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 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 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於色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一、給自己定位。

明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心性。是感性的,理性的,還是有實踐精神的;是務實的,還是務虛的;是固執的,還是隨和的;是貪性重的,還是癡性重的......

學佛是從自身出發的,如果連自己都不瞭解,很容易隨波逐流。

二、給佛教定位。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找到與自己根性相對應的。這就是為什麼要了解自己的原因。總體來說,佛教修行分為三大類:

從教理入,需要嚴謹的思維邏輯能力,比如禪宗;

從信心入,需要持之以恆的決心,比如凈土,藏傳;

從實踐入,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意志,比如南傳。

各有側重,利用自身的優勢入門。

三、有個長遠的計劃。

學佛修行,絕對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說是終生的事業都不為過。所以要立足於當下,制定目標,穩步前行。比如,今年要讀懂一部什麼經,明年要了解哪一個法門,五年之內要證得什麼。以很平常的心態去學習佛法,就如同工作之餘,掌握一門新學科新技能一樣,拒絕怪力亂神,拒絕人云亦云。


但凡自己遇到的一切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和解決方法。


都是修行。修與不修都在其中,行與不行也沒離開,但路還要走,到最後才曉得家舍即路途!


首先,學習靜心。

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平靜。

接下來,學習觀察。

觀察自己心性的變化,察覺到自己具備哪些既有的觀念,以及基於這些觀念所導致的結果,是好?是壞?是有益?還是無益?是值得的?還是在浪費時間?

最後,如何糾正這些心念的起伏,仍然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