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樣,都感覺這首詩不堪成為李白最著名的幾首詩之一。

通篇充滿了「行貨氣」。當然也可以說是樸素直白,表述具體,可以順利的轉化成鏡頭語言。

但我始終覺不出這詩好在哪啊,甚至當成小學模糊掌握音韻平仄的樣本也不理想。當初選這詩入小學教材,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呢?請指教


這首詩有兩個好處,一是朗朗上口,適合小孩誦讀,二是桃花潭水的深不及汪倫的友情,讓小孩子理解一下無形的東西可以用有形的東西來比擬。當然年齡增長了幾歲,讀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體會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之後,自然可以明白李白是跟誰友情更深

這首詩一波三折,意思千迴百轉。在第三句,思維大跨度跳躍。但是他的大起大落卻極度自然。簡直是天才。

看看他是如何完成的桃花潭水,對應第一句,李白乘舟。踏歌聲對應送我情。上句李白為主,下句汪倫為主。這樣內在結構的關聯,和章法的鋪疊。構造一個渾圓的詩歌世界。這首詩意思總計轉了五次

第一次,將欲行,由高達轉為清愁

第二次,忽聞,由清愁轉為驚異

第三次,第三句,直接詩意跳蕩

第四次,不及,又突然轉為商音

第五次,送我,又突然變成,輕快。他居然又拉回到開頭第一句。只能說作者不是人,不然詩不可能這樣寫。並且你見過誰開頭就把自己名字亮出來的?高度自信

這是我朋友總結的,一句此詩思維跳躍大,轉折多,但卻很自然,一般人是想都不會這樣更何論寫出來的。


社交功能是詩的本來面目之一,老是想著高大上幹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如果讓你來寫或者讓一般的詩人來寫會怎麼寫?

一般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恰似汪倫送我情」這層意思已經是很不錯的水平了,利用了比喻、轉化的手法。

然而,李白沒有用「恰似」,而是用了「不及」!雖然沒有比喻等手法,而是用了對比、遞進,但是就是這個「不及」將李白和汪倫的之間友情得到了靈魂般的升華!

這個「不及」就是天才和凡人的區別。

謝謝!


首先受眾羣體是祖國的小花朵,你總不能一上來就來一個 蜀道難,將進酒吧,給孩子留下深深的陰影。所以學詩呀,總是從簡單有趣又有意味的來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