產品率先實現產業化,已實現規模量產,如掃地、教育、娛樂機器人,其中科沃斯、優必選已成為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教育機器人方面,未來夥伴、Makeblock、Roobo等都增長迅速。

7、物流機器人成為風口

隨著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與物流自動化水平不足的矛盾激化,2017年,物流機器人銷量持續增長,達1.29萬台,同比增長103%;京東、阿里、蘇寧等電商巨頭加快推進物流機器人的常態化運營,申通、圓通等物流巨頭加大無人倉布局;快倉、斯坦德機器人、愛啃蘿蔔機器人、艾吉威等創業公司獲得資本青睞,已公開融資規模近10億元。

8、產業投資以創投項目為主,服務機器人成為投資熱點

據公開數據整理,2017年,國內機器人相關項目投資熱度高,項目數量約80個,總金額近60億元;其中,項目投資階段以VC為主,服務機器人成為投資熱點,佔比69%;物流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成為資本關注重點;單項融資規模以千萬級為主。

三、產業問題分析

1、我國機器人尖端技術尚未實現全球領先

機器人是多學科、高科技交叉融合的產物,作為工業後發國,中國在產業基礎上相對較弱。在機器人產業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直接影響機器人性能,且占本體成本70%以上,但目前我國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同時,我國機器人尖端技術尚未實現全球領先,與國外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高端市場顯著缺失。

2、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待突破,B端市場尚未明確應用方向

目前,國內將服務機器人定位為滿足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關鍵設備,部分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國際領先水平,但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現有機器人產品尚不能滿足用戶智能化需求,人機交互、柔順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關鍵技術嚴重製約服務機器人發展。

3、產品價格高、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難保證導致服務機器人購買疑慮

國內可量產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較少,由於難以規模化生產,產品成本難降低,而C端市場對產品價格十分敏感,高價格門檻使得服務機器人難以進入大眾化消費時代。

4、行業標準缺失,產品良莠不齊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標準體系。目前,為引導機器人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已發布和正在制定的機器人及相關國家標準100餘項。

但國內機器人技術演進較快,應用場景變化較大,國家標準制定周期較長,通常需要2~3年,而現有標準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市場活躍的服務機器人及特定領域應用的特種機器人通常無法找到對應的標準作為質量評定依據,標準制定進程明顯滯後於市場發展現狀;國內已有的機器人標準以強制的安全認證為主,缺乏產品功能性認證,使得部分地方及企業標準執行不到位;同時,行業標準處罰力度不夠,圍標代價不高,直接導致國產機器人產品良莠不齊。

四、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1、控制器有望成為國產核心零部件下一突破口

隨著機器人市場競爭的加劇,國產機器人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小,且由於缺乏核心零部件技術,在成本、技術、應用上,都處於被動狀態,因此,核心技術的突破成為國產機器人市場爆發的希望。

國產減速機發展較快,但與日企相比,存在整體技術水平差距,尤其是RV減速機;國產伺服實現穩步發展,但高精端伺服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國產份額約10%,短期「逆襲」難度較高;國內外廠商在控制器的市場份額上較分散,且廠商一般都會採用自主研發的控制器來與機器人相匹配,受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的影響,國產控制器市場份額也較小,但隨著國內產品技術的不斷進步,已出現一批代表性企業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可與外資品牌相抗衡。

目前,在機器人控制器方面,「驅控一體」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各大廠商都在積極投入研發,而國產品牌也正在通過不斷資本布局、戰略合作等方式把握此次發展機遇。控制器有望成為繼諧波減速器之後,國產核心零部件的下一個突破口。

2、汽車行業仍將是工業機器人最大應用市場,工業機器人教育有望成為國產本體企業的爆發市場

受經濟因素的驅動,「機器人換人」的趨勢仍將繼續保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替代的是高級技術工人,而非低端勞動力,受汽車工業的整體高度自動化的影響,汽車行業有望繼續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

3、服務機器人繼續成為資本市場寵兒,教育、醫療機器人有望逐漸放量

當前,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外市場競爭格局已趨於穩定,但服務機器人與國外處於同一水平,完全商業化成功的企業暫未出現;同時,面對服務機器人千億級的市場空間,資本將繼續持續湧入,其中,教育、醫療機器人有望逐漸放量。

整理自哈工大機器人集團 智匠網 中智科技評價研究中心


自2011年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工業4.0的概念,並於2013年發布《工業4.0戰略建議書》以來,「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逐漸獲得各國的重視。中國也於2015年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提出著力發展智能裝備,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其中機器人的發展被視作重中之重。隨後,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於2016年推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整體產業的市場布局和技術發展作了進一步的規劃。

根據機器人應用環境的不同,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類。其中,工業機器人主要指應用於生產過程與環境的機器人,包括人機協作機器人、工業移動機器人等;而服務機器人則指用於非製造業、服務於人類的各種機器人,主要包括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

目前來看,國內在自然災害應對和公共安全事件方面對特種機器人有著相對突出的需求,因此中國電子協會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機器人劃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類。

1)工業機器人: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在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代替人類來自動控制執行某些單調、頻繁和重複的長時間作業。主要包括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包裝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切割機器人和凈室機器人等。

2)服務機器人:指在非結構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必要服務的多種高技術集成的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家用服務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其中,公共服務機器人指在除醫學領域外的農業、金融、物流、教育等公共場合為人類提供一般性服務的機器人。

3)特種機器人:指代替人類從事高危環境和特殊工況的機器人,主要包括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

根據中國電子協會測算,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294.1億美元,2014-2019年CAGR約為12.3%。其中,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為159.2億美元,服務機器人94.6億美元,特種機器人40.3億美元。工業機器人占整個機器人市場的比例約為54%,超過服務機器人與特種機器人之和,是機器人市場的主力軍。2019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86.8億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0.9%。其中工業機器人57.3億美元,服務機器人22億美元,特種機器人7.5億美元;我國的業機器人佔比約為66%,遙遙領先於服務機器人與特種機器人。

行行查 | 行業研究資料庫?

www.hanghangcha.com圖標

目前,世界範圍內對工業機器人並沒有統一定義的概念。國際上關於工業機器人的定義主要來源於幾個較大的行業組織:1)國際標準化組織(ISO);2)美國國家標準局(NBS);3)美國機器人協會(RIA);4)日本產業機器人協會(JIRA);5)中國電子協會(CIE)。

其中ISO對工業機器人的定義是「自動控制的、可重複編程、多用途、移動或固定式的操作機,可對三個或三個以上軸進行編程,應用於工業自動化」,該定義也被IFR與不少國內的上市公司所引用。綜合各組織的定義,工業機器人的特徵主要有三:1)自動控制;2)可編程;3)在工廠中代替人類進行勞動。

按功能劃分,工業機器人可分為包裝、上下料、噴塗、搬運、焊接、潔凈室、碼垛、裝配等,其中以搬運與上下料/焊接與釺焊/裝配與拆卸為主,其在全球市場的規模分別達18.30/8.20/4.90萬台,佔比為48.16%/21.58%/12.89%;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分別為6.35/3.54/2.81萬台,佔比48.85%/27.23%/21.62%。不管從全球還是從全國來看,這三類工業機器人合計都佔了80%以上市場份額。

按機械結構劃分,工業機器人可分為多關節機器人、平面多關節機器人、坐標機器人、圓柱坐標機器人、並聯機器人、工廠用物流機器人(AGV)等,其中以多關節型/平面多關節/坐標機器人為主。多關節型機器人在全球和中國均佔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可應用於所有工業領域,以焊接、裝配和搬運領域應用最多,其中汽車製造業是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增長的主要需求驅動力。

多關節型機器人、坐標機器人、平面多關節機器人分別在全球市場中佔比約為66.84%、13.29%、16.58%,在中國市場中佔比約為66.13%、15.88%、15.37%。

從需求端來看,汽車製造業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2018年汽車製造業購買的工業機器人約佔總銷量的30%;電子產品需求佔比約為25%。2019年汽車製造業需求佔據總銷量的比例略有下滑(2019:28%);電子產品緊隨其後,佔比約為24%;金屬業位居第三,佔比約為12%;塑料與化工排列第四,佔比約為5%。汽車製造及電子產品用工業機器人佔比下滑反映了2019年全球汽車需求明顯下挫,以及電子產品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到的較大影響。

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的上游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機等零部件領域;中游為整機製造行業;下游則是系統集成環節,以自動化設備生產商(即系統集成商)為主,涵蓋焊接、機械加工、裝配、搬運、分揀、噴塗等生產領域;終端客戶包括汽車、電子、金屬、塑料、食品、生化等行業。工業機器人本體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下游機器人系統集成則是工業機器人工程化和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1)產業鏈上游主要為伺服系統、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和齒輪、渦輪、蝸桿等關鍵零部件子行業。減速器、伺服系統(包括伺服電機和伺服驅動)及控制器是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直接決定工業機器人的性能、可靠性和負荷能力,對機器人整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產業鏈中游是工業機器人整機製造,工業機器人整機製造的技術主要體現於:①整機結構設計和加工工藝,重點解決機械防護、精度補償、機械剛度優化等機械問題;②結合機械本體開發機器人專用運動學、動力學控制演算法,實現機器人整機的各項性能指標;③針對行業和應用場景,開發機器人編程環境和工藝包,以滿足機器人相關功能需求。

3)產業鏈下游主要面向終端用戶及市場應用,包括系統集成、銷售代理、本地合作、工業機器人租賃、工業機器人培訓等第三方服務,主要依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自動化設備的研發設計與生產製造等業務。

控制器、伺服系統(包括伺服驅動和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整機產品成本的70%左右。其中,減速器占整機成本約36%,伺服占約24%,控制器占約12%,而本體和其他部分佔整機成本的比例分別為15%和13%。這些核心零部件的生產目前主要被外資品牌壟斷,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較低是制約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行行查,行業研究資料庫 www.hanghangcha.com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汽車、電子等產業快速發展(與日本相似),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產能需求的擴大,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截至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購買量已超過3萬台,位居全球首位。

隨著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顯著增加,機器人密度也快速提高。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8台,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機器人密度為140台,比2010年的15台增加近9.3倍,已經遠超國際平均水平(99台)。2019年國內機器人密度進一步提高至187台,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113台。

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到78.9萬台,是2005年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65倍多。隨著我國製造業平均工資持續增長,自動化設備不斷降價的經濟替代效應逐漸顯現。在產業升級和政策推動之下,下游3C、汽車、醫療等領域對自動化設備需求逐漸提升,我國機器人保有量也持續提升。

自2013年以來中國就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為140492台(同比-9%),約佔全球總量的38%;日本以49908台的裝機量位列第二(同比-10%),約佔全球的13%;美國裝機量為33339台(同比-17%),位列第三,約佔全球的9%;韓國的裝機量同比下滑26%至27873台,排名第四,佔全球裝機量的7%,其裝機量主要受電子工業影響;德國的裝機量同比下降23%至20473台,約佔全球裝機量的5%,其裝機量主要受汽車工業影響。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發展已獲得中國國家層面的戰略重視。

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強力扶持,以及持續推進的產業升級進程,中國工業自動化的生產銷售在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截至2019年底,已實現工業機器人產量186943台,2015-2019年間複合增長率約為54.3%。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工業機器人的增長速度依然出色,截至2020年9月累計實現工業機器人產量160715台,同比增長20.31%。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底達到了105587台,同比增長76%,2014-2019年期間複合增長率約為61%。

200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僅為7.8萬台,到2019年增長至37.3萬台,複合增速達到9.1%。

在2005-2008年間,工業機器人平均每年銷量約為115000台。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大幅下滑至60000台,許多相關的投資行為也因此被迫推後。

隨著經濟逐漸走出負面影響,自2010年起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就伴隨著自動化趨勢及持續的技術創新而呈現出快速上升的態勢。2010年工業機器人相關的投資大幅提高,當年裝機量上升到了120000台。2015年裝機量同比增長超100%,達到了254000台。2016年裝機量歷史性地突破了300000台,並在隨後的2017年達到了400000台。2018年全球年度裝機量進一步同比提高5.5%至422271台,增速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機器人生產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出現不足,以及受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其中,機器人本體(除去軟體及外部設備)價值1650億美元,同期機器人存量已經達到了2439543台,較上一年提高了15%。在2013-2018年間,年度裝機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9%。

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及各國企業資本支出降低的影響,整體銷量出現下挫,較2018年降低11.6%至37.3萬台。

但2020年初以來的疫情卻顯示出了機器人工業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許多國家的政府也對機器人行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鼓勵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再加上機器人的產業鏈遍布全球各地,因而我們預計工業機器人的全球市場將在2021年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隨後在2022-2023年間回到甚至超越2018年的高點。

當前,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趨勢並未改變,雖然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速回落,但長期增長態勢依舊積極向上。

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電子產品、金屬製品、塑料及化工產品等行業的應用較為廣泛。隨著機器人的性能不斷提升,其應用場景也在持續擴展。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達到165億美元,2019年銷售額也有所下滑,同比下降約16.4%至138億美元,但仍處於較高水平。

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高於全球,2001-2019年複合增速超34%。

總體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在2010年以後進入高速增長期。2013年後工業機器人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佔全球市場比例持續上升。2019年國內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已達到14.05萬台,佔世界37.3%。

2002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迅速增加。200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達到178%,遠高於世界平均的18.8%,自此中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了1000台以上的水平;

2005年到200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保持在20%-30%區間。2009年受經濟危機影響,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下滑30%,但仍然高於全球水平。我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在這段時期保持量小、快增的局面;

2010年-2017年開始,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又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周期(年均增速&>25%),中國工業機器人自2010年以後也開始迅速增長。201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反彈171%,上升到了15000台的新台階,並在2010-2017年連續7年實現銷量高速增長,複合增速達到了39.8%,持續高於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

2018年和2019年受宏觀經濟下滑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有所停滯。但是經過之前的快速增長,我國年銷量水平已經提升至140000台以上,進入了一個新的規模發展階段。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測算,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57.3億美元,2014-2019年CAGR約為16.41%。到2021年,國內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將突破70億美元,2019-2021年CAGR約為12.56%。通過對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與銷售量的統計,我們推算出2013年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售價為5.2萬美元/台,而2018年僅為3.5萬美元/台,平均售價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下遊客戶需求放緩和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

掃描下圖二維碼了解行業圖鑑1.0

手機訪問「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這個行業的前景是非常不錯的,比如富士康一類的公司,需求量很大,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提高很快,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增長也很快,加之人工智慧為機器人的賦能,讓機器人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多,但很明顯的一個趨勢是,社會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很迫切,但要求也很高。你只要盡量做好,往尖端領域努力,以後你會很搶手!


拉長維度看,答案很明確:長期趨勢一定利好機器人發展。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升高,是機器人發展的長期支撐。

今年的新變化,一是這種「長期遠景」漸進發展,正越來越逼近當下:

比如2019年春節後,就出現了「制衣廠月薪過萬招工」的微博熱搜,在廣州海珠區中越南新街一代的「招工走廊」上,不少工廠老闆排500米長隊,給出超500元的日薪,應聘者卻依然寥寥。

工廠的返費——即給工作滿一定天數的工人支付的額外獎金——也在逐年遞增。

今年,富士康鄭州廠區的返費金額從7月底的5500元一路上升到8000元,更是在十一過後飆升到10000元,要在職時間超過90天且出勤滿55天,便可多到手1萬元獎金。

從細分行業來看,鋼鐵、建築、紡織成為用工荒的重災區。

Wind數據顯示,2018年11月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7103.6萬人,同比下降11%,尤其是鋼鐵、建材、紡織等行業的就業人員出現17%以上的大幅縮減。

中國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持續走高至40.8歲,50歲以上農民工佔比已從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與之相對的是,30歲以下農民工佔比從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2]

而這些生產領域的勞動密集環節,比如富士康等電子代工廠的裝配環節,紡織業的縫紉環節等正是傳統機器人並不擅長的場景,這就有了創新的機會

一方面,行業頭部客戶率先布局自動化:郭台銘在2012年就曾宣布,富士康要打造「百萬機器人」;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2018年時更是宣稱,要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資800億,即使被質疑「非常不靠譜」,也想試試看機器人能不能「搬磚」。

另一方面,新公司、新方案也在湧現,如用協作機器人解決裝備問題,如協作機器人廠商艾利特,或者結合視覺、力控等能力開闢新場景、新工作站。(「甲子光年」在此前報道《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的中國式突圍》中,就介紹過在縫紉、刀具等新領域探索的珞石機器人)。

而年初爆發的疫情,更是給行業帶來了「突變」因子。

眾多機器人的客戶方在疫情中經歷了一次「未來壓測」,提前感受到了烈度更高的用工荒——完全無人可用,無法生產、作業。「無人工廠」已不僅僅是技術升級或噱頭,而成為企業的真實需求。

在物流、商業與公共服務領域,疫情也凸顯了機器人的作用——成列的機器人出現在醫院、學校和商業建築中,進行消毒和物資運送,擎朗科技的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就承擔了不少消毒任務。

XYZ COO邢梁立博告訴「甲子光年」,此前客戶購買機器人設備的決策,主要基於人員替代成本的計算,而疫情讓大家意識到了自動化在應對突髮狀況時的價值。

以他們接觸的某電商客戶為例,其華中倉庫設在武漢,疫情期間三個月沒有發出一件商品,「如果這個倉庫此前已完成了50%甚至80%的自動化,那麼疫情期間可能也不會癱瘓。」邢梁立博表示。

這些柔性製造、物流以及商業場景的需求,對於移動機器人與智能機器人是直接的利好。

為什麼是現在?

不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從投資和布局的角度,還沒有形成共識的一點則是:為什麼現在?部分頭部美元基金活躍入局機器人行業,為什麼是在今年?

出手的人,自有其邏輯。

一種觀點認為,變數來自供給與需求的雙向磨合導致的行業拐點:PMF(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和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顯現。

用真金白銀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有今年在機器人領域頻繁出手的源碼。

從披露的節奏來看,3月到11月的9個月里,源碼在機器人領域有8起投資事件,其中對雲鯨這個項目連續投了兩輪,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項目披露,集中在移動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視覺項目。

這其實與源碼和許多此前布局領域相似的美元基金以往對互聯網的投資一脈相承:他們看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已逐漸從消費互聯網延伸到了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而機器人則是「工業互聯網的最後一公里」。

投資了斯坦德、梅卡曼德和可以科技的源碼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今年他們投的很多項目從2016年~2017年就開始接觸,之所以現在「開花結果」,是因為在2~3年的跟蹤觀察中,這些產品的實際落地能力逐漸被驗證,源碼資本智能製造小組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行業頭部公司已到起量增長的前夕,機器人行業開始出現規模化落地的苗頭:

3C製造、電商、紡織等大客戶的機器人復購上升,採購量從三五台變成了一二十台;物流領域,海柔創新在3PL、電商、鞋服、醫藥、零售、製造業等領域的大客戶在部署其庫寶產品時,普遍從一個倉增加到兩三個倉;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2019年至今,擎朗已陸續拿下了海底撈、外婆家、廣州酒家等連鎖餐飲標杆客戶,客戶總計數量已經達到1000多家。

而在取得這個客戶數的突破之前,實際上,擎朗機器人首次進入實際商用場景不過是3年半以前,規模化拓展客戶則起於2018年。對這家已經成立10年,被創始人李通戲稱為「行業活化石」的機器人公司來說,他們在近兩年步入了明顯的發展加速期。

根據「前瞻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物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報告》,最近五年來,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長率超20%。據《2019年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披露的數據,2019年,深圳市物流機器人行業銷售收入增長了70.50%,商用服務、醫療等品類的機器人銷量也有顯著增加。

PMF到來,規模化在即的信號還表現在客單價上:

極智嘉創始人兼CEO鄭勇告訴「甲子光年」,2018年時,極智嘉單個項目最大金額在2000萬左右,2019年多個項目已達到5000萬的規模,而2020年一些海外項目規模可以過億,可以看到全球市場對機器人自動化的接受度都在提高。

海柔創新也在今年獲得了京東、阿里、優衣庫、聯想、國家電網等大客戶的訂單,CEO陳宇奇預計,今年的業績是去年的10~12倍。

感覺節奏點到了的源碼、紅杉等機構開始加速覆蓋賽道,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源碼內部專門成立智能製造小組,到2020年年中,他們已幾乎看遍了中國所有的機器人公司,並出手眾多公司,前後包括梅卡曼德、XYZ、斯坦德、海柔創新、擎朗科技、可以科技等等,這也能印證投資人對市場水溫的感受。

這背後,其實是供給能力逐漸積累的結果。

在需求長期有支撐的情況下,供給側的變數無非兩點:一是性能達標,二是價格便宜。前者關乎技術成熟度:是否能在客戶的真實場景中實際可用;後者關乎供應鏈成熟度:是否能以客戶可接受的價格交付產品和服務。

在技術成熟度上,目前工業和商用機器人主要涉及的技術棧,如導航技術(磁導航、二維碼導航、SLAM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等)、3D視覺、力控技術等都已積累多時。

斯坦德機器人CEO王永錕告訴「甲子光年」,2017年時,成立一年左右的斯坦德就已研發出了使用SLAM技術的、能自主導航的AMR原型機,雖然當時的產品並不完全成熟,但也獲得了華為、中興、富士康和歌爾聲學等種子客戶的測試機會,因為他們至少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可用」的東西。

而這些從學校實驗室走出來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在1年多的時間內就研發出產品,得益於此前學界和行業的整體發展:2012年之後,SLAM導航的機器人就能在實驗室環境工作,2016 年,Google 又進一步開源了可統一處理2D與3D SLAM激光雷達的SLAM程序Cartographer,研發工具也更加成熟。

2012年,深度學習的突破又進一步為機器人領域帶來了AI熱潮,讓機器人有了了眼睛、觸覺和大腦,開始有希望完成以往的「不可能任務」,包括在比較複雜的條件下抓取無序放置的物品,識別沙發、桌子等物品,處理複雜的裝配任務和柔軟物體等。

前人技術的積累,帶來了當下的機器人創新創業中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新現象:100人乃至以下的小規模團隊,也可以完成複雜產品的開發。這是使新玩家能進入以往歷史悠久的工業巨頭勢力範圍的重要原因。

全球範圍內,成立於2011年的日本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化公司Mujin,在2014年獲得600萬美金的B輪融資時,團隊規模剛過100人;

創立倉儲物流「貨架到人」方案的Kiva Systems,在2012年被亞馬遜斥資7.75億美元收購時,團隊規模不過240多人,但2011年的年收入已達1億美元;

印度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GreyOrange,在2015年拿到B輪融資時團隊總共也不到300人,但彼時其在印度倉儲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達到92%;

除以上代表外,2013年以來,市場上湧現的機器人新公司還包括軟性抓取機械臂公司Soft Robotics(2013)、倉儲機器人Locus Robotics(2014)、倉儲機器人Fetch Robotics(2014)、移動協作機器人Exotec(2015)、老年伴侶機器人研發公司Intuition Robotics(2015)、Covariant(2019)等。

這種百舸爭流的現象在過去相對「沉悶」的工業領域很難想像——歐日的重工集團、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等多是近百年的「老古董」;而商用服務機器人則直接開闢出了一個增量市場,攪動著餐飲服務員、「咖啡師」、外賣員等人類工種。

技術成熟的同時,移動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供應鏈和上下游生態也在加速成熟,這是PMF到來的另一個推力。

上游供應鏈方面,減速器、導航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能力都在提升。

如在AGV等移動機器人和機械臂中都會使用的減速器產品上,中國的秦川發展、上海機電、南通鎮康等的RV減速器已實現量產;國內第一大諧波減速器廠商綠的諧波則剛剛在今年8月登陸科創板,其精密諧波減速器已開始批量供貨全球第一大的協作機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等國際廠商。

而在當前的前沿趨勢——去掉減速器的直驅方案上,中國公司也已有嘗試,如今年奇績創壇路演項目中出現的本末科技。

慣性導航類感測器目前雖仍被國外品牌主導,但也有美新半導體等中國公司入局。

中高端AMR使用的激光導航感測器更是出現了一批中國創業公司,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醒光子、鐳神智能、北科天繪等,同時華為、大疆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戰局。

下游生態方面,本土集成商的發展也正在倒逼整個行業成熟,2019年底,國內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超3100家,而2014年底這一數字還未超過500。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富欣告訴「甲子光年」,中國市場的優勢是擁有場景和規模,也因此,前幾年機器人產業鏈中最賺錢的其實是直接服務於客戶的、項目制的集成公司。據國金證券2019年發布的研報,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平均毛利率為30~40%左右,高於本體環節的10~20%

而集成商的發展,也側面促進整個中國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服務水平提升。比如,很多產品相對標準化的機器人視覺公司就可以找現成靠譜的集成商合作,完成「最後一公里」的交付,這為上游核心組件公司的發展創造了土壤,為機器人在傳統汽車製造場景之外拓展更多用武之地打下了基礎。

上下游環境變成熟的直接結果之一是機器人產品、服務的價格正在下降。

某些品類的價格降幅驚人:如在倉儲自動化領域,一家Kiva機器人的上游供應商就告訴「甲子光年」,類Kiva「貨架到人」方案中單台AGV的行業售價,現在已從2012年的約25萬元降到了約5萬元。

極智嘉鄭勇認為,價格降低是行業的正常現象,降價的直接原因是,整個Kiva品類的規模大大增加,上游從小批量生產走向大批量生產,因而單機成本降低,這又會進一步推動Kiva的普及。至少在倉儲機器人這個細分領域裡,已經出現了供需相輔相成向前發展的正循環。

風景這邊獨好

在技術演進的全球紅利和供應鏈逐漸成熟的產業規律之外,中國的機器人公司還有一些特殊機會。

一是政策利好疊加全球最大、場景最豐富的製造業市場,為起步於中國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或跨界新玩家提供了很好的「新手村」。

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認為,中國的機器人領域正享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天時」,即國家的支持與政策紅利。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施壓短期看會帶來一定抑制,但某種程度上也是發展刺激。

「地利」,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的最大中心,規模大,且有豐富的生產、製造和消費場景。這是自動化的土壤,也是機器人公司的機會——在一個規模巨大的地方驗證技術、標準化下來,就有機會推廣到全世界。

投資了斯坦德的光速中國助理合伙人朱嘉告訴「甲子光年」,中國3C等行業中的新興生產工藝和產品的出現,會帶動上下游零部件、組裝等整個產業鏈發展,從而出現很多新興工廠,而這些工廠也會有更多的物流自動化需求。

二是人才優勢。

這首先表現在信息科技、信息工程相關人才的總數上: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達到673萬人,同比增長4.7%。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今年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和專利數居世界第二,工程師隊伍將繼續增長,「工程師紅利」將接替「人口紅利」

另一個容易被忽視、但也非常重要的點是則人才結構的優勢。

一方面,過去十幾年中,中國經歷了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硬體、AI、自動駕駛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創業創新浪潮,涉及互聯網、軟體、硬體領域,這為對軟硬綜合技術有需求的機器人行業沉澱了一批「高端人才」。如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就提到,如果將自動駕駛面對的開放道路和載人場景稍微縮小一些,放至工廠或者倉庫等相對封閉的空間及無人場景中,就能直接實現「降維打擊」。

另一方面,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一路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在採買國外先進設備和系統的同時,也沉澱了一批部署、實施的現場工程人員,這是為落地保駕護航的中堅力量。

而反觀老牌工業巨頭較多的歐、日、美,則各有短板

總體來說,歐洲和日本雖然在先進位造上有長板,有高工人才的積累,但由於在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上不及中美,欠缺軟體人才;軟體較為領先的美國則面臨製造業空心化、高級藍領群體衰退和硬體工程師缺口等問題。

最後,已運行一年多的科創板,則為機器人行業帶來了資本面利好。

截止目前,科創板已發行企業已有201家,其中工業機器人及其相關企業有9家,包括涉及自動化系統集成的瀚川智能、博眾精工、天准科技等,以及涉及工業機器人邊緣計算的映翰通、物聯網晶元集成企業樂鑫科技、生產醫療機器人生產企業安翰科技、智能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九號智能,消費機器人領域也有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科技,目前市值已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機器人、智能製造是科創板的重點支持方向。

多重利好因素的疊加,讓「深口袋」的一線美元基金和CVC開始紛紛進入或加持機器人或者說廣義的自動化、先進位造領域,他們想瞄的,是下一個百億、千億級的大機會。

綜上,可以說一線美元基金和CVC開始紛紛進入或加持機器人或者說廣義的自動化、先進位造領域,給我們觀察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開了一扇窗口。

更多行業認知,歡迎關注甲子光年(ID:jazzyear),閱讀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zJYiqtfMy_DCM5rZplz_zQ?

mp.weixin.qq.com


Doxel 機器人

機器人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擁有履帶可以在地面上爬來爬去的機器人和一個可以飛在工地上空的無人機。

別看這倆貨毫不起眼的樣子,你想在它倆眼皮子底下偷懶是不可能的。

在它們身上安裝了一個高清的攝像頭和一個激光掃描儀,專門在工地上轉悠檢測項目的進度、預算和質量。

一旦發現和時間表上的進度不一樣,它會自動通知管理人員,以方便及時調整工程計劃。

這就是傳說中的打小報告,所以只有認真按照進度工作才是正確的選擇。

工地的日常中,Doxel 機器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巡邏整個工地,然後將整個工地掃描一遍。

不用擔心工地的複雜地形,擁有履帶的機器人完全不care這些。就算是樓梯也難不倒它。

通過計算機視覺軟體可以準確判斷出哪些是樑柱哪些是水管。

是否安裝到位,有沒有偏差等等這些問題。

然後通過AI演算法去處理這些數據,它可以分析出水管、電力等模塊的完成度,生成成本投入、生產進度等預測報告,再將這些內容發送給管理員。

這樣不僅工程進度一目了然,也不會再出現工期延誤等問題了。

至於效果如何呢?我們還是用案例有說話吧。

Doxel 機器人最早在美國聖地亞哥被投入使用。當時聖地亞哥在建造一棟醫療大樓。

機器人加入之後,總預期比預期低了11%,還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8%

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不光沒有資源的浪費還大大節省了成本。

沒想到這小東西還真的有點東西呢!據Doxel 公司給出的數據,3萬平方米的區域,機器人花費一周的時間就能掃描處理完畢。工作效果完全可以給100分!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派個人就能搞定事,為什麼要用機器人呢?第一,人的判斷終究沒有機器人來的準確。第二,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遠遠要比用人少的多。

我想第二個理由就已經足夠說服管理人員了,不是嗎?

想想看,要是有它們出現在工地上,豆腐渣工程還會有嗎?

「神評」能拿現金紅包獎勵?關注微信公眾號「怪獸科技」,回復「神評論」參與!


非常好,上海松江機器人產業園,FANUC、ABB、Kuka都在那

謝邀,大學學過一點相關的皮毛,簡單了解過一些,不過還是半個門外漢吧,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機器人行業很火,而且短時間內冷不下來。一方面它是一個平台,就像計算機,各種相關產業、硬體軟體的研發都是在優化這個平台而不會是取代。另一方面,機器人行業能借到最近大火而且接下來也同樣冷不下來的人工智慧的東風。

關於相關行業,可以關注一下德國的KUKA還有美國的 Boston Dynamics

大神們輕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