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有多层,刚开始会出现杂念乱想,随著入静,越来越减少。

继续深入,会出现一些画面,非常鲜明立体,没有感情,就是画面。这是禅相。也是流过的。

再深入,就会出现无边虚空,独立存在。

这些当中,只有刚开始的才是幻象。后面的都不是幻想。区别处,自己做到就知道不同。


不看,怎知是幻象?不知何为幻象,怎知何为真实?

知幻即离,离幻这个想法同样是幻也要远离,远离「要远离『离幻』这个想法」同样是幻也要远离……幻中之幻重重无尽。

不看幻象,就是沉沦在幻象的第一层;看到幻象,知幻即离,是进入幻象的第二层;远离「离幻」是进入幻象的第三层……见得一层,便能破一层。

有人会问,那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没有尽头。如果幻象有尽头,则看破幻象的觉性也就有尽头,在不断破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所有的幻象都是由觉性生成,当破得百千万亿层幻象后猛然回溯,才知唯有觉性是真实,依真实而有幻象,即依真起妄,过去实则误执幻象为真,通过修行又误执离幻为真,实际上真实本不动摇,不因执幻而失,不因离幻而得,执幻离幻,无非觉性作用,得无所得,灰飞烟灭,才证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不动觉性,本自具有,能生万法。

如此你才知禅宗偷巧,所谓直指人心,不过一念回光自照,看顾觉性,不离须臾,入一行三昧。

如后世话头禅,所谓「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此种种,下图一目了然:

你的疑问很好,但是我不好,话太多,若我年高德劭,恐怕只会回你一个「参!」字,然后知乎就会把我的答案折叠了。


如果按道家的看法,观心是为了静心,同时也是静心的必然步骤,因此重点不在于幻象的内容,而是 在观的过程中一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平A过去,然后心就清净了。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

就我的认知里,要是按上座部佛教的说法,打坐时出现的幻象一般是不理会的,直接把注意力拉回到禅定的业处。四念处里倒是有观心念处的说法,不过也不分析幻象的内容,侧重点是觉知那个时候心的状态……时时彻知无常。。说起来还是蛮苦闷的。


有个人在骗你,当时你不知道他在骗你,你会怎么样?

有个人在骗你,但是你知道他在骗你,还知道他怎么骗你,你会怎么样?

是幻想也是妄想,你以为你不看他就消失了?他只是存在于你的脑子里,这时候,知道比不知道要好的多,毕竟知道被骗,知道妄想了,99%的问题就解决了,关键是你不知道,还不想看,那就只能被套进去,被骗了。


这个涉及大小乘核心分歧。暂不提题主之问,因不清楚具体思路,所只从大范围上说说想法。

笼统点说禅定起步是一样的,却在观照上分出世俗外道与内教大小乘。首先,前置条件是知道佛法在定义出世规格上与其他教法的区别在哪里。有了这个认知,再来进行禅定观照就很容易分辨自己是否在正确方向上探索。其次,小乘观照上不及大乘深入。具体表现在每一次对色法容忍度上(指心念),说大乘不急于求成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忍辱,虽还是种子状态,但莫再用在世情冲突上,糟蹋了。

若单就技巧问题,大乘对色法宽容……注意!非纵容!莫以为两者易分不会混淆,事实恰恰相反。大乘之所以对禅定观照忍耐更高而不急于入定正是因为能过滤出真实的相续反应或通达相续,从而进行修正或巩固等,出现初略结果再入定进行确认,真实获得修行中每一次的智慧,当这些零碎的小智慧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质变成阶段性完整成熟的一个大智慧,这时不管对照三藏还是自我检讨或总结过往才有豁然开朗之感。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凡夫动不动爱称自己开悟,认为自己在修行,事实上整个凡夫阶段都只是在摸索修行。另外,虽都在鼓动初学闻思,在不会修行的情况下至少还能捞个理论成绩,但不是让知识阻碍修行,许多人却被套路,实践时总被各种理论带偏,心散了。

所以,一般学习佛法倒不在乎什么,因为根本没想要结果,但若即身想在修行上取得突破,那就在准备充分之后彻底抛开知识的束缚,以初心去钻研修行,毕竟所有理论皆是结果,它不会告知你过程,况且有情的多样性铸就出个缘修行的多元化并延伸出璀璨的诸多法门。当然,凡夫头痛去修什么法门还为时过早,打基础也要捡感兴趣的,等到进入正道次第一切皆可明确开朗(指传承)。

谢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