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希望得到尊重字面的解读,然后能走独创性总结,也想听听大家的个人看法


这一章王弼版相对于楚简版《老子》出现了大量改动,导致老子本意已难以辨识。

楚简版《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差(chāi,差遣)人,宔(zhǔ,信条)者,不谷(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发(废),果而弗乔(矫),果而弗矝(lìng,威逼),是胃(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注:括弧内的字为前字通假或释义。

楚简《老子》本章的主旨是阐述方法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老子指出,若要想得天下(结果),有效的方法不是以武力称霸天下(方法)。这是道的法则,是蕴含在一切方法与结果中的规律。而王弼版本章的立意则从普遍规律退缩到了个别现象,将老子对一切方法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阐述演绎成了战争与得天下这一特殊关系,将老子的思想狭隘化,偏离了老子的原旨。

此外,本章的传统断句及关键字的释读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具体涉及「差、宔、强、发、乔」等多个字的确切含义,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以道差人,宔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王本此句的表述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佐人主者」引进了臣子的概念,表达的是能臣不以兵强天下。而老子的本意是圣王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称霸天下是老子对君王的忠告,而不是老子给谋士的献策,视角和立意完全不同。

差,是楚简原字,意思是差遣。以道差人,即圣王以道驾御万民。王本将「差」改成了「佐」,今人又强行将「差」解读为「佐」,除了迎合王本,并无其他考据。

宔,指宗庙藏神主的石匣子,引申为信条,永远不能违背。王本将「宔」改为「主」,将物变成了人,是对老子本义的误读,而今人沿袭此举,也是未通老义。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者,指得道之人,能按道的准则行事。王本将「者」改成了「有」,系误。

这句有两个关键字:「果」和「强」。果,动词,表示结成果实,引申为达成目标。强,这里不是指强大,而是表示强加于人。「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意思是,得道之人从不用强加于人的方法实现目标。取强,指采用强加于人的方法。

「强」在楚简中有两种写法。本章的写法是,左边是「弓」,右边是上「口「」下「二」,表示用弓箭面对两种不同的说法,意思是强迫。另一种写法是在这个字下加了个「力」,表示强大。两种写法本是两个不同的字,但经后人简化后却成了一个字,含义也由此产生了混淆。

强迫之强

强大之强

果而弗发(废),果而弗乔(矫),果而弗矝(逼),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这句是对「强」的进一步说明,可以反过来确认「强」即「强迫」。具体表现在:1)弗废,不将对方废除,一举取而代之;2)弗矫,不改变对方,迫使其按自己的意志行事;3)弗矝,不强迫威逼。矝,楚简的写法是左矛右命,古文命与令相通。矝象征用矛指著对方发出命令,表示用武力胁迫对方屈从,执行自己的命令。

整句的意思就是,不轻易取而代之,不强行改变对方,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便是求得结果而不强人所好。只有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持续长久,不被改变。

王本此句是:「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是谓果而不强。」这里,「弗」改成了「勿」,意思虽然相近,但因果关系则彻底颠倒了。「果而弗废」,是说不废才能长出自然的果实;不废是原因,长出果实才是结果。

王本的「发」变成了「伐」,后人又将「伐」理解为夸耀,「果而勿伐」就成了达到目的而不夸耀,是先有果(达到目的)而后有勿伐(不夸耀)。如此,老子的逻辑就被偷换了。此外,王本还将「乔」解读成「骄」,将「矝」解读成「矜」,于是有了达到目的而不骄傲自满,达到目的而不自矜自大,面目全非。「矝」与「矜」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字,读音也不同,前者读「令」,后者读「今」。不知何时起,后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当成了一个字,读音也都从了「今」,讹传至今。

「果而不强」就是不通过强行干预的方法去获得结果,从而一切都能顺应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其自然方能长久,所以是「其事好长」。反之,通过强行干预得到的结果,违背了事物自身的规律,纵使有了结果也难以保留下来。「果而不强」与「不争而胜」、「守柔曰强」一样,反映的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反者道之动」的必然结果。

附王本此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拾:不可兵强天下,不可强然而为矣。当以道佐人,大道清静无为矣。若强然之,有利有害矣。

在道得果,善果而已,不可取强,不可恃果,果而不得已,功成不居,若强然而有,物壮则老,不可长久。

在道柔弱,不可强然之。若有果,善得而已,莫恃莫居,居则壮,壮则老,不道已。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章是比较难懂的一章。因为要结合前面的几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个人的理解,就是说的将兵之人,如何来看待手中的权力以及如何运用好国之利器。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计,不可不察。 掌握了国家命脉的人,如果是一个有道之人,就不会滥杀无辜,予取予夺。因为战争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因此孙子才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最好的办法 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否则凡是以战争获取的胜利,必然自己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够让国家走得更长远。

老百姓有句俗话,流传甚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而且最重要的一句: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或瘟疫,或天灾,或内部争斗,各有不同, 但是必有凶年。

这个教训,几千年来似乎总是被一再验证 。所以才有了后面那段,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最好的办法, 是通过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要轻易动刀动枪。

孙子兵法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又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的思想,可以说完全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那么假如一个人做到了之后,应该如何自持呢?

老子在接下来的话里,也给出了答案: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年羹尧平定西北有功,雍正皇帝甚至称他为恩人,但是年却不懂得这段话的用意,骄横跋扈,对皇帝极为不尊重,举荐唯亲,甚至被称为「年选」,这样的人,最终的结果,是一贬再贬,最终被赐自尽。

一直到自尽,仍不知悔改,偏要争著一口气和皇帝对著干。自己把自己端上了台,结果下不来了。所以老子又说: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不要强撑,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活受罪。

因为:物壮则老。中国人的俗话中,许多话都透露著这种智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也便是物壮则老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便是不道。不能够顺应天道而行事,那么必然早尽。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则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在给弟弟的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当时的国家兵权全在曾的手中,而且大胜之后,威望正降,此时许多人劝曾可以取而代之,曾国藩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而后便交出兵权,解散湘军,因此 才留下了至今不衰的美名。

如果反之呢? 要么如王莽篡位被后世唾弃, 要么如年羹尧被赐死。没有一个是好的结局。

诸葛亮受托孤之重,如有反心,可谓易如反掌,但是却忠心不二,应该也是受此思想的影响吧。

老子有时用短短几句话,却可以道尽几千年的兴亡成败,真不得不叹服老子的智慧,穿越几千年而不衰。

孰能为此,道也。

以上。


与整个社会相处时,慎用暴力(不是绝对不用),暴力用得不好时,负面效果太大。不得已而用的时候,对使用的对象、使用程度、如何消除负面效果,要提前做好考虑。


这是讲伯阳的战争观。

1、战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目的达成即可,不应故意施以威压。

果:达到战争目的取得战果

善于取得战争成果而已(善有果而已),不敢施以强力威压(不敢以取强)

2、即便达到了战争目的,也不要因此洋洋得意,因为天道贵生且善处下

达到了战争目的也不要以为自己很有才能(果而勿矜)

达到了战争目的也不要自我夸耀(果而勿伐)

达到了战争目的也不要骄傲(果而勿骄)

3、就事物发展规律来说,壮大了之后下一个周期就是衰亡了,一味追求强大,是不懂道,不懂道死的快(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那尊重字面意思就是字面意思,抽象的概念具象形容出来的怎么会能抽象?我怎么说都对,我怎么说也不对。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1351044?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