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的「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這句話如何解釋?謝謝……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真是本真,最原始最先天最自然的狀態。

常是恆常,恆久,持久。

應是應對,周旋。

物是外在不斷變化的環境。

真常應物的意思是用自己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去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這個真常就是在人心之間立了一根堅實的柱子,「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有了這根柱子,無論外部空間產生何種變化,道心堅定,不為所動,不為所迷。

真常應物,是從內往外說,針對外物,故用了一個應字。而真常得性,是外往裡說,保持最自然本真的狀態以涵養人身中天地間一點靈性。這點靈性就是修行的根基。換個說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借假修真。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應物是外在的修行,得性是內在的修行。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其實是一回事。

通過內外一如的修行,即入清靜之門,清靜之門,即修行之門。

道教修鍊的基礎就在於清靜二字,所謂清靜,就好像在一塊荒地上種莊稼,先把磚頭瓦塊什麼的清理乾淨,再翻翻土,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在合適的時候播下種子,有合適的方法,就能夠生根發芽。


清靜經與其他經書不同,不能按字解釋。

如果你根據話來解釋的話,即便解釋完了,也僅僅是個了解。

要破相,破迷人的相方能知真意。

這裡的「真」指的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即無心,無形,無物。

反過來你要知道心為何無心,物為何無物,形為何無形。當你明白這些了,才能做到空、無、寂。否則做出來的,就是頑空。

什麼是性?就是真,因為真能得性,所以也是 無心,無物,無形。

而清靜經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經書,看看第一句,大道無形、無情、無名,而人做到 無心,無物,無形 就是大道。

反過來為什麼做不到? 就是第三段上士與下士之別。

這本經之深,可破萬經。


這段我理解「真常」是常住的真心,而「常「已經是真心常住,全段的意思是「用清靜的真心照應外物,那麼外物就是清靜的,內外都獲得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題主斟酌的看吧

道家的哲學要理解到位的確不容易,這裡就只針對「一人之下」這部動漫的情節做解讀。畢竟王道長和碧蓮說這話的時候主要目的也只是勸解,而不是研討道法。

字面聽來,「真常應物」是說天地間真正的常法是順應萬物的。換成王道長勸青哥的話就是「術士要順勢而為」,順應天下波瀾的大勢才算是應了常法和規律。

「真常得性」有人解作於真常中得性,既在體悟世間規律時煉就心性。個人在初聽這句時卻理解成了真常得之於性,即對萬物規律的體悟最終根源於個人的心性。我這麼理解是順著王道長前面話的意思。也哥打擊碧蓮不知道自己真正求的是什麼,只是一味追隨慾望和好奇心而胡作非為,所以希望他放棄羅天大醮,放棄意氣用事地追求真相。這似乎是在敲打碧蓮,說他心智不穩,性情不定。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這裡的常大概是副詞常常的意思。若人總是能夠順應萬物之變,順應天道規律而活,又總是能靜下心性,不受慾望的攪擾,那就能實現「常清靜」。說白了,也哥還是在勸碧蓮放棄,不要自己隨便掀風起浪。故在碧蓮感慨「哪有那麼容易」時,也哥才說「所以想要得到它,就必須放棄點什麼」。


可以看下這篇博文,覺得講解的非常棒!

《清靜經釋義》連載24:什麼是「真常應物」?_黃庭禪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


我認為真常之意為本性。即用本性去感知萬物,保持平常心來磨鍊自己的本性。常常保持清靜保持本性,就能獲得最純粹的寧靜


把「夫人神好清」到「欲既不生,既是真靜」領會,

且實際操作與自己的入靜,自然會有所領悟;

清靜經的基本結構

第一段是客觀描述天地運化,清濁化生的基本原理,這一段的清濁,天地,可以結合周易 乾坤兩卦的卦辭相聯繫驗證

至於怎麼樣人合大道清靜,是在第二段闡述實際的入手門徑 ,這一段內容是核心,也是可以藉以操作修行入靜的

第三段 則闡述的如何失道,流浪生死以為警示


我的理解是「用真正的無欲無求的自己去應對事物,並使之得性成為自己的習慣」不偽裝,不做作,不算計。這樣無憂無慮,自然就心清神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