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複製的叫「知識」,不能複製的叫「認知」

無需場景的叫「知識」,需要場景的叫「認知」

無需積累數據的叫「知識」,需要數據積累的叫「認知」

舉個例子:

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掌握的叫「知識」。

知識是從書本上和老師那裡複製而來,只要具備一定資質的人都可以獲得。

畢業前使用知識時無需場景,教室、圖書館、模擬實驗室、甚至是咖啡館,也就是說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考試時回答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時,無需做過開胸手術。

所以他們掌握的是知識。

一個主治醫師,他們掌握的是「認知」。

他們每天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病歷、制定不同的方案,所以很難複製。

使用場景是在門診、病房、手術台,有真實的病人,做出重要決策時必須謹慎,因為答錯了,可能沒有改正的機會。

他們必須在經歷大量的病例(數據)、做很多台手術(數據)、學習業內新知(數據)後,才能真正獨當一面。

他們掌握的是認知,而且隨著不斷歷練,認知廣度會越來越廣,認知顆粒會越來越細。

所以知識只要用心就能掌握,認知必須經過歷練才能掌握。


謝邀,認知是一種對外部信息感知,存儲,加工,輸出的過程,知識我的理解是通過認知活動的高級加工,形成的經過驗證的體系化信息,可以進行教學傳播,並對社會產生特定價值。所以認知活動的結果中包含了知識,但不是所有的認知活動都能形成知識。個人理解,歡迎交流!


知識是平面的,認知是立體的。


認知是一個動詞,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源自於頭腦中的知識。

你頭腦中的知識是怎樣的,就決定了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知識不僅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其實就是物質世界的知識,可以稱作世界觀。

除此之外還有認知和觀念知識,這些知識都是由你以往的各種經歷所組成,可以稱作價值觀和人生觀。

認知和觀念世界的知識都是互不相同的,因為過往經歷不一樣,你有你的認知模型,他有他的認知模型,因此才會有如此多的網路噴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認知是對的而去攻擊他人,他們並沒有接納人與人的認知差別,沒有好壞之分,都是服務於自己的生存。


平衡論極力波小美人樸實金鵬的視頻 · 12 播放

知識是已經存在的,而認知是我們自身通過對事物的理解判斷所得到的,他們之間是主觀與客觀的區別。知識是通過學習實踐,去偽存真的經驗總結,通過學習知識了解事物的真偽,我們有了自己的認知,認知是有點主觀的,有正確與錯誤,有向左向右之分的,還有主觀與客觀差別。不論是認知還是知識,都是通過不斷學習,實踐,修正,才形成自己強大的三觀。


認知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知識是以文字為載體有價值的信息。他們最大的區別一個形成在認知神經網路當中,一個在書本當中。


看到大家都很專業,這裡就用大白話答一下:

我認為的「認知」,就是你憑藉經歷對一個事物的認識,沒有總結概括升華等等專業化處理;而「知識」甭管正確與否,都是經過了一定整理加工和實踐的多次檢驗,被理論化後為了用於實踐的東西。

當然,每個人對於這兩個名稱的認識也因人而異啦。

好了,再說提升。

「認知」對於我來說主要來自於生活中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或者一些生活中的常識。可以通過對生活現象的思考(比方說新聞報導、身邊的事兒)、旅遊、看電影、逛街、讀書時產生的與書籍內容關係不大的聯想等等途徑來提升。重點是多觀察,多思考。但也不要太過刻意練習這個技能。過猶不及。

「知識」我通常都是通過看書、演講、乾貨視頻之類的途徑來獲取,或者自己將生活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並將其應用在生活中且得了取得了較多的成績,我也稱它們為「知識」。掌握知識重點是理解性記憶,並學會熟練運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