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薛教授明明说的是「比喻不是好的论证方法」。

薛教授这么说是不对的,应该说:比喻根本就不是一种论证方法,更遑论「好的论证方法」了。

比喻是「解释性」的,它只能帮助你理解论证的内容(论证在哪里?),而不能用来论证。

我没有看过这期节目,不过看过薛教授的一些文章。记得他举过一个例子(大意):

有人说:啤酒有泡沫才好喝,所以经济也要有点泡沫。那么我要问他茅台酒有泡沫怎么不好喝?

显而易见,酒里的泡沫和经济中的泡沫是没有因果联系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会使用比喻呢?我再举一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在松江买了房子,但是后来跳槽要去张江上班,所以就想在浦东购房,同时把自己原先的房子卖出去。如果没有空置的房子的话,这种置换是非常困难的(租住也是一样的)。所以一般有2~5%的住房空置率是非常健康的。同样道理,劳动力市场因为转职而存在「摩擦性失业」,有2~5%的失业率也是非常健康的,100%的充分就业反而不健康。这就「像」啤酒要有点泡沫才好喝一样。(我瞎编的理论哈,不要计较这个理论的对错)

你要说:「茅台酒有泡沫怎么就不好喝?」

「因为它不像啊......」

这才是比喻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师们都很擅长运用比喻把复杂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譬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与实在》(好令人望而生畏的题目)写道:

科学体系的层次

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在世界图象中尽可能地寻求逻辑的统一,即逻辑元素最少。)科学用到全部的原始概念,即那些同或觉经验直接联系著的概念,以及联系这些概念的命题。在发展的第一阶段,科学并不包含别的任何东西。我们的日常思维大致是适合这个水平的。但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真正有科学头脑的人;因为这样得到的全部概念和关系完全没有逻辑的统一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创造出一个包括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第一层」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作为逻辑上的导出概念和导出关系而保留下来。这个新的「第二级体系」,由于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第二层的概念),而有了较高的逻辑统一性,但这是以那些基本概念不再同感觉经验的复合有直接联系为代价的。对逻辑统一性的进步的追求,使我们达到了第三级体系,为了要推演出第二层的(因此也是间接地推出第一层的)概念和关系,这个体系的概念和关系数目还要少。这种过程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体系:它具有可想像的最大的统一性和最少的逻辑基础概念,而这个体系同那些由我们的感官所作的观察仍然是相容的。我们不知道这种抱负是不是一定会得到一个决定性的体系。如果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他们会倾向于否定的回答。可是当人们为这问题而斗争的时候,他们决不会放弃这样的希望:认为这个最伟大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能够达到的。

不知道你读完这段话有没有一脸懵逼的感觉,但是接下来爱因斯坦就运用了一个比喻:

抽象法或者归纳法理论的信徒也许会把我们的各个层次叫做「抽象的程度」;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它掩盖了概念对于感觉经验的逻辑独立性。这种关系不象肉汤同肉的关系,而倒有点象衣帽间牌子上的号码同大衣的关系

在爱因斯坦看来,物理学和实在的关系,「像」号码牌和大衣的关系。号码牌是发明出来的,独立于大衣的。牛顿理论是一套号码牌系统,相对论是另一套号码牌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用尽可能少的元素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也就是说新发明出来的理论要向下兼容(相对论的场方程当然是可以兼容日常应用的,只不过它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而与牛顿理论的计算结果又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抽象法和归纳法的信徒看待物理学和实在的关系,「像」肉和肉汤的关系。譬如牛顿理论就是肉汤里的肉,是「抽象」出来的普遍性(那么相对论是肉汤里的啥?)。这种论调很容易在碰到反驳意见时,把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说成是汤汤水水的特殊性,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跳来跳去,沦为诡辩。

对错姑且不论,经过爱因斯坦一比喻,是不是对前面那段话好理解多了?

反面例子是直接把比喻当成论证,常见于各种鸡汤文。譬如我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小孩向父亲提出到游乐园游玩,但父亲恰好有事情,于是父亲就将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然后对儿子说,如果他将世界地图恢复就带他到游乐园玩耍,满以为可以清静的父亲没想到儿子一会儿就拼好了。父亲感到很奇怪,于是便问儿子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地图,儿子回答说:「地图背面有一个人头像,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一个人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

心能做福,心能做恶,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狱,心是一切罪福种子!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迁就是这个道理吧!一个人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人是自己观念的奴隶。......balabalabala

我想问:假如这幅地图的背面是一头猪呢?


同意楼上几位说法。比喻不是好的论证方法,实际是在说类比。

在奇葩说的场合,这句话也是一股清流。

因为奇葩说的定位就是各种修辞手法来说一些浅显易懂的、但平常没人会想到的道理。

包括类比、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不断运用,来引导观众情绪的波动。

而真正精确的类比,是需要严格的论证的,因此采用比喻来进行论证,会增加论证的难度。

比如要解释A这个事情,把A类比作了B,那现在解释A这件事情就变成了解释B这件事情+论述A与B的不同之处C+论述C在A与B中的比重,增加了若干的工作量。

如果是一个好的类比,可以让人心领神会,有些不言自明之处,不必说出来;

如果是一个坏的类比,就会让人摸不著头脑,云里雾里的感觉了。

那么在类比前还必须评估类比这件事情的成本。

总而言之,对于论证而言,类比的收益比不高。但对于推广概念而言,好的类比将成倍放大营销的效果,比如薛定谔的猫,比如缸中之脑等等。

~~~

也因此说明,没有坏的手段,只有不合目的的手段。

~~~

不过薛自己在后面的节目中,也用了红豆绿豆来说爱情和概率。

~~~

总之,还是要看场合的。


有回答指出薛老师的说法与问题描述不符,薛老师如果指的是:比喻不是一个好的论证方法。 我是完全赞同的

﹉﹉﹉﹉﹉﹉﹉﹉﹉

谢邀 没什么想法 无法理解呗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优点在于尽可能快速简单地传达意思,缺点在于表达不太精确。经济学讲求成本收益,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表达方式为啥不能用?

再说了,哪怕学术研究要讲求严谨,你也可以将比喻作为表达的组合手段之一。见过无数大牛的文章解释某个概念的时候会先说这个概念有些类似于某某,给大家一个rough idea,然后再详细解释准确的含义。 当然薛老师也可能境界更高 这些学术大牛的例子可能对他也只能是比喻,不准确,不准在他人生里出现。


没问题。比喻是文学手法。说理上是有瑕疵的。说类比就更常见了。

说理应该是更有逻辑的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或充分条件推倒。

打辩论吵架什么的。最烦突然冒出来一句类比。世界上没有完全合理的类比。说了个太阳月亮星星猩猩的类比,人类能适用吗,好用但不合理,足够好用也够了,但追求完美的人,眼里容不下这个东西。

这些手法就是和人争辩时用的。让你不好用理迅速反驳,让你恶心,好像还显得自己比较diao,知道典故多啥的。

奇葩说就是用这些不严密但好用的手法的地方。


没看过这期,就题主所说图片来看,我大部分同意他的观点。

1 比喻并不能使人增加知识,而是激发你本就有的知识,并帮你组织串联起来。

2 中文中巨量的比喻,类似「电脑」这种辞汇,显的很不专业。相对于比较啰嗦的本意「程序控制者」来说,电脑不够准确。

3 只要打比方,必有漏洞。因为比方所说的内容,并不能代表你眼前的这个体实体。真理就是理念符合对象。你打比方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个眼前的「对象」

4 但这里出现一个悖论。。。而且貌似无解。即你所描述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说名词。。。100%可以说全部是「比喻」。举例:「这是一颗树。」看似是描述。。。实际本身是「比喻」。树这个对象,无限回推后,其实是你在将你2岁时父亲指著的「那个东西」,「符合」成眼前这个实体。你将这个东西复制或者说赋值为「树」。 无论中外,大家其实满嘴的比喻而不自知。

所以,以第4条可以驳回前3条。。。即无论中外,只要是人,只要开口,就全部都是比喻。「名实之争」已经争了几千年了。

我们的科学正是试图用比喻的方式,或说「名」的方式,统一的预测所有「同类」的性状,我比较悲观的认为这不可能完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