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車燈,所以說在比賽開始前一天被組委會取消了參賽資格


謝邀

我記得我好像在知乎回答過一模一樣的問題。

假如規則允許的話,並不是不能跑,但是賽車必定會進行各方面的改進,F1賽車看似每一站都是同一款,實際上每一站針對賽道特性,環境溫度等等都會進行不少改進,比如調校,甚至是散熱系統的尺寸,到了勒芒必定也會針對性地對勒芒進行調整,從而在完賽基礎上爭取好的成績。

很多人應該會提到引擎等部件的耐久問題,實際上是否耐久更多和使用強度和環境有關,只要調低功率,控制好工作環境,跑完24小時應該沒有問題。雖然成績很差,但實際上近幾年在勒芒中出現的那臺日產3.0V6與考斯沃斯研發卻沒有參賽的1.6TV6F1引擎有一定的關係。

在空力套件上也會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即使是勒芒原型車組別,到了勒芒也是有低阻版套件的。


在採用高度同源F1引擎的C組年代,那些車在勒芒也因為引擎多次退賽……


開個腦洞:不考慮耐久度,應該和LMP1差不多,可能還要快一些。

先說速度,雖然有很多答主提出了F1受限於空氣動力學套件,極速不高;但這個極速不高也是相對而言的,畢竟近幾年LMP1的極速沒以前C組那麼逆天了。

勒芒的慕尚直道現在是分成兩段的,LMP1組別能達到的極速大致是350km/h,這個速度F1也是完全能達到的。(之前勒芒的極速確實能達到400km/h,但蒙託亞在蒙扎也跑到過372km/h,F1極速的實力還是有的,改改齒比的問題)

圈速估計相差不大,F1略快。以斯帕為例,919 Evo(魔改LMP1)快過 2018年的F1桿位 快過 LMP1桿位;以上賽為例,2018的F1桿位 快過 LMP1 桿位

補充:現代F1和C組比極速比不過,但和C組比圈速應該是完勝的,畢竟那個年代從輪胎到輕量化技術都差很多,956當年的紐北圈速也被919 Evo輕鬆破掉。所以有答主說的「C組來的話F1就比不過了」,我是不同意的。

現在的情況是,賽車研發還沒到極限,但車手和輪胎已經到極限了。現在動力方面的人為限制,也正是因為輕量化、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的進步。

然後是進站加油換胎。在這裡考慮油耗並不合適,F1雖然油耗高但油箱更大,所以需要加油的次數不見得比LMP1多。以F1上海站為例,300km左右的賽程,不需要加油,但至少需要一次換胎,勒芒賽程大概是5000km+,粗略計算需要18次加油,36次換胎;LMP1車不需要那麼多次換胎,但是因為加油,進站次數也得30+,所以區別不大。勒芒進站次數多些,但F1單次進站耗時長(換胎得像勒芒那樣一個一個換了)

最後就是耐久度了,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引擎耐久度,F1現在規定每賽季3臺引擎,也就是一臺要用七站,每站有練習賽+排位+正賽,一臺引擎的壽命肯定有5000km+,這個完全不是問題

F1去跑的話,應該憑藉本身的速度優勢能夠快些;但LMP1和F1都屬於規則限制下的終極產物,只是開輪閉輪罷了。這倆比本來就沒什麼意義,娛樂一下罷了,要想更快,不還有完全沒規則限制的紅牛X2011(雖然僅僅是個概念)

以上數據全憑記憶,有空再補上具體內容


薩特賽道的大直道,長的難以想像,基本就是開著開著都不知道自己將去往何方的感覺。

F1在現行規則下,直線速度並不快,因為目前的空氣動力學套件有著巨大的Cd係數,除非允許隨意使用DRS,否則在直道上很喫虧。(開了也沒用)

薩特賽道並沒有十分苛刻的高速彎與存在極端大G值的F1式惡趣味彎道,也就是說F1的彎道性能很難發揮,當然具體情況如何需要用模擬器模擬才知道。

薩特的高速特性意味著利曼原型車的阻力係數天然較小,而F1不計代價獲取的下壓力則沒有足夠多的彎道來發揮。在薩特賽道上這一阻力上的差距是致命的,第一在於燃油消耗量、第二在於直線速度。

現行規則下的F1必須要靠ERS輸出來達到最高直線速度,而這一策略中ERS容量根本不足以完成薩特賽道上全部的尾速推進過程。

更困難的是薩特賽道對於F1賽車而言,真彎或許並不多,意味著回收的軸動能也不多。ERS策略能不能回收到足夠的MGU-K動能纔是主要的,而MGU-H恐怕轉換為向傳動軸直接供能也於事無補。


大概率以退賽收場。

但考慮到F1賽車每年能夠用的發動機數量越來越少,在未來也許通過對發動機進行限轉,F1可以跑完一場24小時耐力賽。我想這也是題真正主想知道的:如果機械足夠耐久可靠,F1跑勒芒能贏嗎?

答案是幾無勝算。

勒芒直道奇長,F1這種車輪裸露的賽車在這種賽道上相比LMP賽車其實很喫虧,不但直道的尾速很難匹敵,而且就算能達到類似的尾速,付出的油耗肯定更高,在耐力賽裏油耗高是很致命的。

另一方面F1賽車的剎車系統能否匹敵LMP賽車也令人存疑。13寸輪轂能容納的剎車盤直徑很小,絕對制動力很難抗衡用大輪轂的LMP,既然賽車經常要去到最高速,剎車的能力差異很容易被放大。

在勒芒的主場,最快的勒芒賽車可以把號稱世界上最快的F1賽車按在地上摩擦,勒芒就是這麼屌。


首先賽道侷限於Sarthe

如果是1989年之前的佈局的話,F1是絕對比不過C組的。

當年的車(捷豹XJR和索伯C9這種)屁股都很長,故意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利用槓桿原理,用最小的阻力換取最大的下壓力,一切以減阻優先。F1那種巨型翼片帶來的阻力會很大,同時在變速箱齒輪比鬆弛的情況下出彎也沒有優勢。

但如果是拿現代LMP1和這幾年的F1進行比賽,F1絕對碾壓。

因為如今的Hybrid時代其實兩者的理念都是一樣的:回收剎車片的能量,用電動機極高的扭矩快速出彎,然後內燃機引擎維持住速度。拿TS050或者919為例,如果排除電動機部分的話其實總動力只有500馬力出頭。現代的LMP1和F1在0~250km/h段加速極快,電池用完之後就乏力了。

最重要的是:現代F1引擎的里程數也已經非常穩定。一年21場分站賽只消耗3臺引擎,平均每臺的壽命無論如何也有3000+km,外加倍耐力現在無比耐磨的輪胎。如今的F1在加了兩段減速彎的勒芒可以吊打LMP1。

主要是WEC太不爭氣,現在的LMP1和當年的C組一千多匹馬力的車相比就是小兒科。


跑不完全程,F1的發動機設計壽命是根據當年的發動機更換限制規則制定的,然後儘可能壓榨發動機的物理極限,產生最大功率。

所以F1的發動機在實際比賽中絕大部分挺不過24小時的高強度使用,然後退出比賽。

同理,輪胎、制動系統都會出現類似問題,因為兩種比賽的賽車,從設計時的訴求就是不一樣的。


跑三個小時,輪胎沒了剎車沒了,回到p房無奈退賽


我們來假設在F1允許進入LMP1的情況下,加上車燈但不加車重(關於這點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首先現在F1的最低限重733Kg,加上還有平衡前後軸荷的壓倉物,有足夠的重量空間安裝車燈。)我們按照薩特賽道大直道,這是在目前F1中不會存在的超長距離直道,同時高速彎居多,採用低下壓力設置在降低下壓力的同時降低阻力,提高車子在直道的尾速,而且,相較於現在的發動機壽命,是足以抗住勒芒的總里程的,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車手,能不能在這樣的開放駕駛艙內,妥協不同車手後,扛過足夠的時間。。。。。。另外皮一句,倍耐力的胎現在跑勒芒完全不成問題。


長期受不了知乎的F1吹。

術業有專攻。

F1技術是汽車技術殿堂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是,

F1技術高是表現在極其苛刻的規則限制下達到相當的速度。

我帶著腳鐐奔跑,還比很多人快。

在勒芒的主場,因為規則不同,很多勒芒賽車都可以把號稱世界上最快的F1賽車按在地上摩擦。

至於很多人擔心的耐久問題,我覺得倒不是事。

現在F1發動機的耐久性早就今非昔比了,另外,發動機也是可以調教。

現在F1發動機最大的限制是FIA的噴油量的規則限制,其次是散熱能力的限制。

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想得到更好的耐久性,犧牲一點功率就行了。

但是,調到什麼程度,就是賭了,調低了,速度太慢,調高了,風險太大。

其實,勒芒賽車自身不能完賽的都很多。

相比於噴油量的限制,可以通過軟體更改去掉。

但是,對於F1有另外兩個致命並且不易更改的地方,

排量太小,風阻太大。

兩者都難以克服的,現在F1的設計,裝上更大排量的引擎是收到車體限制的,況且現在也沒有合適F1的大排量引擎。

對於風阻,因為F1的輪子也是開放在外面的。這不是靠調整定風翼能夠解決的,那個四個龐大的,外露的輪胎(現在F1的輪胎越來越大,風阻也是越來越大了),加個整流罩?

如果這兩點都更改了,那就不叫F1了。

我如果去掉腳鐐,那就脫胎換骨,是另外一個人了。

劉翔是飛人,110米欄跑過12秒88

格里菲斯-喬伊娜更是傳奇飛人,100米跑跑過10米49

但是在100米跑的賽道上,哪怕在國內,連清華博士胡凱(2004年全國田徑大獎賽總決賽100米、200米冠軍;2005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冠軍)在100米跑這個項目都都可以吊打這兩位傳奇飛人

更不用說跑過10.00的張培萌,9秒91的蘇炳添了。

(據上海田徑隊領隊孫傑透露:「劉翔的百米速度差不多在10秒30-40之間,雖然這一成績在國內也是非常不錯的,但很難稱雄國內賽場,十運會新科百米冠軍龔偉的成績就是10秒21,帶傷上陣並獲得亞軍的胡凱,成績也有10秒31。難怪龔偉敢說,「和劉翔比百米,跑一百次我贏一百次。」 )

本身把這幾位放在一起同場競技就是不公平的。


我是這麼認為的,論單圈速度,f1肯定比現在勒芒要快不少!慕尚直道的兩個減速彎後後面的幾個高速彎對於f1來說太簡單了。

論耐久性,我大概算了一下,一年21場比賽用3個引擎,也就是7場比賽用一個引擎,一場比賽310公里,算下來就是2200公里左右。和一般勒芒不到4000公里的總距離是有差距的。

但是,lmp1跑正賽也不是全力跑的,憑什麼讓f1全力跑?按照現在的規格,105升油的f1就算是按照比賽節奏也可以跑310公里,大概是22圈勒芒的水平,以倍耐力耐磨的品質,加油換胎基本可以同節奏!

更何況,賽前練習排位等公里數算下來也並不少,所以猥瑣一下f1是能夠跑完比賽全城的,這一點我和蘇曉老師的看法完全不同。

真正要擔心的可能不是車,而是人!相比於現在勒芒的封閉式座艙,開放式座艙的f1對於人的壓力會更大,首當其衝就是沒有空調!更大的g值對於體力的要求也更高!

所以我認為,如果把f1拉去跑勒芒,誰輸誰贏還不一定,我個人更偏向於f1


論機械可靠性的,現在F1規則下動力系統:一年三臺發動機,一年三臺變速箱,MGU-KH也是一年三套,其他動力子系統也是一年兩套到三套最多。

去年法拉利和梅賽德斯AMG都做到了一年三套,而兩隊的機械退賽次數則是法拉利一次(kimi最後一站阿布扎比電子系統故障), AMG二次(奧地利因為動力系統升級導致雙退).

實際上從06年V8時代就開始限制一年6套動力單元。

所以猜測當今規則下的F1在動力系統調低輸出加裝車燈(紅牛在路演時加裝過車燈)下是有可能跑完勒芒24小時的

速度的話可以參考去年巴庫speed trap(僅使用自身動力+DRS開啟)最高速為紅牛的349。


速度、過彎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F1的引擎和勒芒賽車的比屬於消耗品,難以過長時間地滿負荷運轉,所以恐怕撐不完整場比賽


跑倆小時沒油了,全部傻乎乎的站在賽道上動彈不得


短跑冠軍和馬拉松冠軍無可比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