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但這不是因為老婆子比光緒高明到哪去,而是因為越早交權保守派的反擊會更早,而越早接管權力光緒的根基越不穩。

雖然我對光緒在甲午的表現是一向直球辱罵的,不說別的人,但凡光緒能和翁帝師深入探討一下,都不會對局勢有如此誤判。但是我們也要講道理,這不代表光緒是個傻子,只代表他經驗尚且不足,然而經驗不足這點慈禧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老太太是懂政治,但是政治以外她就一竅不通了,作為一個過渡期的臨時攝政她做的足夠了,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最高統治者這是遠遠不夠的,更別說是個風雨飄搖中的國家。老太太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不從這個位置上被趕下來,僅此而已,她也只會這個。

光緒尷尬就尷尬在給他的時間太少,想要給大清續還不如指望同治不早死而且有雄才大略,又或者鬼子六能攝政成功,光緒的機會實在不夠。


這就是213言論,絲毫不懂清史、連入門都沒有的門外漢的論調,了不起也就看了《走向共和》這種架空神劇。

黑光緒必提翁同龢,可翁同龢是光緒的人么?翁同龢是慈禧的人!!!他雖為帝師,對光緒戊戌變法抱有同情,但他並不滿意光緒與慈禧關係的破裂,因為他從始至終都是慈禧嫡系中的嫡系!與慈禧關係之密切遠超榮祿、李鴻章之流。

1876年,翁同龢成為光緒之帝師,你以為這帝師是光緒自己選的啊?當時光緒只有5歲。

1877年,慈禧與翁同龢聯手,借「楊乃武案」一舉清洗了浙江官場上的湘軍系統,此時光緒6歲。

1882年,翁同龢進軍機處,查處湘軍軍費舞弊問題,湘軍領袖劉長佑被狠整,此時光緒11歲。

1889年以後,翁同龢又在北洋艦隊問題上與李鴻章展開激烈爭論。此時光緒剛剛親政。

此外,當年慈禧親兒子同治登基時翁同龢就是同治的帝師,這淵源。。。然後你跟我說,翁同龢是光緒的人、是帝黨?後來戊戌政變,光緒本人被軟禁,其真正的嫡系——軍機四章京——安插在軍機處的眼線全被拉出去砍頭,翁同龢不過賦閑在家,因為他就是慈禧的人,只不過沒能調節好慈祥光緒的矛盾,所以只是革職而已。

教科書說慈禧是頑固派、守舊派,「翻案黨」們還不信,一直和洋務派對著乾的倭仁、李鴻藻、翁同龢三代守舊派、清流領袖,哪個不是她慈禧提拔為大學士、入主中央的?他們不是曾、左、李這類平叛功臣,手握軍權,不得不授予高官籠絡褒獎,這些清流文官的升遷全憑最高統治者一句話而已。倭仁、李鴻藻、翁同龢敢於去怒懟曾、左、李,時時刻刻與他們作對也是慈禧授意的,「懟湘軍,懟湘軍,懟完湘軍懟淮軍」。這是慈禧一以貫之的策略——以中央清流文官制衡地方手握軍權的督撫,庚子之亂並不是慈禧一時失心瘋的產物,她頭腦沒毛病,她只是按照舊有的方針繼續去做罷了,重用清流剛毅、徐桐,壓制地方張之洞、劉坤一,只不過最後玩砸了——剛毅、徐桐各種騷操作招來八國聯軍,地方督撫「東南互保」見死不救,巴不得慈禧在亂軍中被殺、被俘,自己到時候振臂一呼就是民國總統、議長。

經過慈禧重用剛毅、徐桐釀成了「庚子之亂」的回鸞訓政,以及康有為、梁啟超在海外的鼓吹宣傳這兩件事,1900年以後,光緒的政治影響力遠遠大於慈禧,即便光緒此時正被軟禁。

當時的政治局勢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而是各方政治勢力博弈的產物,慈禧會玩弄權術,但是沒卵用,丫拉的仇恨值太大,幾乎所有政治勢力都反對她,而是光緒呢,即便百無一用,但是沒關係,他已經被諸多政治勢力打造成了「明君聖主」,是中國進步的象徵,清廷最後一面招牌。

1900年,慈禧與八國聯軍打得正酣,與此同時,文官清流領袖文廷式、洋務派領袖容閎、維新派領袖嚴復、革命派領袖章炳麟齊聚上海,建立「中國國會」,而組織者唐才常他的背後是「康梁亂黨」和「孫文亂黨」。「中國國會」的宗旨:

1。保全中國自主之權,創造新自立國

2。不承認清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

3。請光緒帝復辟

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政治勢力,無論你是文官清流還是洋務派,無論你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都佔了一個立場:反對慈禧,擁護光緒。甚至於,他們主張廢掉大清,擁立光緒帝為新的君主帝國,這就比較恐怖了,光緒帝的個人權威凌駕於整個大清王朝。

而這個國會的成員除了舉兵造反的唐才常等人是被張之洞私自滅口的,在慈禧「西狩回京」後竟無一人被處罰,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國會建立的同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組織了「東南互保」,壓根沒顧忌北京戰亂中的慈禧死活,要知道八國聯軍入侵時是把慈禧當禍首而同情被軟禁的光緒的,劉坤一、張之洞怎麼就那麼肯定慈禧光緒不會被俘?要是被俘,光緒能活,慈禧夠嗆。事後慈禧依舊沒敢處罰東南互保的各個大臣。巧合的是,「中國國會」以及由之衍生的「自立軍」主要活動範圍恰恰在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的轄區,即「東南互保」的範圍內。

戊戌政變後,慈禧不是不想廢掉光緒,另立溥儁,而自從中國國會、自立軍、東南互保後,慈禧放棄了,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敢!光緒是清廷最後一面招牌,只要慈禧握在手裡,各方勢力都會投鼠忌器,對光緒「複位」心存希冀,與其說光緒靠著慈禧活命,不如說是慈禧仰仗著光緒權威才苟延殘喘、實行「清末新政」。後來載灃「預備立憲」搞拖延戰術,若非他是光緒親弟弟,就他那騷操作立憲派改良派早TM造反了!武昌起義之前因保路運動時立憲派面對載灃的無理取鬧,竟然焚香設案、禱告先帝爺光緒!載灃還給臉不要臉,於是立憲派改良派跟著革命派造反了,大清瞬間土崩瓦解。

作為當時中國最大政治勢力的立憲派(大地主、大買辦、大資本家),對光緒有著迷之執念,如果後來當政的是光緒,哪怕同載灃一樣蠢笨如豬,看著光緒個人的面子,大清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奈何天不佑大清,慈禧終究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政客,對危機缺乏遠見,對私怨過於執著,對形勢判斷過於樂觀,死前還把大批金銀財寶隨著自己下葬,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也正因如此,她死前也帶走了光緒,帶走了大清最後的門面、招牌與希望,「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孫殿英:洪水沒有,炸藥管夠。


就就光緒皇帝搜羅的那幫帝黨搞的那些笑話一樣的外交戰略,不管是「中日英同盟」計劃、中日合邦計劃、還是「中美德同盟」計劃,哪一個就比慈禧太后靠譜了?

光緒十五年(1889年)親政起到被軟禁,一共親政了九年半,除了維新變法。其他時間究竟辦成了些啥?

大事你說被慈禧太后把著,那究竟辦成了幾件小事呢?

大家數來數去,就記得光緒縱容珍妃把上海道台,乃天下第一要緊、第一麻煩的位置,賣給一個叫魯伯陽的放高利貸的人,這種蠢事了。

九年啊,不是光維新變法那半年,九年半時間,一不能廣固帝黨黨羽、二不能整軍治吏、三不能推進革新進步。就靠不做不錯維持了一個虛幻的光環。在九年都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豪賭激進維新。

這像是能辦成事的樣子嗎?

而且說實話康有為本身就存心要弄個天下大亂,大破大立。在康有為看來,光緒皇帝才能太低,根本不能領導中國,唯一有價值的就是他屁股底下那個皇位。所以要勸誘皇帝去革命,皇帝親自打破舊社會,轟轟烈烈當烈士,如此則光緒皇帝可以名留青史,比一個庸碌亡國之君的名聲好多了,這也算對得起皇帝了。

而既然封建舊勢力的總代表皇帝自己當了革命烈士,把封建舊勢力掃蕩了一番。那麼康有為自己在後面搞保國保種保教的施展餘地就大了,康有為自認為如此一番操作。自己可以成為大破大立改天換地之後新中國的締造者和新孔教教主。

這一點梁知道,康弟弟都未必知道,肯定也不贊成。但整個維新變法不管不顧的加速操作,基本就是按康這套想法去搞的。雖然最後只做了半拉子,但確實目的也達到了一半,至少光緒的名聲過了一百多年現在也都還不算太差嘛。


我認為是的,就光緒搞得如此激進的改革,只會造成滿清上層的撕裂。當一個國家的上層都發生了割裂的話,恐怕離滅亡就不遠了。慈禧不管如何,至少對滿清政權來說,她真的是給強行續命了。


因為清末的局面很危險。

而光緒的表現明顯比慈禧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