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場裡面很多高檔的店鋪無人問津卻可以一直屹立不倒?表面來看,這種現象違反經濟常識,其實,背後的水很深!每個行業都有祕密,不是普通人可以一眼看穿的。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這種奇怪現象了,明明店裡門可羅雀,顧客寥寥無幾,店員甚至比顧客還多,為什麼很多年了,這些店鋪不倒閉呢?難道這些店鋪運營沒有什麼成本嗎?租店面不花錢嗎?現在的商鋪房租多貴啊!

貧窮有時候真的會限制我們的想像,這些高檔店鋪看似無人問津,實則利潤巨大。商場裏,熙熙攘攘的店鋪賣的是產品,無人問津的店鋪賣的是品牌。

兩者在經營模式和運營成本上千差萬別,面對的消費層次也不一樣,兩種消費羣體的消費方式也並不相同。

我嫂子就是做服裝生意的,雖然開的並不是這種高檔店,但也算是行業內人士,對這些高端品牌店的運營也算了解。據她介紹,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一家店鋪最大的成本應該就是店鋪的租金,特別是在一些CBD大型商場更是高得嚇人。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或者私人老闆的定製化品牌,想要進駐商場,就要全額支付店鋪租金,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關係才能求得一席之地。

大家耳熟能詳也能買得起的中等品牌,已經具備一定的品牌基礎,用戶羣體大,銷量有保證。不僅能給商場帶來更多的扣點,還能提高人流量。這就有了和商場談條件的資本,往往會比小品牌的租金低。

商場給小品牌提供店鋪是為了保證租金收入,讓中等品牌進入是要提供人流量保證,而引入大品牌就是期望以此提升整個商場的檔次。

真正的大牌,在入駐商場時的租金低到你懷疑人生,甚至是不交租金,商場一般只收扣點,也就是說賣的多交的多,賣的少交的少,不賣就不用交一分錢。

對於一個商業綜合體來講,高端品牌代表自身的身份層次。舉個例子,一般的商場要請LV,GUCCI這類品牌進店,人家都不一定來。為什麼?怕被你商場的定位拉低層次。

所以很多的商場為了樹立身的形象,高端品牌一般都是免租金的,還有的出錢按對方要求的風格裝修。

比如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之類,無所謂保持期,無非就是一個時尚與否,成本都是一次性的,再有的成本就是人員工資了。運營成本不一定有一個麻辣燙高。

除了免除租金這種中小品牌不敢想像的待遇外,真正的高檔品牌進駐商場對店鋪的選址,店內面積以及裝修風格都是有明確要求的。商場必須無條件滿足品牌商要求,甚至還會出現由商場來承擔所有裝修費用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補貼手段。

高端品牌代表著較高的層次水平,引入他們是要和別的商場比拼的關鍵要素,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讓他們來撐門面。大品牌的進駐不僅讓整個商場的層次上去了,同時還能帶動該區域辦公樓,住宅樓的價格,這足以讓商場賺得盆滿缽滿。

綜上,雖然這些高檔的店鋪大多處在商場最顯眼的位置,但同時又享受著普通品牌可望而不可即的補貼和贊助,整個運營成本比普通店鋪實際要低很多。日常開支只需要支付店內服務人員的工資開銷即可,這點錢對整個店鋪的營業額或者背後的資金鏈來講簡直是九牛一毛。

正如第一點所講成本不高還能長年屹立一個店鋪,相當於活招牌在那裡擺著,這便是無形的廣告,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便宜而又實在的廣告形式?

而且高端品牌走的不是量,如果走量那是大白菜,他們無意於此,做的就是精細化服務,只服務那些真正的有錢人。同時現在網路上還有各種品牌的旗艦店,比線下便宜很多,線下打廣告,線上出貨,何嘗不是一種絕佳的銷售方式。

在商場中,價格親民的品牌店門口始終熙熙攘攘好不熱鬧,那些高檔的店鋪門口無人問津,門可羅雀,一般的消費者從不會踏入半步,只會在外面瞅一眼就算了。我們之所以不會踏入這些高檔商鋪,就是因為我們目前還不是那個層次的消費羣體,所以我們就不熟悉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

說句不好聽的話,只有「窮人」纔去逛街,纔要貨比三家,纔要買單物美價廉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親民品牌店人山人海的原因。

然而,並不是每個品牌都是面向大眾消費的。高檔品牌店鋪從來不會把普通消費羣體作為消費目標,他們瞄準的是一小部分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高消費人羣。

他們購物並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挑選物品,對比價格,一般都是認準某個品牌後,都會直接光臨相應的品牌店。到店內後,看中的商品都會讓店員一併打包,不會糾結於哪個顏色更適合她的皮膚,哪個款式更適合她的氣質。

對她們來講,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哪一個更好。她們的購物時間一般都會十分短暫,到點挑選,包裝支付一氣呵成。還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會親自到商場來購物。

比如一家奢侈品店的會員,店員會定期上門拜訪,將最新款式的產品帶過去給客戶試用,如果可以就直接留用,哪還需要到商場去費事費力。所以,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大品牌店一天到晚沒人的現象了。別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和我們正好相反。

我們是花時間去挑選物美價廉的物品以求省錢,別人是花錢去買各種各樣的東西以省下挑選的時間。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也許這兩類人永遠都不會再高檔商鋪裏碰面。

都說人靠衣裝,這話一點不假,只要願意花錢,很多長相併不出眾的人也能變得美麗與氣質並存。擁有一個好的外在,可以讓人賞心悅目,提高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所以,很多有錢人在打造個人形象上會不遺餘力。而且,他們的經濟實力超出我們的想像。對於很多有錢人而言,貴的物品不僅能夠獲得質量上的保證,更能代表自己的品味和地位。

近年來,我國奢侈品的購買力迅速提升,2019年這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富人們花了7700億買下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預計在2025年,中國的有錢人購買高檔品牌的能力將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總金額很可能突破1萬億元。商場內的高端店鋪雖然人流量不大,但並不是強行支撐,更不是違反經濟規律。他們的目標客戶經濟實力強,消費水平高,其產品溢價更是高出想像。

就像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最近有那麼多人放著質量好且只要幾千塊錢的國產羽絨服不買,偏要擠破頭花幾萬塊錢去買國外某品牌的羽絨服一樣。

不同檔次的店鋪,不同消費層次的人,其經營模式和消費方式完全不同。只是我們不屬於這一消費羣體,就很少了解其中的行業知識,也無法理解他們的消費理念,

有時候貧窮真的可以限制我們的想像,與此同時,被限制的,還有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


因為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的單個會員一個月貢獻好幾萬,人沒來,貨品直接給送會員家裡了~


洗錢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個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客單價很高。大多數定位高檔的商鋪,雖然客戶不多,但人均消費卻很高,即高客單價。比如奢侈品包,一個包甚至抵得上普通商鋪一個月的銷售額甚至更高。所以高端店鋪並不是走量,當然就很少能看到比較熱鬧的景象,但依然活的很好。

第二種可能:戰略部署。對於連鎖高端品牌店鋪來說,整體的品牌效應的意義是大於個別單店的盈虧的。所以很多國際知名的奢侈品企業,會在地方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區域或者位置,鋪設一家連鎖店,盈虧並不是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了暫時品牌形象,反映給消費者心理的暗示就是:開在高端商場裏,就是高端品牌店鋪。進而使得目標人羣鞏固對其品牌的形象。

另外,我們都知道個別實體店常年沒什麼真實客戶或者很少的客戶,客單價也不高還存在,那基本就是過濾資金,俗稱洗錢。這類店一般不會開在商場裏,一是適合這類店的行業店鋪一般不適合商場,二是商場畢竟多了一層監管,做壞事的防禦成本也就大了一些。


這些「燒錢賺吆喝的高端店鋪」能屹立不倒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客戶羣體定位不同商場裏高檔品牌的客戶羣體從來不是普通消費者,它們的服務對象都是高凈值人羣,店內的導購一般不會阻止你進店,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高昂的價格就是天然的壁壘。人們常說,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是,當一件品牌的裙子營業額頂得上普通的幾十件、上百件的時候,就不需要靠人流量取勝了。高端品牌的利潤不菲對於普通人而言,高檔商品與親民商品的質量差距並不是那麼明顯,價格仍是參考的重要指標。而精英人羣對於價格的敏感度遠不如我們普通人,更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同樣是衣服,有的一件只要一兩百,也有一件幾萬幾十萬的,難道都鑲了鑽?貧窮限制了想像力。高端品牌的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

與商場的議價能力更強

對於商場來說,引進高端品牌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檔次感,商場與大品牌其實是相互需要的。舉個例子,一般來說萬達商場比寶龍要高端一些,本地的一家萬達商場在前期招商不力導致高端品牌入駐不足,多是一些親民牌子,開業七八年仍然被臨近的寶龍商場吊打。相應的,大品牌的議價能力是要高於普通店鋪。大型商場開業往往會邀請一些大品牌進駐,多是已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商場對於這些合作方是不吝優惠政策的。穩定的廣告位和線下流量入口酒香也怕巷子深,高端品牌也需要把廣告打出去,把品牌形象樹立起來。這些高檔店鋪往往都是在商場裏的核心地段,無形中就打了廣告,也省了一筆廣告費。同時,這些店鋪就相當於穩定的線下流量入口,可以用來反哺線上流量增長的瓶頸。不只是高檔店鋪,連天貓、京東也在爭奪線下流量,宣佈要打通線下購物的最後一公里,天貓小店、京東小店在社區開始發力。所以,即便是電商日益發達的今天,線下實體店的地位反而愈發重要。

總結

如果單純靠燒錢短期還行,並不是長久之計,商場裡面的高檔的店鋪屹立不倒自然是可以盈利的,並不是普通消費者想像地賠本賺吆喝。

奢侈品只是少數人羣消費得起的吧。本身利潤也高,三年不開張,開張喫三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