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几类,根据经验谈谈

1、Compact/Bridge:

Kodak、Casio、Sony的比较不错。

Kodak、Casio是因为颜色浓郁,Sony的是因为对焦快,收纳好。

其他的话就算了吧。

我还在念中学的时候(2003以后),玩过一些,当时见过的单反大概是Nikon D40?,因为全校学生里只有一个有?(Bai Shan-ni),普通的话,这些小机器可贵了,我最喜欢用的是Sony T100,他比较快,对焦比较快,开机也快,记得发售时候要3000多人民币好像?

你说现在买,当然不值得买,电池怎么办?老的卡怎么支持,记忆棒啥的,都很烦的。而且效果的话,只是白天过得去,晚上妥妥完蛋。

Kodak的塑料齿轮问题,ERR#45还记得不?某些因为用了Sony CCD的产品召回,记得不?

效果的话,和现在的手机~也许都比不上。

浅谈我用过的一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我拍的:

Kodak比较搞笑,还做了个贴纸:

不过别说,Kodak的肤色和过渡,真有两下子

Kodak DX6340

Sony的Cybershot的T系列,可以滑盖,而且,真的能…塞到口袋里(这点很重要)。

Sony T100

像是PENTAX很早的Optio这种的,对焦慢,暗光逊,但也有两下子。

Pentax Optio S10

Casio在Tryx之前的,颜色做得相当有韵味,挺意外的,「老电影」味,可惜损失大。

Casio S600 这里是北京

防水的Casio也有一台,我很喜欢待到游泳池或者下雨天用,这个习惯很不好,我后来用Leica M9也带到雨里,结果可想而知(2014年)。

Casio EX-G1

我喜欢把Casio切换到暖白色荧光灯的白平衡下,这样出片会带一些蓝调,现在看起来仿佛…过期底片。

Casio EX-G1

有一个好玩的是,可以选择对焦提示音,其中一个是青蛙(仿佛发现了什么)。

Casio EX-G1

Canon的IXUS流行了好一阵子,「你好色彩」…实际用了之后,对焦太慢…放弃了

Canon IXUS 100 IS

Powershot,也不太行,对焦捉急…不过,能Raw,挺好挺好

Canon Powershot G12

Olympus的,没什么手感,挺勉强

Olympus VG140

Leica的小底机?,其实是松下贴牌,成像上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调整。但Leica所有的机器,都会给RAW。

Leica D-lux2

2、SLR/RF:

这里先说奇葩的一些。

Kodak的DCS 760,比较特别,补色CCD,完全跟现在的原色CMOS妥妥的两个完全不用的东西,可惜仍旧需要转换到RGB模型里。这个我借过朋友的,高感奇差无比,但是低感影调很特别。老机器Exif的问题,我好像把片子丢了。

这个无图无真相,算了吧。

Minolta RD175,怪胎,超级怪胎,3CCD的单反,系数是2。

知道为什么我喜欢把Raw转换为DNG吗?因为现在连PS都解不开这个MDC的RAW。

100%看,非常明显的灯芯绒问题。

Nikon E3,另一个神奇的玩意,用神奇的增光组建让2/3的CCD实现了全画幅效果,可惜最低ISO是800(实际50)。这个机器很像M10-D,没有屏幕,确是数码相机。

好吧,尼康你赢了。

这个是我手上的,很像中画幅设计

Sony A350,不明真相的还以为是飞机。这个机器用了很奇葩的方式,实现了CCD感测器还能实时取景:通过调整五面镜的角度,让取景关闭的情况下,光线照到另一个取景器CCD上,完成实时取景。后继者有缩水的A390。

Sony A350 + 18-70

这台好像是像素最高的APS-C的CCD单反(14MP),闪光灯使用很麻烦。

我请ChipMod的赵先生改掉了UVIR,那么,现在A档位曝光补偿要 -1EV才正常。

Sony A350 + 70-200

Nikon D70s,无敌的闪光灯同步,实在是太好玩了,通过改造能够达到真1/8000s同步(不改为1/500)。它会Blooming(信号溢出)、会灯芯绒(增益不均),CF卡的卡槽也是问题多多(不识别、断针),不过…陈冠希出名的那台机器,是Nikon D70,想不到吧。

Nikon D70s + 18-105

可惜D70s像素低(6MP),大家现在都不待见。后续的D80就没有可以瞎搞闪光灯的支持了。

剩下的Nikon四位数机型,就算了吧,不好使,放弃吧。

Nikon D3000 + 18-35

Epson RD-1系,这是D70那块CCD被玩出花了,还有古典的过片扳手和骚气的指针盘。RD-1貌似是Epson员工和小林社长一拍即合的产物。

不要选始祖的那一带,SD卡支援有问题,其他随意。

Leica M系,M8有两个版本,一个容易黑色发紫,但快门有1/8000,后来的M8.2勉强解决了IR问题,但快门降速了。好处是,这个是Kodak的CCD,CCD玻璃不会裂。

M9的话,有一个39编号前后的问题。现在,德国原厂…更换费钱,中国维修…颐指气使。不建议再入M9了,直接M10、M10-P吧。

M8、M9的三段式快门实在喜欢不起来,1段唤醒,2段AE,3段触发。

Leica M9 + Summilux 24/1.4

Leica M9 + Opton Sonnar 50/1.5

Leica M9 + Ultron 28/1.9,这种天不建议用此机器

Contax N Digital,这个只有ISO100比较好用,很像Sigma的X3机型。电池是个麻烦,闪光灯是私有的协议,完蛋的死死的。

还有一个大问题,你拍RAW,机身上没法看!只能看JPEG,想不到吧。

3、Large/Medium Format:

重庆有一个邱卫东先生,搞了一个Snail Studio,采购了线性CCD,根据扫描仪的原理,捣鼓出来16bit的Scan 4X5D。集成了色卡功能,感觉就是瞄准BetterLight去的。像素有接近160MP。

唯一的问题是,不太好拍移动的车。

Sinar eMotion 75LV/54LV/22

这个是Jenoptik AG从Eyelike搞过来的数码后背,645下1.1系数,虽然Sinar最后因为博物馆市场的式微,而变得半死不活。

无论用Kodak的CCD,还是Dalsa的CCD,Sinar都能保持比较一致的色彩。而且,可以和Leica M9相配合,颜色表现和M9的,非常接近。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系统只支持Mac OSX。

Sinar eMotion 22 + Fujinon 180/5.6 SF,这个头来自砸场子

Sinar eMotion 75LV + Nikkor 120/5.6 ED

Sinar eMotion 75LV + Nikkor-P 75/2.8

哈苏的不是特别建议,他家的UVIR比较容易磨损,而且软体也是问题一堆(Flexcolor/Phocus),比较容易死机。Imacon就别上了吧。还有一个特别搞笑的地方,哈苏出V口后背都没法横竖转换,副厂出的V口后背都能横竖转换。

H4D之后的,倒是可以玩玩,稳定性好一些。

Hasselblad CF39 + Sinaron 24/3.5

Phase One的P25+、P45+、P65、IQ250、IQ180

除了两次触发,私有的触发线比较恼人之外,我没有照到还有什么别的劣势。跟Hasselblad打后背限定的官司,一战成名。

P25+无微透镜,移轴南波万、P45+的长曝光,风景难波万,IQ250的实时取景…嗯嗯,好像这个是CMOS,IQ180的Sensor+,增感无压力。

Leaf的话,算了吧,触屏。

如果一定要入,唯一可以把玩的是Aptus II 10R,可以旋转。

Kodak和Fujifilm,这两家是唯一后背里有翻转屏的。

Kodak DCS 645 Pro(36x36),电池需要挂尿袋,CCD很可能会随时挂,考虑到它最为特别的暖色调表现,不玩一下,可是不知道什么是顶级。不妨搭配Horseman Digiflex II使用Nikon口的Zeiss ZF镜头。

Fujifilm DBP(48x36),也要解决电力供应问题,Fujifilm最搞笑的,广告上是说这个拥有超大液晶屏。

最后的话,Leica S2/SE和Pentax 645D/645D-IR。

S2的CCD也会裂,14bit,最短法兰的中画幅单反,用就是了,坏了还是别修了,做好等个大半年的准备吧。还有,一般S镜头坏,是因为里面塑料齿轮打滑的,和Kodak ERR#45一样难兄难弟。

645D算是一个绝唱,14bit、Kodak CCD、注重高感优化,如果不是联机和闪光灯支持太挫,当初出来就无敌手了。当然,拍摄挺慢的。

还有一些稀有的,比如MegaVision的、Dicomed、超意的。

MegaVision很少见了,一般会见到和Applanix镜头搭配(航拍)。

Dicomed的有6x6的后背,叫做Dicomed Bigshot 4000,如果你找得到的话,不妨试试看,仙童的CCD。

超意的不知道谁有,我倒是想试试看。

结论:除了P45+、IQ180,都不值得买。因为剩下的,你拍不出来胶片味。

以上


我来装个B,之前用过两台CCD,一台Princeton Instruments的EMCCD,一台Andor的iXon EMCCD,每台大概30w人民币左右,CCD的行读出和行转移工作模式对于科研来说很好,你可以合并相邻像素实现更高的感光度,你可以拉一列像素出来把图像转成光谱,大的像源面积保证了在高速曝光时候尽可能低的热杂讯。不过这些年背照式CMOS的发展,使得成像时候的量子效率还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CMOS的制作工艺和读出模式决定了CMOS主要还是用于成像领域,但另一方面成像领域也是目前科研的主要领域之一,所以目下各大光学成像厂商也不再在CCD领域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了,而是转攻CMOS市场,毕竟对于光谱采集来说,不用CCD也可以用PMT来实现(甚至成像也可以用PMT来实现)。另外一点,CCD工业化生产的良品率还是要低于CMOS的,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

后来,这些技术下放给我们这些摄影器材爱好者,才有了那些宣传海报上各种亮眼的所谓最新感测器吊炸天的参数,才有了各种法师如数家珍的各种报幕,我问问各位前照式和背照式的区别,问问究竟CMOS里的FET是怎么工作的,法师们未必能回答上来,作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用户,这也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所以结论就是,一个几乎被专业(科研)级市场放弃的技术,在民用市场来看,那就意味著落后了。给我成倍于CMOS研发成本的钱,我也能做出成像效果超过CMOS的CCD,但工业化生产的良品率依然难以令人满意。所以,「落后」的技术还是不要碰了,买相机是用来拍照,不是用来了解光学元件的发展历史。


怎么说呢,我17年的时候买了一堆相机,称斤买的,没记错的话是三十块一斤,买了两三百块钱的。小红书上面吹的那些网红CCD相机大部分都有,另外还掺了几个胶卷单反啥的。我觉得大概是这玩意称斤卖就值得买,写一大堆诱惑人的文案,然后挂到闲鱼上去卖几百块钱一个就不太划算了。

以上特指那些小底卡片机,至于中画幅后背嘛…有钱真好(?﹏?)


赶紧炒ccd,把胶片价格打下来


吐了 又不知道是哪个ccd卖不了的奸商开的钓鱼贴 知乎不是小红书 楼上割韭菜的几位省省吧 就那十几年前的破ccd卡片机 放现在也能用?几十块钱买一箱转手国内卖四五百?割韭菜?fimo vsco他不香?拿iphone直出跟破卡片直出比?恕我直言,一个相机不能忠实的还原本身的色彩而是偏色偏到姥姥家美其名曰胶片感,并且拿著种偏色当做卖点,难道不好笑吗?小红书上样片看起来很好,但那是多少张照片里选出了几张还凑合能看的照片。卖这个的js你觉得他会告诉你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