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我答这个题,有点勉强,我其实对行业的了解也不深入,这类问题应该邀请行业观察者来答,不过我还是简单说一下吧。

首先你要明白,踏入健身行业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你是因为喜欢锻炼,觉得当教练后既可以锻炼又可以带别人练,那你最好还是放弃这个想法。见过不少爱好者,自己非常喜欢锻炼,觉得做了教练以后就有大把时间锻炼。有这样想法的人,还不如老实将健身作为一个爱好。否则教练的工作压力可能会让你慢慢对爱好失去兴趣。

当然,我自己确实是因为喜欢健身才做教练的,而且也很高兴能将爱好作为职业来发展,我个人认为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其实当时下决定时也考虑了很久,家人也不是很赞同。幸运的是我坚持下来了,而且现在能养活自己。

我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在学校健身房上班了,毕业后也一直都从事健身教练工作,期间没有转行。现在仍然是一名教练,线下也会带带会员,只不过多了一个身份---健身博主。

如果你是觉得这个行业赚钱,想踏入这个行业,我也劝你不要太乐观。有不少人觉得教练是一个高收入行业,这也是很多人做教练的原因之一。

当然,相比一些行业来说,教练确实收入还不错,但也因人而异。我所在的武汉,一般行业的工资差不多就是三五千。健身教练,正常情况下拿个6000-8000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教练没有五险一金,晋升机制比较乱,晋升空间不够大,工作不太稳定,随时面临著健身房跑路的风险。

在武汉,做的好的教练一个月收入也能有1-2W,但是非常累。除非你销售特别好,完全靠销提,否则你就要上很多课。一般来说,教练的底薪不会超过2000,每个月还会由于各种原因扣不少走,而且每个月只休息4天。

如果你想达到1-2W的收入,基本上你每个月就要上100-200节课。很显然,当你每天上的课太多后,你会厌倦,你的课程质量会下降,只会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单纯给会员数数。但做教练想要拿高薪,就必须多上课,这是教练收入的主要来源。

健身教练的收入=底薪+销售提成+课时提成+奖金,其中占比最大的应该是课时提成。现在有不少工作室还分开了销售教练和上课教练,如果你不想销售,或者不擅长销售,只想上课,那么也行,但是每节课可能只有几十块的课时费。当然如果你销售好,那么会轻松一点,只用动动嘴,把会员忽悠好,掌握销售的套路,每个月不用上那么多课,收入也会不错。

如果单纯讲收入的话,一线城市我不知道,我们武汉,普通健身房的教练收入撑死了也不到2W。超过2W的比较少,一般是店长、教练经理、主管等等。当然,也有不少教练每个月就四五千的收入,这是大有人在的。就跟各个行业一样,有做的好的,有做的普通的,有做的不好的。你能力强,人缘好,收入就高。

如果你想做教练,那么肯定要知道教练的收入情况,希望这能给你一个参考。

要说行业未来的走向,我也不太清楚。目前来看,仍然是线下为主,健身房和工作室到处都是,大家互相竞争,抢资源。广告做的好的,时间做的久的,口碑好的,自然就能长期存活下去。

发展速度来说,我个人认为这几年发展还是挺快的,毕竟大众点评一打开,到处都是健身房工作室。说实话,市场肯定是饱和了的,甚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健身房工作室没有上大众点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相信更多人都注意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但是短期来看,人们还是不会选择去健身房,除了爱好者们。

对于大众来说,在这特殊的时期,锻炼的选择还是挺多的。小区里散散步、跑跑步、家里练练keep。其实由于疫情原因,倒是催生了线上教学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还没开门,教练无法上班,撑不下去的就转行了,还想继续做的会往线上发展。

也许等疫情过了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注重锻炼身体,去健身房办卡锻炼。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想,不过我们从业者也非常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

至于当今健身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看怎么定位了。首先肯定是需要专业人才了,但是光有专业是不够的,你还要会包装自己,否则再专业别人也不知道。

如果是在健身房上班,说实话,老板都不会在乎你专不专业,只要你会卖课,把会员服务好,那么你就是专业的。但是如果你想好好带会员,让他们出效果,你还是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销售同样也很重要,销售不行,你的业绩、你的收入就会低很多。其实一个健身房,培养并且留住一个好的教练是非常不容易的。健身教练的流动性非常大。许多慢慢起来的教练,都会选择自己去开工作室,因为不想被压榨。

如果你想跟别人合伙开工作室,我建议肯定还是要先入行,在商业健身房上班锻炼一下自己,也积累一下人脉。事实上,如果你有这个闲钱,我不太建议开工作室,因为真的不怎么赚钱。大多数健身房工作室基本上都是亏的,或者不怎么赢利,每个月就在给房东打工。

把这个钱投资到别的领域,说不定收益更高。开工作室,最后做不下去了,还不好转,收二手器械的会让你怀疑人生。

最后,踏入这个行业,也要为你以后著想。你打算做多久?成家之后还能做下去吗?赚的钱够不够养活家庭?你能否承受健身房的高压力环境以及很少有时间陪家人?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健身行业有哪些发展前途呢?

第一,商业健身房或者工作室做教练。如果能力一般,会一直做下去。如果能力不错,可以慢慢晋升到店长或者合伙人,这样收入高一点,也更好长久做下去。现在大部分工作室都是这样,为了防止辛苦培养出来的教练带会员走,都会给他们股份把他们留住。

第二,投资人的身份,开健身房或者工作室。这时候你就需要有人脉资源了,你要搞定房租、物业等乱七八糟的事,你要能够招聘到教练和会籍顾问,你要会管理这个店子。当然如果是纯粹投资的角度,请人管理也是可以的。不过前面说过,投资不建议投健身行业,真的不赚钱。

第三,做健身博主,靠粉丝和合作来变现。这个就要求你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了,你需要持续输出有用的文章、视屏和问答等。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就可以通过接软文、其他商务合作或者知识变现来获取收益。

我能想到的差不多就这些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我在练吧公众号上的文章,写于一个多月前,也许可以部分回答题主的问题。

1)大家已经看到的是,疫情影响下,所有的线下活动都停滞了,并且按照目前的形势,各地的开业日期有极大的可能会继续顺延。较乐观是 2 月底出现拐点,Q1 结束基础设施服务正常运转;较悲观情况要到 Q2 结束。

2)即使开业了,要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的运营数据,至少要1-3个月,甚至更长。

3)武汉乃至湖北本土的健身同行,今年就不要想著多么伟大的商业理想了,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4)疫情影响较轻的省份不会那么大伤元气,但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也会有一个过程,大型俱乐部会比工作室的恢复过程更长。

如果疫情像17年前SARS一样持续到五六月份,那么重点地区的场馆也会大面积出现关店潮,现金流充足的企业尚可保全,但所有开店计划和增加营收的梦想都会落空,倾巢之下不会有完卵。

5)几乎可以肯定,今年还会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突然离开牌桌。(我个人很希望这条预测是错的)。

6)之前仅仅依靠金钱维系员工关系,而不注重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培养的公司,将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7)所有行业的融资进程都将遭遇极大的阻力,广大线下老板不要抱太大希望,最早的小规模投融资也只会在Q4出现。

8)由于疫情让数据变得好看,线上健身模式会有一定希望得到资本垂青,但多可能是前几年的老品牌焕发第二春,早期项目会很难。

9)但行业内部的并购现象将会有提升的趋势,也是一个行业整合的好时机。可能以往抱团取暖是嘴上说说身体还不乐意,如今这个局面如果孤军奋战就真的容易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9)其实不止健身行业 ToC 的场馆服务,作为供应链上下游的器械、培训、 软体服务等商业支持的企业也全部中止。但从下半年开始,会有一波抄底的创业需求,这一定程度能缓解B端服务商的窘境,甚至还有机会颠覆部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10) To C就专心To C,To B就做好To B的本分。不要轻易跨界和倾轧他人的生存空间,大家都是沙盘上的蚂蚁,此时不是扩张的好时机,细分的专业度将愈发重要。

11)单纯的线下展会服务商今年会极度的困难,可以预见所有的大型活动不会早于6月份获批,下半年的活动安排全乱套了。我们明年1月份的健创大会不会受影响,可以继续报名,毕竟如果真影响到那份上,大家担心的早就不是事业了……

12)最近,很多人都忙著讲疫情的应对和解决方案,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听。

当然我并不是对所有的分享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亲爱的朋友们一定要搞清楚,如今所有的所谓「解决方案」都是个人建议,而不是成功经验。

原因一,先问问他们的经验从何而来?难道2003年就开健身房了吗?可能健身房长啥样都不知道吧……

原因二,即使你遇到了老法师,也要注意今年疫情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远比17年前更甚,经济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走势也并不一定完全相同。

原因之三,其实大部分人的所谓灵丹妙药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

总结来说,免费的可以听听,收费的就算了。

13)疫情期间,有关私域流量、视频直播、线上运营的话题又火热了起来,但很多健身房平时连个会员微信群都建不起来,这时候就别抱幻想了。

同理,很多著急发训练视频的教练,不妨先想清楚会员凭什么不看Keep而要忍受你光线昏暗背景杂乱的小视频。

平时朋友圈充斥广告的「微商」型教练,省省吧,你大概率已经被屏蔽了。

14)很多人惧怕这时期线上健身平台和家庭健身产品的发展壮大,会侵蚀到未来很多线下场馆的生存空间。我倒觉得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健身服务,特别是私教的核心从来没有变化过——陪伴式的训练服务。

真正的教练指导是建立对学员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真正的训练气氛是建立在对空间的感知以及熟悉的、经常交流的训练伙伴们的沟通上的。

以上这些都是无法被虚拟产品替代。

健身是个日积月累的事,需要这种黏度,建立在真实关系上的学习方式最有黏度。而现在很多线上平台还是通过烧钱来获客,一旦烧钱停止或者非常时期结束,用户黏性就成了未知数。

在我看来,疫情结束后更多人还是会优先选择线下场馆。线上健身、家庭健身目前仍然更像一种补充选项。

15)再次强调精细化运营,如果说去年的出发点是增效,那么今年的主题就是降本。

16)但悲剧在于,这行业有三分之一的老板根本就不懂啥叫精细化运营,还有三分之一的老板的运营逻辑是错误的。这个现象并不会马上有改观。

17)疫情结束后,行业的冗余产能将进一步淘汰,这不仅意味著很多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程度高的场馆消失,那些专业度不高,也没有服务精神的教练也会被加速淘汰。

18)今年再讨论模式的高下真的毫无意义了,永远把关注点放在用户身上,把愉悦用户放在第一位,他们才是你们的衣食父母。

19)疫情消散后,憋屈了许久的中国人大概率会出现报复性的消费大潮,但是去聚餐、KTV、酒吧、旅游,还是去健身房呢?这要打个问号。

大家上半年日子都不好过,你健身房要活,人家同样要活,各种眼花缭乱的促销会大行其道。

所以本质上,还是用户觉得哪方面更值得自己花时间,这种跨行业的用户时间争夺战的惨烈程度将超出很多健身人的想像极限。

20)当然在疫情的白色恐怖下,人民群众一定会激发出增强免疫力的美好愿望,但通过健身锻炼还是通过加大剂量的枸杞人参养生大法?也不好说,毕竟这次的疫情不断的提醒我们,大多数国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21)还要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那就是用户消费能力停滞。疫情对于健康人士最大的危害就是会让很多人的收入下降,甚至工作停摆。

人心惶惶的消费者,如果觉得今年看不到希望,势必更消极的去进行消费行为,私教费会不会第一个被砍掉呢?

22)不要老是想依靠政府政策翻身,疫情过后有那么多重要产业「百废待兴」,国家也很忙的。偷税漏税跑路撇油的事情都没空管,亏钱的时候照样也没功夫帮你们兜底。

23)综上所述,不管老板还是教练,最好不要埋头沉浸在全国人民即将全面投入健身大潮的幻觉中,当然也不要怨天尤人和妄自菲薄。

不如趁这段时间多问问自己,自己还能不能撑到需求降临的那一刻?等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恢复了,我到底有什么优势能让用户留下来?

如果你拿出的理由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即使春天来了,也不会属于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