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道離一切相。去一切分別

道家做好事叫積累功德,並非標榜自己仁義

建德「若偷」

嗯當然了,這字眼我沒有細究過,所以,有爭議也難免。但是我是這麼理解的,做好事是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所以跟偷著干一樣。更不可以被自己或者別人安上一個仁義的標籤,這是你的題目的本義吧。不安標籤這一點和佛家也是相通的。

凡事安了標籤,就落了下乘。好多人理解上德不德是說沒有道德這一說,其實不然。而是對上德來說德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事,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德。

總之。修道先修德,但是這個德不是標榜仁義。你可以心善做好事,但是如果把你的行為框進了仁義的框架,並且執著此規矩做事,執著於這個仁義概念,就並非修道本義了。

謝謝閱讀。


「道」是一切的根本依歸,「道」是超越之又超越的絕對存在,「道」的運作是「自然」,而「仁義」是人類設定的標準,它的特點是「偽」,也就是人為設定。所以,《道德經·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超絕性的彼岸世界隱沒了,人們只好根據狹隘的思考,人為地設定一些標準。可見,「仁義」和「大偽」是一致的,這引發的是「六親不和」和「國家昏亂」。

注意,老子雖然抨擊「仁義」、「大偽」,但絕不抨擊「孝慈」。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老子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說,把「仁義」扔了,老百姓就恢復了「孝慈」。老子甚至以「慈」為寶,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道德經》認為「慈」是人的天然屬性,不可掩蓋。儒家以「孝慈」為出發點,發展出「仁義」,甚至「仁義忠恕」,把天性進行扭曲削伐,硬拗成馴服於統治狀態,這種騷操作,塗抹、掩蓋、攪渾了「孝慈」,實在需要摒棄。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說明,沒有了終極依歸(「道」),想要去追尋(「德」)也追不到了,於是只好漸次墮落,由「仁」至「義」,由「義」至「禮」。到了「禮」,已經進入到亂套了。

《莊子·齊物論》說:「仁義之端,是非之塗」這是在說,「仁義」和「是非」是同在的,「仁義」就意味著「是非」。《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意思是,「仁義」是通過局限來攪亂「道」的東西,是蒙昧的開端。大格局的明白人,會丟掉「仁義」,只行於「道」。

關於「道」的內涵,可以參考以下鏈接。

如果一切都是道造出來的 怎麼可能有什麼做法是不合道的呢? - 黃元漢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970657/answer/1118056001


道家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仁義,但我更愛真理」。其實道家就是宣告喜歡真誠的生活,反對虛偽和姦詐。


仁義是做出來的,並且天經地義,人人本該如此,情愛也是。

宣傳情愛會走偏,蠢的人會非買花買車買房不可,壞的人會搞成情色的東西,所以情愛不可宣傳。

仁義是大眾的情愛,情愛是彼此的至深仁義。

以上,我有 公眾號 道還仙友,我願分享道,有意者可關注。


道家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根植於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倡導仁義治國、齊家本無可厚非,然五千年的歷史發展證明,「口惠而實不至的治國綱領」,非但禍國殃民,且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秦二世丶隋煬帝丶漢靈帝...名單太長﹤哭&>。

「標榜仁義,實則荒淫」遠比「表裡如一,誠信治國」更可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