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以億萬年觀世界,億萬年中萬事萬物終是虛無,何來本相?眾生皆苦,是因存活太短,不能以億萬年觀世界,我相區區數十載與億萬年相比確是虛妄,即是虛妄又何來受想行識,何來眼耳鼻舌身意聲色香味觸法?


爾時眾中思義菩薩。舍非義菩薩。心勇健菩薩。分別心菩薩。無慳意菩薩。拔煩惱菩薩。善思義菩薩。眾智菩薩。無縛菩薩。眾光菩薩。智燈光菩薩。造智知識菩薩。無等煩惱菩薩。帝幢天子。他化天子。皆共恭敬而白世尊。

今言諸佛之所說者。何故名為諸佛所說。云何諸佛 何者是佛。

當云何念 名為念佛。為起身念 為起法念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

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所問 甚深難思。皆是承佛 威神之力。生此樂說 無礙辯才。

諸佛所說 名為佛說

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名念佛

何謂正念。

莫著一切 諸惡誹謗。應修一切 無譏謗法。

當離於 我及以非我。不見眾生 壽命 宰主。育養 士夫 人 及生者。

莫著 作者 使作之者。陰界諸入 想所緣處。

於一切法 今世後世。乃至三界 無依無染。

我見 諸行 無取無舍。

禪定解脫 及六神通。如意根力 菩提覺分。毗舍羅等 無量善法。略說九萬億那由他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一切諸佛常所念法 佛方便慧。隨而書寫 讀誦 敷演方等經典。說佛功德 名佛所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常能舍一切 有為虛危相

不得諸法性 則獲是三昧

莫著諸誹謗 及憶想分別

永離我我所 如是得三昧

不於諸陰法 見眾生壽命

我人及起者 士夫養育等

亦無分別想 是名為說法

於諸法不染 我性及我所

見我非陰生 則得此三昧

色受想行識 一切空無相

根本皆不凈 知此得三昧

觀諸有為法 從緣不自在

一切不真實 虛誑不可取

如彼從緣法 是則名眼入

耳鼻等亦爾 皆無有自性

若能諦分別 得生此三昧

是身虛無實 陰聚無一凈

九孔流膿血 誰當樂此處

意入念念滅 虛妄常如幻

若能深分別 則得是三昧

一切諸入等 皆空無有實

凡夫猶小兒 痴惑計有身

貪愛之所迷 不知是虛妄

是身如空聚 眾賊之所止

可患虛誑法 智者常厭離

如是深觀察 則得是三昧

陰界入諸法 皆空無一實

若人能分別 得生此三昧

如炎泡聚沫 幻化芭蕉等

當觀身危脆 不實倍於此

若此諸菩薩 如是智不毀

疾得一切佛 所說深三昧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有

畢竟無所住 無漏法亦然

若能如是觀 則生此三昧

舍一切有為 諸行變異相

此法如虛空 生者不可得

菩薩如是知 修學一切法

疾得勝菩提 轉無上法輪

是菩薩則能 建立於法幢

以不思議智 分別一切法

皆見是虛誑 畢竟不真實

我今雖為汝 宣示此三昧

如是儀式相 其義甚難知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諸菩薩得無生忍。又復安住念佛三昧。

是諸菩薩皆見東方。如恆沙等諸佛世尊。說此三昧清凈平等。無增無減 無二無異。

其餘諸方亦復如是。皆有無量億那由他如來世尊。俱時皆演諸佛所說 念佛三昧。


是這樣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這些相法,都是生滅無常的。不具備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真實性。都是幻起幻滅,無常生滅的虛妄相。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說如果修行人能見一切事事物物,不起執著心,不起煩腦心,不起貪嗔痴心,了達諸相皆是虛妄,皆是了不可得相,生起離相智慧心,即是見眾生本自具足的如來清凈本心,也就是見性了。見性成佛。


將凡夫所有的立場知見,也就是凡夫的那一套都要丟掉,慢慢的將佛講的法,拿來與之對照,自然會契入真實!

欲界眾生,所有的法,無一不是以貪嗔痴作為支撐,整個思維脈絡都是徹底的凡夫思想,(難信,難行,難思議),轉念何其難?

凡夫的心是極其難轉的,肯轉就不普通,最苦極的思想是堅固執著的知見。

因為知見(妄想)編織出所有的一切,想怎麼生活,如何成就佛事?最初的點就在於「知見」,也就是觀念與想法。

修行是在不斷的轉變這顆心,從虛妄的執著中脫離出來,首先,就要看到多少虛妄,這是第一步。

佛講虛妄,那是佛的境界,落實到個人頭上,如何去體悟?

佛講法,講苦集滅道,緣起性空,五蘊無我,座下弟子要思維觀察,觀察到並且認可無疑之後,名為見到實相,並不是有個「相」放在那裡,說空不空。

當徹底了悟其虛妄性後,自然就不戀著,認其真實存在,實際上只是認識上發生了改變,世界觀的不同而已。

別人的世界一直在升級,不斷的提升而自己的世界卻正在墮落下降,這證明觀念上出了問題,並不是能力,或者其他條件因素,因為人的動力,方向,境界,關鍵點在於「觀念」,佛法上叫做知見。

知見有多重要?

二乘聖人的觀念卡住在空性中,就算有多大的本事,也無用武之地,並不是沒本事,只是不想。

他知道嗎?知道,但是不想。

我和師弟沒事就探討佛法,他修行要比我高,雖然我出家早,外人怎麼看,他都太年輕,但實際內心中活著個老和尚。

大乘佛法要空諸所有,心要大的能容納一切,絕不是凡夫理解的境界,軟硬體要配套,所修的法越大,心量與知見越要過關。

難,難的是凡夫知見習慣了,就像開拖拉機習慣了,再讓你開迪拜富豪家裡的跑車,撐死也給不到檔位。

心中陰暗慣了,見光就想躲。

《法華經》的主旨,(之前不喜歡讀),本來學佛離不開戒定慧,但是在這部經上,佛講的是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什麼知見?

佛勸導眾生莫要開眾生知見,要開佛之知見,佛的知見,不是菩薩知見,也不是二乘聲聞緣覺聖者的知見。

然而,我們是不信佛的,不敢承擔的,佛沒辦法才開三乘法,以羊車,鹿車,牛車為喻,實際是唯一乘實相,其他是方便說,故而不相應者,在座五百餘人退席,佛也不攔著。

二乘聖者得少為足,嘗到點甜頭就止住不前了,這部經針對 的就是凡夫心量問題,他沒講戒律,重點也不是怎麼修行觀照,而是知見。

我們都是反著來的,佛講無我,我們認為有我,佛說無世界,我們認為有世界,一切無常,認為有常,包括佛言一切相是虛妄,我們卻認為真實。

原因是固有的三觀,青蛙永遠不知大海什麼樣子,更不要說契入,但凡夫本來是佛,你不悟,不轉,不變,不等於他人也如此。

說永遠與做是兩回事。

我和師弟想法一致,如同世法一樣,當上領導,感覺就和普通百姓不同,站在那個位置上,也許還不如人做的好呢,空談誰不會,事情沒那麼簡單!


諸相非相,很多人理解為諸相不是相,或者諸相是虛幻。。。但這裡,相,非相,其實是一對的,這句話應該理解為,若見諸,相(與)非相,則見如來。。。

結合這個比喻,應該更容易理解:「若能見到物體,以及鏡子里物體的影像,就能發現鏡子的存在」。。。

其實相與非相,一個在心內,一個在心外,心內有什麼,心外就有什麼,真如幻化的原理其實跟鏡子是很相似的。。。


認真仔細的觀察,就能觀察到諸法是空性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