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說「傳統」,我都不知道會不會被打……但是嘛,生活中總有這麼些個亂七八糟奇奇怪怪的「傳統」,習慣了就這麼被當成理所應當了,比如為啥有的國家和地區靠右通行有的是靠左通行,各種奇奇怪怪的長度單位的定義(yard是手指和鼻尖、米最開始是切分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定義、英尺的foot真的就和腳有關)……

開輪賽車也是這種「傳統」的產物。賽車剛開始出現的時候,Grand Prix、Touring Car、GT什麼的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賽車、所有的馬路上的車,都是一個品種。

1894年,巴黎-魯昂賽事,wikimedia

原因嘛,所有的比賽都是在公路上進行的。

塵土飛揚的Grand Prix

而那時公路的主流是砂土路面,隨著汽車速度越來越快,車廂裏的貴客身上的塵土也越來越多,擋泥板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車身配置——賽車一直以來都是紳(shao)士(qian)運動,那年頭玩賽車的也都是體麪人。

不過在1907年,Brooklands賽道落成,這標誌著為賽車運動專門建造的場地開始出現。雖然Brooklands賽道沒有使用瀝青路面(成本問題),而是使用了混凝土路面,但是和塵土飛揚的公路相比,這環境就乾淨整潔多了。在這樣的專門賽道上比賽,擋泥板就不再必要了,拆下來還能節省一部分重量。但是在公路進行的賽事(運動車賽事、房車賽賽事),擋泥板還是有必要的。

Bugatti Type 35就是一代賽車名宿,而且參與過很多種比賽。這款賽車就是沒土的地方不裝擋泥板(專門賽道),有土的地方裝擋泥板(Mille Miglia、Targa Florio等)。

而在當時,主流的汽車設計都是擋泥板與車身分離的樣式,如Bugatti Type 54,這是正經的公路跑車:

我們可以把擋泥板直接扒開,就會變成Type 35 GP那種開輪樣式。

但是公路車的設計在1930年代後期出現了車身與擋泥板逐漸融合的趨勢,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翼子板的樣式,而採用開輪傳統的Grand Prix也由於在不斷追求短距離高速衝刺的目標下與公路汽車越走越遠,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F1。規格上大量參考了F1的F2/GP2/F3000/F3/F4等等各種Formula Racing也就沿襲了F1的開輪傳統。

但是所謂的「Formula」 Racing,指的是擁有一套完備、統一的技術規格,和開輪不開輪沒啥關係,FIA只要想改,也可以統一要求所有車隊都給賽車裝上輪拱,它依然是「Formula」 Racing,但是FIA這麼改可能會被口水淹死。而另一方面,Formula E就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輪賽車。不過也沒人說啥,因為Formula E沒有F1那麼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2021年F1技術規格的一處改動提案,就這個改動都被不少熱心觀眾噴為「不是真正的Open Wheeler」

優勢和弊端我就不專業了。我知道開輪賽車有一個很麻煩的地方——亂流和隨之而來的風阻。


優勢:保留開輪傳統;

弊端:四個輪子貢獻了大量阻力;

原因:為了保留開輪傳統。

事實上在比較早期的賽車當中大獎賽賽車和勒芒那種耐力賽賽車並沒有嚴格區分,你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同源的車型:

W196 1955

W196R 1955 以上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

在此之後發生的事請就如 @XYGO 所說的,在經年累月的設計變化之後方程式賽車的這種開輪的設計成為了傳統,觀眾習慣並且接受了這樣的設計。開輪這種獨特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的設計最終成了F1的基本要求。


減少法拉利換胎工的失誤率(bu)


我就是覺得開輪風阻大,方程式把輪子封起來我覺得的也未嘗不可。反正我是沒有傳統情懷的人,而且我也不知道這種傳統有什麼可保持的。


沒啥優勢,輕一些,但是阻力大好多


好看位唄,沒開過方程式還沒開過卡丁車嘛,開輪賽車在操控方面的優勢是絕對的,開車最最重要的就是控制4個輪子的抓地,方程式賽車倆輪子就在你面前豎著看位不要太方便,極限操作的難度瞬間降低好多。平時開車倒個庫挪個位,哪怕是老司機相差10公分的時候都必須得小心翼翼慢慢挪了,但在開卡丁車的時候把把過彎切到5釐米都沒啥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