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两战有因果关系 所以我想提问的夷陵之战请视作一个平行世界 在此世界中并没有发生樊城之战夷陵之战的起因仅是由于孙刘关系恶化 武力冲突上升导致的

可能我的起因想法不完善 请各位答主不要纠结战争起因


当然是襄樊之战,刘备诸葛亮关羽德志向是一统天下,而不是偏居一隅。没别的意思,不要对号入座


襄樊之战,是水淹七军

然后关羽威震华夏

这时候,关羽飘了,孙权害怕了

细节就不讲了,最后荆州没了

然后再是夷陵之战

如果关羽没有打出水淹七军

江陵守军不会调走,更不会失守

虽然后面孙权这个二五仔肯定会搞点小动作

但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香克斯,你的左臂掉了!

嗯,我还有右手。

香克斯!你的右臂也掉了!只能用铁头功了!

请给我一个面子。


襄樊之战只是断送了蜀汉八成的克服中原的机会。

夷陵之战则是真正的动摇了蜀汉的国本。

但是还是襄樊之战对蜀汉的影响力最大,无他,仅仅是因为一个「两汉以后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的存在在给刘备擦屁股,把夷陵之战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而已。

襄樊之战一战打完,最坏的影响是:蜀汉就把核心的战略要地,南郡,公安,以及部分控制襄樊全都丢了,这一丢就有三个不可挽回的损失。

首先导致隆中对中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根本无法实现,双线作战变成了单线作战。蜀汉方面想要发起对曹魏伤筋动骨的进攻就必须穿越秦岭,祁山。如此就把补给线拉的很长很长,在加上武都大地震造成的汉水改流使得故道那里的漕运走不通。可以说两军还未交战,蜀汉就已经负了四成。

而如果荆襄,南郡在手,就可以直接跨汉水攻击一马平川的南阳,只要打下叶县,许昌就近在眼前,就算打不过也可以全军撤回汉水以南,用水军封锁汉水,根绝曹魏对荆州的威胁。战场设在南阳,可以说两军还未交战,蜀汉已经赢了四成。

其次是让刘备刚刚掌握东三郡(房陵,上庸,西城)变得无比鸡肋,此地地广人稀,不过三郡九县,丢掉襄樊的话,汉军如果想要利用东三郡有什么动作,只能从汉中顺流而下打襄樊,这个方略蒋琬曾经提出过,但很快就被群臣驳回,派出去的军队出去容易回来难,容易被包围歼灭。如果襄樊在手,东三郡就是连接汉中战区和襄樊战区的战略要地。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影响是让刘备手下的荆州派相对于益州本地人而言完全成了外来的侵略者。如果季汉一日不扩张,那么本地人和外来人的矛盾就会愈演愈烈,最后要么本地人让渡部分权利妥协,要么直接跟演变成血腥的政治斗争。

夷陵一战打完,最坏的影响是:直接让刘备的元老集团和荆州集团元气大伤,连刘备自己不久也丢掉了性命,让益州的政治局势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这种尴尬的局面就是他们这些外来人的姿态,已经由原来的强大变成了弱小。

刘焉刘璋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刘焉建议在汉朝各州建立州牧制,自荐去益州避开中央的政治斗争当土皇帝。

朝廷批准了,但益州人民不批准,当地的豪强是益州原来的土皇帝,现在这帮土皇帝头上又坐了一个天子派过来的新土皇帝:刘焉,任谁都不会服气。刘焉早有所料,就拉拢外地人组成东州集团,又雇佣羌人血腥镇压了益州豪强的反抗,但坏处在刘焉死后也显现了出来,刘焉一死,强力镇压的反噬立马让整个益州乱成了一锅粥,张鲁支持李郭空降的益州刺史欲要自立,东州派支持刘璋的哥哥刘瑁,益州本地人支持看似软弱的刘璋,试图把他变成一个图章。但益州本地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巴郡势力和蜀郡势力也是成天的斗来斗去,甚至还爆发了军事冲突。著名的锦帆贼甘宁(巴郡)就是被赵韪(蜀郡)击败后投降刘表的。

而夷陵之战后的刘备刘禅,他们面临的境遇不能说完全相同,但是也相差无几。

这就是最为动摇蜀汉国本的存在,刘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慢慢的控住老爹留给他的烂摊子,但控制住以后益州人民又不安稳了,刘璋于是模仿他老爹,请外地人来帮帮场子。(别说是为了防范张鲁,刘璋自己都不会相信张鲁能过剑阁关,白水关,绵竹关把军队摆到他的面前)

总不能说一个匡扶汉室的口号就能让那些十几年前还在斗来斗去的大族们重拾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吧?

我很难相信刘禅能做的比刘璋更好。

但是有一个人做的,比蜀中有史以来的统治者做的都好,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方面拉拢刘焉刘璋的旧部,把他们牢牢的和刘备的核心集团绑在一起,确保稳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各大集团之间都做到了一碗水端平,既不会偏颇谁,也不会私宠谁。光是政治手腕,就甩出了刘璋一大截,其他的经济,民生方面也做的相当不错,在此略过不提。

所以夷陵之战的影响不如樊城之战。


谢邀。因果关系是,二爷发动樊城之战,后方南郡空虚。

孙权趁机白衣渡江,夺了荆州还把二爷给砍了。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又被陆逊揍回来了。

可以说二爷不打樊城,就不会给孙权可趁之机。

荆州多半也不会丢,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如果是单纯孙刘关系恶化,武力冲突

那不就是刘备打汉中之前内一波么。

但这样的话战场肯定不在夷陵,而是在江陵、长沙一带。

如果说影响的话,个人认为还是丢荆州影响更大吧。

刘备只能困守蜀地,即使没有夷陵之战,内几万精锐用来北伐。

就一定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么?


襄樊之战影响更大一些,毕竟直接改变了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失去了大量土地和兵源,同时令蜀汉失去两个方向上对彼此行动的掩护呼应,战略威慑上也不能对曹魏兵力进行拉扯调动,以致后期北伐只能从不易进军的川北单路硬莽,成功率大减,虽然日后和孙吴重修旧好约定北伐,但是总归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攻势总是不能协调。

夷陵之战的影响也不小,蜀汉堪战的精锐一战全灭,参照武侯首次北伐的经历,试想如果这股昭烈帝多年作战积累下的经验丰富的军队如果投入到北伐方向,一是北伐的时间将被提前,二是街亭方向将可以有更多的兵力和更优秀的将领士兵来抗住张郃的攻势。

当然刘备势力的企业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义字当先是本势力的政治正确,被孙吴背刺,亲如兄弟的起家大将折损,如果没有所表示,这与昭烈帝的运营理念产生了根本冲突,所以刘备出兵东吴的决定几乎是必然的,这也是襄樊之战结果的影响之一。


襄樊之战,只是使季汉失去了一次可能做老大的机会。而夷陵之战,使季汉差点亡国。

对于想一统天下的人来说,襄樊之战更痛,偏安一隅比亡国还难受。对于想偏安一隅的人来说,荆州丢了就丢了,基本盘还在。

这样看夷陵之战的影响似乎更重。

但就因果关系来看,襄樊之战的失败必然导致夷陵之战的发生。因为季汉的主要政治力量是荆州派,如果不收回荆州,荆州派可能会叛,益州投降派上位。可打一仗,结果是蜀国精锐大损。

所以襄樊之战的直接意义固然没有夷陵之战重大,但襄樊之战的间接意义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夷陵之战是否发生的可能性,二者是因与果的关系。襄樊之战胜,将导致三国格局突变。襄樊之战败,将导致另一影响三国格局的重大事件的发生。


投票襄樊之战。

这是一场可能动摇历史线上三足鼎立格局的战役,三家实力从6.5 : 2 :1.5,可能变成5 : 3 : 2。随著曹操病逝,曹丕代汉等事件,吴蜀双方都还有进一步蚕食北方的机会。但最终的历史已经确定了,战役结束后,实力变成了6.5 : 2.5 : 1,北方度过咯最危险的一个阶段。南方则在没有机会从正面击败北方了,北方统一大势已定。

夷陵之战准确的说,更像是襄樊之战的延续。蜀汉一方在夷陵之战中已经没有本钱能够承受强攻据点的战损,必须通过野战和曹魏两个方面找补实力上的不足。最后蜀汉败北,6.5 : 2.5 : 1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也让后来的北伐更加捉襟见肘。


按历史来说是夷陵之战,因为造成了蜀国元气大伤 这两战的起因是因为孙刘争荆州,也就是说不是刘备打孙权,就是孙权打刘备,如果你这么说的话,那就是樊城之战,丢了荆州


很遗憾具体不好评价,列一下缺点吧。

局势:樊城之战局势是曹孙对抗刘的局面。夷陵之战又把孙刘逼在一起。总的来说樊城的国际态势更危险。

武装:樊城之战损失的军队很少(大部分都逃跑回家了),只要刘备重占荆州士兵还是会回来。夷陵之战是实打实的损失几万老兵(水火无情)。这还要考虑大军团统帅问题,好的将领能让兵力充分发挥,相当于加buff。这要看刘关张三人的统御力如何了。

国力:肯定是樊城之战了。毕竟那么大一块地被抢走了。


个人感觉,关羽败亡,损失的是偏师数万,夷陵之战是多年来刘备收集的可以机动的国家军队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且季汉接班梯队军事干部储备损失严重更为致命,且战后刘备也因失败的影响病亡,带个季汉到了存亡危急之秋。


看题主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了。若是站在「攻方」,希望并争天下,自然襄樊之战影响更大,此战的失败使《隆中对》成为了泡影,兴复汉室基本上很难了。

若是站在「守方」,偏安一隅,夷陵之战的失败几乎使季汉政权亡国,国中混乱。

胜则争雄天下,败则几乎亡国,这中间要如何取舍,可就见仁见智了


夷陵之战


二爷失败,季汉基本失去了大一统的机会。

大爷在夷陵失败,注定季汉基本要亡国。


樊城之战之后,整个三国时期最好的一个蜀吴翻盘的机会彻底丧失,之后的历史进程逐渐走向魏国为主体统一中国;

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之后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也受此影响,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只能派出马谡守街亭最终功败垂成。

樊城之战时刘备集团势力达到顶峰,汉中击败曹操,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对于志在全据长江割据江东的孙权来说刘备的威胁逐渐超过曹操,袭击荆州关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夷陵之战在关羽被杀后基本成为定局,但刘备输的太惨太彻底,失去了趁火打劫的能力,也最终是两个弱者再次走向联合。


襄樊之战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爆发,夷陵之战其实可以看成樊城之战的后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