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区别就在胰腺的病变程度,至于在病症上,这个就不一定了。

1型糖尿病:胰腺功能消失,必须靠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

2型糖尿病:胰腺有功能,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者胰腺虽然正常分泌,但是胰岛素在身内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1型糖尿病 比2型要严重。

目前全世界对于糖尿病病因的研究有很多学说:

1、「节俭基因」学说

19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2、「荷兰饥荒研究」

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糖尿病领域著名的「荷兰饥荒研究」。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饥荒时在妈妈肚子里挨饿出生的荷兰人与之后一年食品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发胖,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3、饥荒研究

「遭遇中国大饥荒的婴幼儿成年糖尿病风险增加」,这个结论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的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时发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杂志上。

马冠生他们通过2002年中国国家营养和健康横断面调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农村受试者7874人,结果发现,遭遇过1959-1961年三年中国大饥荒的胎儿与儿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其中,又以后来营养过剩者更甚。

4、中国的糖尿病

在中国,曾经被称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趋势。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经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

细想中国糖友幼年化现象,一是也许和节俭基因有关,再者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人肆意饮食不加节制的后果。

生活可口可乐化:在祖父辈生活中没有可口可乐等碳酸带气饮料的年代,温饱也成问题,那个时候糖尿病三个字对于整个国人都是遥远的事情。「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动的一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提升,带给中国人的不但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是出行方式的改变。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普遍开始享受家庭小汽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不知不觉间,就给人体带来了改变。工作环境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但是没有太统一的说法,所以这个病还是比较复杂的。

具体可以看我写的糖尿病科普文章:

思琦:关于糖尿病的问题,看这篇文章就够了!最后附糖尿病食谱?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看完会对糖尿病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1型糖尿病

病因: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或消失,导致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绝对不足,主要病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大多<30岁,起病突然,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且严重,不少1型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占总的糖尿病人数的1%左右。

2型糖尿病

病因:多因胰岛素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主要病因遗传因素、肥胖、外部环境等。

特点: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大多>40岁,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不明显,部分会有轻度乏力、口渴、视线模糊等,半数以上没有明显症状,很多2型患者是通过体检、检查其他疾病、慢性并发症时发现。占总的糖尿病人数的90%以上。

治疗方面

从病因可以看出,1型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绝对不足,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而2型糖尿病因为胰岛素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前期可以进行生活干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教育和自我管理、监测血糖)等,如果生活干预后,血糖控制不达标,可以通过降糖、促胰岛素分泌剂、增加胰岛素作用等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未达标、初诊患者血糖不稳、中重度并发症患者等,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用最简单的言语来表达一型和二型的区别:

一型糖尿病:身体的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胰腺功能已经消失,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降低血糖,吃什么药都没用。

二型糖尿病:身体的胰腺有功能,但是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者胰腺虽然正常分泌,但是胰岛素在身内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推荐大家学习一下「三五」防糖法,如果你已经迈入糖尿病这扇大门,我觉得你也不必沮丧,我们可以把这件坏事儿变成好事儿,你血糖高了是身体向你发出的信号,提醒你反思过去,鞭策你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重视饮食管理、多运动,能站著的时候就别坐著,总之让自己动起来,生命在于运动,这样长期坚持下来,血糖就能控制住了,我们还可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上面说的内容就装在向红丁这本书中,有了它,控制血糖不再是难题。

为什么敢直接推荐「三五」防糖法控制血糖?

1.因为这是「三五」防糖法创始人、协和医院专家向红丁教授 ,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告诉您的科学靠谱的防糖控糖法!(向教授是谁这里就不赘述了,随便查一下就知道他多么厉害!)

向红丁图解糖尿病「三五」防糖法京东¥ 39.90去购买?

2.书中向教授全面解读了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方法,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3.这本书中还按照糖尿病患者所需营养,推荐宜吃食物和食谱,让「糖友们」控糖也能大饱口福!

4.本书涵盖安全有效的运动规划,既保证了效果和身体健康,又不会运动过量 !

5.专家制定了5项标准,详细介绍了达标注意事项,让患者远离糖尿病并发症,过得好,过得长,过的更有质量 。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高」之一的高血糖,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高血糖,高血糖没控制好,往往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人都缺乏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而导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不佳,为了大家能有效的治疗糖尿病,今天将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一疾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糖尿病、糖尿病......重在「糖」字上,糖尿病离不开血糖的作用。其实,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二、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种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我们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而为了更好的区分两种糖尿病,我们也称2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1、病因区别

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功能破坏,体内无法自主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而胰岛素缺乏就导致细胞对多余的血糖无法进行储存,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2型糖尿病,则是后天各种原因所致胰岛素抵抗作用,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受体无法正常的工作,导致细胞无法回应胰岛素而进行多余血糖的储存,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2、症状区别

1型糖尿病,在严重高血糖时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在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型糖尿病,主要可见疲乏无力、肥胖、口渴等症状。

3、治疗区别

前面我们说了1型糖尿病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则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者治疗上的区别。

1型糖尿病需要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来达到降糖的目的,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这里要注意的是:当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时,也是需要通过胰岛素来治疗。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区别:患者机体的胰岛β细胞是否能分泌胰岛素。

1型糖尿病

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

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