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样,都感觉这首诗不堪成为李白最著名的几首诗之一。

通篇充满了「行货气」。当然也可以说是朴素直白,表述具体,可以顺利的转化成镜头语言。

但我始终觉不出这诗好在哪啊,甚至当成小学模糊掌握音韵平仄的样本也不理想。当初选这诗入小学教材,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请指教


这首诗有两个好处,一是朗朗上口,适合小孩诵读,二是桃花潭水的深不及汪伦的友情,让小孩子理解一下无形的东西可以用有形的东西来比拟。当然年龄增长了几岁,读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之后,自然可以明白李白是跟谁友情更深

这首诗一波三折,意思千回百转。在第三句,思维大跨度跳跃。但是他的大起大落却极度自然。简直是天才。

看看他是如何完成的桃花潭水,对应第一句,李白乘舟。踏歌声对应送我情。上句李白为主,下句汪伦为主。这样内在结构的关联,和章法的铺叠。构造一个浑圆的诗歌世界。这首诗意思总计转了五次

第一次,将欲行,由高达转为清愁

第二次,忽闻,由清愁转为惊异

第三次,第三句,直接诗意跳荡

第四次,不及,又突然转为商音

第五次,送我,又突然变成,轻快。他居然又拉回到开头第一句。只能说作者不是人,不然诗不可能这样写。并且你见过谁开头就把自己名字亮出来的?高度自信

这是我朋友总结的,一句此诗思维跳跃大,转折多,但却很自然,一般人是想都不会这样更何论写出来的。


社交功能是诗的本来面目之一,老是想著高大上干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如果让你来写或者让一般的诗人来写会怎么写?

一般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恰似汪伦送我情」这层意思已经是很不错的水平了,利用了比喻、转化的手法。

然而,李白没有用「恰似」,而是用了「不及」!虽然没有比喻等手法,而是用了对比、递进,但是就是这个「不及」将李白和汪伦的之间友情得到了灵魂般的升华!

这个「不及」就是天才和凡人的区别。

谢谢!


首先受众群体是祖国的小花朵,你总不能一上来就来一个 蜀道难,将进酒吧,给孩子留下深深的阴影。所以学诗呀,总是从简单有趣又有意味的来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