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除了金属以外的大部分物质都有一定的透明度。

金属不透明的原因是因为大量导带中的自由电子气会与光子频繁散射,因此光子主要会反射回去。

对于多数绝缘体,电子被束缚在禁带里,光子很难激发这些电子,所以光子就会穿透。

当然固体有其他的一些能级,会与入射光子作用,会对某些频率的光子通光率产生影响。

通常见到的物体不透明的原因其实是结构不均匀。也就是内部有太多的折射率不均匀的微小结构等等,这样光线在物体内部还没走多远,就被散射得到处都是,就无法深入传播了。


看你的理解,应该是把他们当小球了。

实际上光子并不是一个很小的小球在空间中移动,电子也不是一个很小的小小球在那里绕原子核转,原子核也不是一个很小的小球在中间呆著,光子和物种相互作用也不是光子小球撞上电子小球。

光子电子核子别看有个「子」字,但是其实都是分布在空间的场,它们都是全空间分布的。作用都是场和场之间的作用,作用还是不作用要看拉格朗日量里面的相互作用项的情况,所谓「原子核的大小」,仅指概率密度高于一定值的区域的大小,而不是小球半径。

再者,可见光主要和电子相互作用,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电子云)范围要比原子核大的多,所以看原子核大小是没什么用的。固体液体所在的区域,电子的概率密度都挺大的,有充分的概率和光子发生相互作用。


其实吧,你要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是6.02 * 10^23,以及原子尺度是10^-10 m量级。5个数量级算得了什么呢……这么多原子堆在一起呢。

虽说吸收可见光的一般也不是原子核。

直观理解的话,这么多原子层层叠叠,第一层没吸收的可能第二层会吸收,第二层没吸收的可能第三层会吸收,最后就不透明了对吧?

不过,如果这个物质里面原子排列的整整齐齐的,合适频率的光就能从这个整齐的阵列中间透过去了,对吧?

这些都只是个直观解释,更深入的解释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学才行。


看见的和物理实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你看见的是物质本身吗?不是,你看见的是无数个光子经过透射,反射或者发射之后与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发生反应而已。所以说不管真实的原子内部是什么样子,只要你看到的是光,你就只能判断大概尺度大于光子波长的东西,小于这个尺度解析度就不够了,你就只能看到模糊的平均效应,所以你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无限精确的细节,而是有限的信息。

另外一个问题是光为什么不能透过这么空旷的空间?问题还在于光子的波长和它的识别能力,一旦物质排布小于它的波长,光实际上已经不能区分这些物质和空间了,免不了与其相互作用,所以说电磁相互作用微观上也不是0距离的,而当物质足够多,一层又一层叠加之后,就更加增加了作用的频率,最终大量光子不会全身而退。


原子尺寸是纳米以下,而可见光波长是百纳米量级的,对可见光光子而言,固体原子排列是非常致密的

其实我的回答并没有解释物质为什么会透光,而是说不能从题主的角度理解透光性,即:并不是说原子核很小,光就能从原子核外「空」的地方穿过。

想要研究固体的透光性质可以从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得出宏观上的透射和反射,这点可以参考电动力学教材。

如果从微观角度看,以可见光透过单原子晶体为例,光子可能会与原子发生吸收、散射等相互作用。如果光子能量刚好达到原子某个能级差就会引起吸收和激发,随后被激发的原子可能直接释放光子(光依然透过,但相速度减小),也可能发生电离产生光电流(比如金属),也可能引起其它的效应(比如半导体中的各种跃迁,受激辐射)。不同频率的光子在不同的固体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有些固体甚至能吸收连续谱的光,导致在有些频段几乎是完全不透明的。在上述之后还能射出光的材料就是透光的,不能射出光的材料就是光子在上述各种过程中decay掉了。


首先解释。如果是一层单原子层,透光性还是非常好的。

然后我来解释一下,物质不透明跟物质的原子核大小关系不是特别大。毕竟原子核的大小只有可见光波长的上万分之一。

物质不透明,是因为光背吸收或者反射回去了。

吸收有很多种啊。由于我学艺不精,列不全。但我知道,光被吸收,大部分情况下,跟电子有关,跟原子核关系很小。

这就是你去考虑原子核大小,结论不对的原因。人家跟原子核至少不是直接关系。跟电子才是直接关系。

一般,我们说原子大小,指的就是电子的势力范围。


但是你见到的材料通常都不止1E5个原子那么厚呀,差五个数量级明显不够啊。

而且大部分物质在只有几个原子厚的情况下确实多少都会有点透明。

当然,实际透明或者不透明和我讲的这两点并没有太大关联。


透明,本质就是物体的透光能力很强,不需要开孔就能透过背后的光线。

因为原子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多的挡住了大部分或者所有的光线。

就这么简单。

如果还不理解,别说原子了,大气里面各种气体分子间隔总很大了吧。

尘埃,水汽 也是吧。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基本就是看不见。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雾霾,有能见度呢?

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了。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组成物体的原子会发射光线或者反射光线,光线进入眼球然后我们会有感受,如果参与反射的原子越多,我们的感受越强,最后会有看到物体的感觉。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面的光线被反射,然后进入我们的眼睛。

而物体背后的光线也同样被反射,但是并不能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同样原子不光会反射光,还会吸收光。

物体背后的光有些在表面被反射或吸收,有些在内部被反射或吸收。

最终无法穿透或者只有少量穿透到我们的眼睛,但是我们的感官系统也是有一个过滤阈值的,当感受的光线足够低就认为没有,于是我们看不到物体的背后,就认为物体是不透明的。

↓示意图,现实里再小的物体,原子数目都是比这大很多的。

↓所有路径都被原子遮挡,进而被反射或者吸收。

不透明本质上是物体透过光的能力很低。

当然,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但是,人眼无法感知射线。


如果原子核小,意味著空隙大,所以可以透明的话。那么,实际上有很多物质就是透明的。既然透明,是不是反过来就证明了原子很空?

透明大概可以得出原子比较空吧?但不透明却不能说不空。比如,对于塑料,不结晶的PMMA透明,叫做有机玻璃,PC透明,做成防弹玻璃;结晶或半结晶的塑料就不透明或半透明了。晶区和非晶区折射率不同就可以导致这透不透明的情况,这时候原子核的大小总没有变化吧……


原子核本身小和它能不能挡住光没啥关系吧。宏观上太阳相对于太阳系大小可差了不止五个数量级,但这不意味著太阳不能捕获天体。


物质除了密度以外,还同时具备色泽与厚度。


我导师说过,万物都可以是看上去透明的

只要你能切得足够薄

都可以足够透明到可以放到显微镜下看

所以,应该先问是不是?


光子被吸收了,转化成内能,微观上就是你说的那些小粒子震动的更加距离,在剧烈点儿就发烫变红了,就像放在太阳下的自行车座一样,烫屁股。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角度

1。可见光波长与粒子大小的关系?

2。为什么你进化出,能识别可见光,而不是伽马射线的能力?


  1. 空气是透明的
  2. 物质是否透明取决于入射光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跟原子核没多大关系


物质并不因为是「空」的就透明啊。不透光是因为电磁相互作用,而不是那种想像的纯几何的「碰撞」。


谢邀

因为阻挡光子的不是原子核,而是外面的核外电子啊,所以核再小和透不透明没有什么关系


只要做的够薄,所有的东西都是透明的


你得想想你看到的光都什么波长,如果你能看到伽马射线,物质在你面前就是纯透明的


你上中学时学的原子模型和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