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乏看似豪赌、实则惊艳的事件,豪赌背后是眼界,是过人的阅历,是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看似投机,实乃投资,当事人心里有数。

萧何向来善于识人用人,早在刘邦是一介草根时,就识别了刘邦的领袖能力,推荐刘邦担任沛公。

萧何推荐韩信之前,韩信已经担任治粟都尉,负责粮草等,很可能与丞相萧何共事过一段,萧何对韩信的才华有实证的了解。

《史记》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韩信在此之前已经滕公夏侯婴推荐,刘邦阵营的人可能都了解,担任治粟都尉,负责粮草等,可能与丞相萧何共事过一段,萧何对韩信的才华有实证的了解。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在萧何推荐韩信之前,萧何多次与韩信交谈,萧何了解并且钦佩韩信的才华。

《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

萧何追到韩信之后,是立刻向刘邦推荐,萧何是在此之前就了解韩信的才华,这种才华不是一般的才华,是大将之才,是当世对抗项羽的不二人选。


历史上不乏看似豪赌、实则惊艳的表现,豪赌背后是眼界,是过人的阅历,是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看似投机,实乃投资,当事人心里有数。

1.顾璘赏识张居正

2.毛泽东赴蒋介石之约参加重庆会谈

3.蔺相如出使秦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4. 十六岁康熙皇帝孤胆奇谋,利用一群摔跤少年擒贼擒王,除权臣鳌拜


这并不是豪赌,翻遍《史记》和《汉书》萧何自始至终都是个谨慎的人,他之所以推荐韩信为大将军那是因为他既看准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也看准了推荐的时机。

首先来聊聊萧何的识人能力,我们从《史记 萧相国世家》中可以得知,萧何是秦帝国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也可以算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与此同时萧何也是一个经过秦帝国考核的优秀公务员,同僚们甚至想要把萧何推荐到中央任职,这说明萧何在公务员圈子里混得也是风生水起。

但是萧何的交际面是非常广泛的,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公务员圈子。起义之前的刘邦可以说是沛县的闲散人员,经常到处喝酒不给钱,勾搭良家妇女并且让其未婚先孕,这简直就是沛县黑道上的大哥。即便这样,萧何却与刘邦关系非常好。这说明萧何是一个十分喜欢结交各色朋友的人物,他看人不从门第出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乐于结交。因此他能见识到的人就多,可以看到的事情也多,牛鬼蛇神见多了,是人是鬼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从萧何的社交能力角度来看,萧何发现韩信有大将之才并不奇怪。

现在我们再聊聊萧何推荐韩信的时机。当时的情况是季哥被封在蜀地之后,十分不爽,可是面对强大的项羽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困局,季哥刚开始也是想直接掀桌子跟项羽拼了,但是季哥又是个有点理性的人,他并不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当时的刘邦心里非常清楚,客观条件他是无力改变了,唯一存在的变数就是人力资源了。在这种绝境下,人才是唯一可能让他翻盘的因素。季哥当时的困境让他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恰好这时候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当时的危急情况来看,只要有人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季哥必信,季哥必用。君不见,科技大佬乔布斯在病危的时候也请过巫师来治疗啊!!!不过刘邦比乔布斯幸运多了,韩信是货真价实的,美国巫师都是神棍!!!

言归正传,韩信能够被拜为大将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萧何的推荐上。正所谓韩信不遇萧何必将一生蹉跎!!!萧何被称为三杰之一,没有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萧何的识人能力极高,他推荐韩信赌的成份可以忽略不计。


现实里,HR招到的项目总监搞砸了事情,和HR有什么关系呢?

HR只是负责招人,在HR接手之前还有别人进行审核评定。

萧何推荐韩信,哪怕说破天,刘邦只有亲自考核后,才会让他指挥大军。

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不疑。刘邦和萧何又不是一般人,熟的不能再熟了,刘邦自然相信萧何的眼光,所以敢登坛拜相,哪怕时候考核发现韩信不是大才,不让指挥军队就行了,刘邦一样可以遥控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当你的思想、眼光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你才会越发明白什么叫他娘的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华北丢了、南京丢了、大半个中国丢了,都城被人撵到南郑巴蜀了,投降论甚嚣尘上,这时有人站出来说一句: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吧啦吧啦一堆

你觉得让这人来做大将军,并全面领导抗日战争,是在赌吗?只怕人们没这份眼光与福气吧

当刘邦还在为逃兵现象头疼、项羽如日中天的情况下,是韩信得出结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其实韩信这个大将军初期也就是参谋长,因为刘邦当时就一条战线。这时另一个韩信甚至是太尉…(大将军在汉武帝之前非常设,而太尉是三公)

彭城之战后,张良劝刘邦重用、拉拢韩信、彭越、英布(彭越、英布是拉拢过来的盟友,韩信则是「汉王之将」)。这才有韩信负责一条战线。刘邦也先后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相国,成为汉国内部地位仅次于汉王的二号人物。

萧何敢保举韩信,是他有识人之明。刘邦重用韩信,首先出自对萧何的信任,然后是汉中对的高屋建瓴,最后则是接下来战争中韩信的表现。刘邦给韩信的地位也依次是名义上战时统领全军的大将军(但因刘邦没分兵实际上无大将军之实,而且大将军只是战时授予战后撤回的军职)到单领一个方面军并任命为左丞相、相国以尊崇(名实均为汉国二号人物)。当然了,刘韩的蜜月期随著韩信破齐要求自立而结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