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粒子都被翻译成什么什么子,比如质子电子,但只有夸克名字里不带子,这是为什么?


抖个机灵:

electron μ子 muon τ子 tauon

proton

neutron (中微子以前也叫这个)

介子 meson (π介子 pion

重子 barryon

找到规律了吗?


夸克一词来源于1939年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大喊三声夸克!(Quark)」。所以就延续了下来


这个完全是盖尔曼喜欢这个名字吧


谢邀。

因为夸克背后隐藏的色动力学物理机制实在是太过「奇诡」,最初科学家们考虑的设想图景里并没有夸克,而是有承载强力高价效应的π介子,以及Λ子,Κ子这样的强子。

后来八隅体理论出现,人们才意识到这些可以直接观测的粒子都是夸克构成的,而由于渐进自由,夸克基本上不可能被独立观测得到。但是已经有这么多介子和强子命名为「子」在先了,将其内部结构中的夸克也命名为「子」似乎有些违反直觉和习惯。

但上面的理由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胶子也被加上了「子」,很多人寄希望于解决强CP问题而出现的对称性补正粒子,轴子,也叫「子」(虽然很多物理学家应该非常不情愿)。所以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盖尔曼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建立的基础色动力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选择了他们对粒子进行命名,很多物理学家中规中矩,认为粒子应当命名带「子」,但是盖尔曼在这方面尤其特立独行,特意选择了「三呼夸克」这种非常意识流的命名方式,于是超过了其他和他一同建构理论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名字,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最终被采用。要是当初「毛粒子」的理论比起色动力学更接近实际实验,「毛粒子」这个称呼也一样会被采纳。


发散下观点,其实这些微观粒子并不一定就是「子」,只不过点粒子学说,比如量子色动力学的预测和实验比较符合。实际上这些粒子的大小远小于可见光波长,你甚至不可能知道它的形状,究竟是点状还是什么,甚至如弦论预言的是一段震动著的开弦或闭弦(一段开口或闭口的圆弧)。把微观粒子翻译成「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一旦点粒子学说被推翻,这些称呼就比较尴尬了。


因为即使是英文名,quark也不是按照-on的形式造词的,盖尔曼使用quark命名,后人大部分遵从。也就没必要按照electron meson之类的翻译成子了。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曾经也提出过类似于夸克模型的层子模型,并命名为层子,有一些旧的国内文献会同时使用这个词,如果要翻译成什么子的话,层子应该是一个选择


部分地区叫亏子,保持一致性,也具有一定信达雅。


还不如改名叫「以太」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