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有名主后有幕府

2.镰仓和室町幕府的臣子叫御家人,并非所有武士和领主都是御家人

3.战国大名开始不是室町幕府的臣子,但后来可以是

在公民公地制开始崩溃的时候,大家一起签一张契约,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地分了。以此证明某块地属于某某人。这些土地称为名田,拥有名田的就是名主。相对于律令制下的公民公地,名田制下的关系就是「私」的。

为了维护名田制「私」的利益,区别与律令制下军事体系的武士阶层出现。

名田制和武士阶层就成幕府制度萌芽的基础。

所以,大名和武士的出现是早于幕府将军的出现的。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大名不一定是幕府将军的臣子。

1180年源赖朝在镰仓设立政所,以关东一带领主和武士为「御家人」的地方政权,这个政权就是镰仓幕府的雏形,所谓「御家人」就是臣子,反过来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领主和武士,将军的「御家人」才是其臣子。

按&的说法就是「领主们相互的关系,有的是君臣主从,有的是上级领主和下级领主的利害关系。」「但并不是一切农奴主的领主都集结到幕府。」

到1467年,应仁之乱,日本步入战国时代,这个时代日本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总清算,其表现就是下克上,整个社会从最底层的农民开始,下级不服从上级,乃至要取而代之。

这里要说的就是战国大名替代守护大名,所谓「守护大名」是幕府将「御家人」派到各令制国担任守护,守护拥有警察,武装,缉捕,半济等实权,依靠这些实权守护又与地方领主结成关系,也成为领主阶层,成为「守护大名」。

守护大名当然是幕府的臣子,比如关东的上杉,美浓的土岐,尾张的斯波,守护时常领有数国不等,也不一定相邻,且偶尔要去打仗,所以要任命国人为守护代以便管理领过。,在旧的土地制度解体过程中,守护代,国人,以及守护大名的分家侵吞各类土地,最终取代守护大名。

比如越后守护代长尾氏取代了越后上杉,美浓的小守护代长井氏取代守护代斋藤和守护土岐,尾张的守护代织田取代守护斯波

这些下克上的战国大名既然推翻了原先幕府所认为的守护大名,那么一开始他们当然不是将军臣子,但是后来就不一定了。

比如长尾家,在取代越后上杉的过程中,长尾景虎继承了上杉氏,也就是上杉谦信,在上落拜见将军以后,幕府将军任命其为关东管理,而关东管领则是上衫氏世代所居职位,也就是将军承认了长尾家的下克上。

美浓的斋藤义龙干脆不认父亲,自认为娘家一色氏后人,打出」为土岐氏复仇「的大义名分推翻其父斋藤道三。

尾张的织田信长直接上洛拥立幕府将军。

这样,原本室町幕府的乱臣贼子, 看起来也跟忠臣一样了。

德川幕府完全不了解,不写不答。知识有限,如果写错了,请指正。


看情况,这种事没有那么简单。一个朴素的理解逻辑,在幕府手下干事就是幕府将军的臣子,在天皇手下干事就是天皇的臣子。

因为天皇在安土桃山以及江户时代势力都很弱小,几乎没有能力养活属于自己的部下。而大多数认识日本统治结构的缘由,都是来自日本战国文化以及幕府将军时代的吸引。日本统治秩序有一点和中国不一样,就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其他的政治结构都是照搬大唐的,这么说吧,你理解了大唐的统治结构你就理解了日本的统治结构。

举例:李世民开天策府,他是幕府上将军,他幕府手下认命的一票人就都是他的臣子,而皇帝陛下又是天下所有臣民的主人。日本的幕府将军,给那些有实力的地方势力官职,这个官职是幕府官职,自然是幕府将军的臣子。根据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个原则,天皇只能是幕府将军的主人,他手下的人他管不了。

天皇要是给人发官职,那个人接了,自然他就是天皇的臣子。幕府时代实权在将军手里,那些地方势力土豪以幕府官职为荣,都不去天皇那里花钱买官了,没人愿意当天皇臣子,这就很难受。

做天皇臣子,你就是幕府将军的同事,虽然这个同事职位比你高,但你不归他管呀,你直接效忠最高领袖。天皇要是保不了你,这个同事的虚荣不要也罢。当时的地方大名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幕府职位要一个,天皇职位要一个,一实一虚,看情况决定自己是谁的臣子。

倒幕运动,一群维新志士就打著天皇旗号,要天皇的封,天皇是将军的主人,我们的主人又不是将军,干你就名正言顺,甚至还有点正义的味道。

再补充一点,明智光秀身上挂著天皇给的,将军给的,织田家许的三重官位,表面上的理由是方便外交,实际上妥妥的反骨到了极点。木下秀吉就老实多了,天皇给的第一个官位还是织田信长帮他买的,他在主公活著的时候根本不敢讨。山中小鹿在护送主公到织田家要援军的时候,织田信长就打算给一个织田家的官位,并且许诺日后给他买一个真正官,小鹿拒绝了,所以大家当时就都说小鹿是忠臣。丰臣秀吉当权的时候就通过给大名手下的强力封臣官位的方式,来分化瓦解潜在对手。通过送官抬高格付,从而在法律层面上与其主公平起平坐,敢要就是反骨仔。直江兼续,锅岛直茂就是接受过朝廷官职,事实上做出了反叛的行为,哪怕自己疯狂表决心,当时的人也是不怎么信的。

以上......


楼上几位回答的挺好的,我简单补充一下。

日本古代的幕府将军相当于我国的武林盟主,各个大名相当于各门派的掌门。

幕府将军作为武林盟主,底下各个掌门都得表示臣服(至少明面上得表示臣服)。

但是暗地里对武林盟主位置窥视已久、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掌门有不少(比如幕府末年的长洲藩、萨摩藩等)。

也有一些掌门原本是武林盟主的对手,后来自从他当了盟主以后,迫于其威慑力不得不暂时臣服的(比如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

另外还有一些掌门原本就不是掌门,而是武林盟主年轻时候的发小或者亲戚,他们随著武林盟主一起打拚,等当上盟主以后封这些人为某某门派的掌门,而这些人才是武林盟主(幕府将军)真正的臣子。


谢邀,本意是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与其说大名是将军的臣子,不如说大名是当地割据势力地主武装。

天皇被将军架空,将军被幕府任命的各国守护架空,各国守护又被当地豪强架空。臣与不臣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日本战国乱世,实力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比如织田、浅井本身就是当地神官和国人,在他们之上有尾张守护斯波氏和近江守护京极氏。而最为典型的便是卖油郎出身的美浓斋藤氏下克上了守护土岐氏,诸如竹中、稻叶、明智等也是当地的地主武装。最后依附于斋藤氏。

不考虑体量、生产力的情况下可以对比下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任姜齐,田氏代齐,周天子任姬晋,三家分晋。周天子势弱,中山异族都可称王。

说是臣子,但都有不臣之心。


先简述答案——日本大名不是幕府将军的臣子。

1.日本幕府体制

日本古代有一段幕府时期,是从1192年到1867年,近700年时间。

(1)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经历141年,第一任将军是源赖朝,以后都是他老婆北条氏家族执政;

(2)南北朝时代 1333年-1392年,足利尊氏建立了足利幕府。

(3)室町时代: 1338年-1573年,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足利幕府成为全国性政权。

(4)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至1603年;

(5)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

日本这段时间的政治体制跟我国或欧洲其他国家不一样。

用传统的史学观点看待日本的幕府就是武家体制,中世纪的日本是武家文化,形容武家文化就是5个字——马上治天下

用现代史学观点看待日本的幕府体制就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制基础上的军政府,日本正常的政府——天皇(我国古代称其为倭王)政府一直处于傀儡状态。幕府体制就是古代军国主义体制,幕府就是有国家的军队,跟普鲁士很像。

西欧中世纪也是封建领主制,但是西欧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军政府,就是完全由武将掌握政权。西方的领主是有国王、公侯伯子男、骑士这样的领主等级进行管辖的。

而日本幕府是:(天皇)——幕府将军(征夷大将军)——大名——家臣——武士这样的等级进行管理的。

日本没有我国封建领主时期和欧洲中世纪的爵位体系。

2.大名

从本质上说,幕府将军是大名的头头,就是最大的大名,其他的大名跟他一样,名义上都是天皇的武将而已。实际上,幕府将军和大名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级别上彼此都一样的。不同的是将军割据或占据著中央,而其他大名割据著地方。

在幕府强大的时候,地方上的大名们受到幕府将军的制约,在幕府政治腐败的时候,这些大名所管辖的领地就是独立王国。

大名和幕府将军一样,都是自己的家臣和(中下层)武士。

3.幕府

我国自古就有幕府一说,幕府本义是武将外出打战时的指挥部。引申义就是将军或军事集团,如刘备幕府,就是刘备军事集团。

大一统的王朝,某些统帅型的武将也可以开府,招募人才,设置官员,这些大小官员统称为幕僚

我国历史上最像日本幕府的时代,就是三国时代。

(1)曹操幕府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己也是汉献帝的大臣,其他诸侯,如刘备、孙权、刘璋、公孙渊等等,跟曹操都是平级的,名义上都是汉献帝的臣子,但是他们都受到曹操的制约。

曹操一开始是丞相,后来封魏公,最后是魏王。

(2)司马幕府

曹魏时期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非常像日本的德川幕府,父子三人像极了《葵·德川三代》里面的德川家康爷孙三代。

(3)残唐

另外一个像日本幕府时代的历史时期是唐朝的藩镇时期(755-907),这时的节度使就是武将,非常像日本的大名,但是我国历史并没有出现幕府将军这样的职位,我国的王朝经常更迭,所以朱温后来就可以废黜皇帝,建立后梁。如果像朱温这样的人不废皇帝,那么他就相当于是幕府将军这样的级别。

(4)南京的幕府山

幕府山之名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王导在这里设过幕府而得名。

南京的幕府山的名字由来,据传是因为东晋时的大将军王导设幕府于山上,才有幕府山一说。

最新考证得出大约在东汉末,现幕府山附近已有莫府山(不知这莫府是何意?)之名,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都于南京后曾命王导设幕府于山以防北方南侵,可能以后几经口传,变莫府山为幕府山了。

(5)湖北、江西的幕阜山

在湖北省咸宁市和江西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幕阜山,古称天岳山,三国东吴名将太史慈拒刘表大军,扎幕府于山顶,遂改称幕阜山。此处的幕阜中的幕就是幕府,阜就是山丘的意思,所有左挂耳都是字简化的,阴、阳的左挂耳就是阜。

2019.8.27


起点作家HK君 回答荐读:

有哪些地理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地理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www.zhihu.com图标仅从地理上来看哪个国家最难入侵??

www.zhihu.com图标世界上最难以被入侵并占领的国家是??

www.zhihu.com图标从各方面因素来看哪个国家最容易被入侵??

www.zhihu.com图标你认为哪国可能是亚洲的下一个发达国家??

www.zhihu.com图标什么是「超级大国」?中国距离「超级大国」还有多远??

www.zhihu.com图标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百万人你会怎样??

www.zhihu.com图标中国行政单位为什么不用州、郡、道等,而是用省??

www.zhihu.com图标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www.zhihu.com图标

图片来自网路,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看完几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

2.欢迎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号——起点作家HK君

4.欢迎向我的知乎专栏投稿,谢谢

谢谢你的支持!


你不能拿著中国高度集权的统治结构去理解封建社会的组织架构。我们认为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有很大的区别。


江户幕府以前的都不是。那些时候的将军是类似于武林盟主性质的利益代表。多地大名仅仅是顺应利益驱使而依附在他名下。一旦产生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就会立即跳反。

当然这种跳反行为在江户末期也产生了,只不过这一次跳反的大名依附了天皇家而非自立门户。


不算臣子,但是是效忠对象,正如福泽渝吉所论:「幕府以及各藩的士族, 不但向当时的主人效忠, 并且还追念到列祖列宗一心一意地报效主家, 抱著所谓`食其禄者死其事的态度。」 大名和一般武士一样,效忠的最终对象是天皇,但是,因为大日本史里把天皇神格化,然后设立幕府是天皇代言人的形象。主君施恩, 从者效死, 除此之外别无他顾, 这种狭隘而又强烈的忠诚感情, 正是封建武士的道德理想。这就是当时的幕府和大名之间的关系。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武士→大名→将军→天皇。 这是效忠路线。因为幕府中前期规定普通大名是不能私自参见天皇,所以就别提表示忠心了。所以大名只能把忠表现给将军,然后由将军表达给天皇,所以并不是君臣,而是效忠对象。武士同理。


不是。是且仅是皇室的臣子。

大名只能说是服从于幕府,但不是幕府的"臣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