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中时是理科生,对科学非常有兴趣

长大后觉得兴趣不能当饭吃,大学想转去读金融数学/精算也不知道这个选择究竟对不对入读以上的科系是不是真的能赚比较多钱呢?这两个科系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很相似?


如果你非常确定今后的道路是精算/金融,那我写个建议顺序吧,著眼点是快速完成教育赶紧赚钱发财。

英美数学本——》国内Top金融数学本——》国内精算本——》国内一般数学本——》国内Top数学本——》欧洲大陆数学本

其中英美数学本科请选择统计或者应用数学方向,切勿选pure maths。课程设置上国内本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英美pure maths方向。英美的统计/金融/应用数学方向(伪数学系)=国内高校本科经济/管理学院下属的金融数学/统计专业。年轻人如果在国内读本科切勿被国外某些伪数学系毕业生的建议误导啊!具体课程差异可自行去MIT/Cambridge等高校数学系官网直接搜各个方向的lecture list和past paper,一看就明白了。(伪数学系的数学知识90%停留在牛顿高斯时代,距今300年左右,真pure maths本科是要学到距今100年前的Banach和Rieman那个年代的,当中差了200年你们自行想像)

数学体系很庞大,本科教育的难度严重取决于课程设置以及Peer Pressure,以上建议是综合了我工作+上学体会的总结。

先说课程设置,这东西没完整上过数学系的人真的没有发言权。

英美本科必修的数学内容比国内少了1/4左右,微分几何、拓扑等等专业必修课往往都是选修(细节上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同时还没谈到教学内容差异可能造成的知识面不足问题。我见过有Abstract Algebra上完但不懂Galois理论的毕业生,见过上完概率论但面试的时候答不上来古典概率计算题的毕业生(我自己编了个面试题,用试剂检测乙肝,患病者99%显示阳性,非患者99%显示阴性,已知人群中乙肝患者比例是1%,问如果测试结果呈阳性,该测试对象是乙肝患者的概率是多少),见过说不出概率空间的测度论表述的毕业生,甚见过没学过Real Analysis的毕业生。总之英美本科maths major的顺平确实参差不齐,部分原因确实是课程安排、考试要求的锅,如果英美学欧洲那种宽进严出制,那留学也就做不成产业了(欧洲大陆和中国一样,好的高校都是公立的,精英教育为主)当然,市场化办学必然是就业导向,和CS、金融无关的数学就不用学太多了不是吗?不耽误赚钱啦。不过我对国外本科数学教育的了解也是二手体会,主要来源于已经在国外任教职的同学和干VC时候帮老板面试asso/analyst聊出来的经验,拜前两年vc热潮所赐,无数人扎堆回国干vc,可惜老牌vc shop的湾区总部都被阿三统治了,想来国人实在喜欢内卷,也不坚守湾区跟三个硬扛。当然面试简历挺多本科数学+研究生金融的小analyst,15年左右似乎是一种潮流,然而我面过的不少毕业生对基本的联合分布求解以及Bayes公式运用都颇显生疏,实在是让人对他们实习和项目经历里一个个big data /ai项目疑窦丛生。

而国内课程设置又是如何呢?基本是按照苏联模式的安排,虽然有槽点,但确实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现代数学理论体系。(但只是截至20世纪初的体系,和学术前沿差了100年)槽点课程有这些,大学物理的四大力学、物理实验、基础力学,这些课国外数学系不开(但估计毛子的数学系也要学),代表了国内以前培养数学专业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精密的传统制造业。无论是修桥铺路,两弹一星,还是潜艇外壳,飞机气动,乃至弹道计算,这些都是基于拉格朗日创立的分析力学发展而来的分支,比如张量这个概念最早的引入就是在分析力学而不是CS里,目前这个领域的湍流问题仍未解决也是国内数学研究长期关注PDE的一大原因。所以中国数学本科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如果今后要转行做材料力学也好,做机械也罢,各种受力分析的基础都是微分几何(最经典还是Gauss的局部坐标系理论)+分析力学(拉格朗日),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如果转CS,最热门的方向是AI,卷积和SVD分解的概念是高等代数学过的,最速下降的Quasi Newton Method是数学分析交过的,大多数理论其实都在课本里有,recap一遍很快。如果要转理论物理,相对论用到的纤维丛理论和黎曼几何在微分几何课的后半部分也都讲了,外加学过实验误差分析和四大力学,研究生一上手应该也不会有知识上太多的短板。反而金融学其实用不太到数学的基础理论,大多是应用公式计算而已,知不知道理论关系不大,就像你只要会算积分会按计算器一样能考出SOA一样,考题并不会问概率是个啥测度。所以国内数学系的本科课程要求和考试难度主要是为了转行做物理、力学相关的制造业、CS和继续从事基础数学研究的学生准备的通识教育科,而且更偏向物理、力学和基础数学,CS相关课程也就是一门程序设计而已,当时我旦还是数学系老师教的,尼玛没教MFC类库就布置project让你写个带图形界面的程序,太tmd变态了,然后我当时抱大腿跟后来去UPen读硕士的一个数竞大佬组队干活,他一下午就看完MFC类库说明文档然后把程序搞定了,让我再次感叹tmd天才是不需要教的有没有,你只需要push他给他目标,然后他自然就会了,某种程度上科研亦是如此。

再说Peer Pressure,这事情比课程设置还要命。在北大数学系你要和IMO国家队的大多数成员竞争(剩余少部分会去清华CS,因为清华工科强理科弱),即使到了复旦数学系也仍旧有不少冬令营级别的同学(我十多年前读书的时候如此)。你会体会到智商的碾压及心理承压能力的极大考验。我来给你个数学概念,对于顺利考入国内前五数学系的学生,也许你的智商比正常人高3-3.5个标准差,大概135-140(假设中国人均智商105,智商分布满足105,10的正态分布),而CMO冬令营那几十个人的智商至少比平均高4.5个标准差,北大数学系那帮学神则可能超过平均6个标准差,达到165以上。简单来说他们看我学数分就和我看职高学生学高考数学一样(互相之间智商差距都是3个标准差左右)。虽然竞赛和数学思维不完全相关,但智力的天渊之别足够影响以下几个对持续深造至关重要的方面:

1.GPA不好看。180个人的数学院,放上20-30个CMO冬令营以上水平的选手够高考党喝一壶的了,给分再好的老师A/A-也就只有30%,何况数学系的课一般考试就4-8个命题证明(我旦的风格),期末考试分数要占80%左右(不知道这种风格有没有改变),考试方式与数竞的二试一样,大一有很多人直接懵了。另外国内数学系的很多老师比较严谨古板,给分严格看成绩,想当年好几门课居然都是只看大考成绩的,我记得力学大考就四道题,三道刚体一道流体,配合上老教师对于复杂方程组解析解的执念,考得相当酸爽(只做三题即使全对也只有B-啊)。不过现在来看我觉得要求严不是坏事,也许是因为我现在也会面试些毕业生并吐槽他们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晰的缘故吧,有点理解老师的不近人情了。

2.GPA排名不好看。GPA绝对值有高有低,但相对排名也是出国申请时很重要的因素,同时也牵涉到能否拿到好的教授推荐信。很不幸,如果你在Top数学系,教授还是很明显偏爱学神的,推荐信方面尤其如此,毕竟基础数学是要天赋的,有限的资源确实应该给更有希望从事基础研究的同学。相对排名也是如此,毕竟有学神在,你会体验到360度被鄙视的感觉,从托福成绩到专业GPA到整体GPA乃至体育课跑步皆如此(当年有几个家伙跑1000米冲刺的时候还喊为了这2学分的4.0GPA必须拼了,他们虎躯一震,我是娇躯一颤差点摔倒)

3.心态爆炸放弃学业。嗯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大一的数分高代还能拿个A-,到了大二的实变拿了个C-之后就心态很爆炸,于是一路放飞直到毕业,所以只能混迹于VC圈搬砖。其实蛮后悔没去读个研究生,唉。一般我们院每年10%-15%是没法拿学位证毕业的,这些放飞比较过分的同学挺惨,GPA差会堵死出国的路限制找工作的上限,但万万没断你生路的。但没学位证就是要命的事了,找工作起码要是个Degree Holder。

有些答主或是在英美求学或是参与了国内一些辅修/双修项目,对以上前两点的认识很有偏差。前者课程要求和Peer Pressure比国内友善太多,后续留在国外深造门路相对更多,因此压力远小于国内。后者则是辅修的课程安排灵活,考试要求一般不像本专业那么高,所以学起来相对轻松。

现在可以开始总结了。

英美数学本作为金融数学教育的起点自然是上上之选。具体来说就是英美数学本科的课程要求比国内低不少,但最头部如Harvard Princeton这些牛校自有honour track照顾天才少年,减少了直接的Peer Pressure,同时教授给分也不错,因此对于想以maths major为跳板转行的人来说是很有性价比的。一来GPA不差又有外国导师的推荐信加成,中国人很容易去个不错的研究生学校做CS/Quant;二来公共课负担轻,自然有余力钻研自己喜欢的方面,比如编程技巧。

二等选择是国内Top金融本科。金融业整体待遇其实一直在下滑,excel表哥表姐们的hours真心不理想,Quant工作又被码农抢了不少,因此没个好的学校光环加持未来是钱途黯淡的。毕竟Model Test这事,我也就面试前一天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下网上的例子,基本都能过(一线美元VC和二三线美元PE那种级别的,好的IBD要考很复杂的LBO我还是不行的,DCF无压力),而金融的其他方面就更与quantitive关系不大了,面试只能互相吹水,或者看证书。所以去了国内Top金融本的战略就是考CFA/CPA+保研本校。这样其实也不算太累,金融的课毕竟不难,如果顺带读个辅修数学学位,看上去还挺高级不是吗?辅修不影响你主课的GPA和排名,而且国内辅修的考试不会太为难人。

三等选择是国内精算本。唉精算在国内也不算坑少,而且专业热度过了以后供需也是平衡的,不过问题在于精算领死工资比较多,彼之同样从事金融业但偏销售的债券承销之类靠口活的工作少了很多发横财的机会。同时精算岗位多在北上深这样的高房价地区,有极其迫切的置业压力,所以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会用脚投票。毕业十年,我们数院180个同学里只有俩人还在上海做著精算,但他们有两个共同点,家里虽然来自中小城市但家底殷实,都在上海付了首期买了房,而来都比较宅,玩玩二次元还还房贷并不花太多钱。如果你喜欢与世无争的生活和中产小富即安的状态(不会996求福报的),那在上海做精算不错的,不过年薪百万还是做不到的,别多想。最后补充一点,非数学系下的精算学科别报,天坑,课程设置可以让你在考SOA的时候痛不欲生,要补非常多的数学课,你指望保险系有人懂寿险/非寿险精算数学(这两门课名字很暴力,直接对应SOA考试,备考还能修学分)?这课还是我们数院出老师上的,如果是排名一般的学校,数学系人手捉襟见肘,更加只会开在本院照顾自己人。

四等选择是国内普通数学本(非北清科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数学系开课都偏应用方向,纯数方向占整个数学系比例很小(即使开了这些课往往讲的内容也比较有限考试也没那么难),再加上peer pressure弱,混个好GPA不难(直接选这些数学系下的金融数学精算数学这种方向就更容易了,课会水很多),方便保研考研出国去读金融。说实话,金融现在本科学历是很不够看的。而券商的要求也就是985硕而已,对第一学历也有要求的不多(侧面说明所谓IBD和Quant其实用到的数学并不多),因此这条路的上限是很高的,唯一缺点是下线比较低,要靠你的自控能力保证一定的学习强度,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五等选择是国内北清科复的数学本。这个真的是给大牛准备的,因为IMO/CMO大佬们高中虽然英文不差但并没啥时间考托福申请国外本科,所以往往就留在国内清北了,当然我估计复科也会有部分吧。如果没有竞赛经验请绕道走,曲线救国也行,考Top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辅修数学二专,如果没二专/二学位,拿直接选课也是可以的,我们当年拓扑学的课就有好几个物理系的同学选了一起听,课间老师很nice地跟他们讨论目前拓扑在物理学上地应用到啥程度了,不过本科物理课程主要涉及的点集拓扑也就占数学系课程要求的不到25%吧,我记得基本都在讲代数拓扑。再次提醒,非大牛切勿选择。

六等选择是欧洲大陆的数学本科。说实话,如果是想做数学研究,这个选项要比前五个好不少,法德俄德数学本科教育强度是比肩国内Top数学系的,我有同学本科在法国的EP,动力系统随机过程这些课都是必修的,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他们偏工程的缘故。这条道路的缺点是首先要多学一门外语就很劝退,第二别人是真的课程范围广+考试严格,标准的宽进严出,因此如果能够survive欧陆顶尖高校的数学系,那未来出路相当好,毕竟法俄都是手握10次左右菲尔兹奖的国家啊!美国也就比他们多一两次而已,而且靠移民吸走了毛子不少精英,胜之不武。不过这条路太难了也就供人参考吧,回国就业时因为学校名气原因也常常被HR忽视,从发财角度性价比奇低。

这六个选项基本是按赚钱的投入产出比从高到低排序的,选项五六是最难发财但却最适合为未来研究打基础的,这就是金钱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吧。所以题主还是尽早分清自己是喜欢数学还是喜欢maths major能给人带来某种虚荣感吧,比如「我比较聪明」「我的专业不是水专业」之类的。

这种想法挺幼稚,但我当年也是这么幼稚过来的~


分享下自己的经验,首先,你说的就是我走过的路。

上大学的时候我可以学物理,可以学数学,可以学生物工程,学数学一部分是因为学费低之外,很大部分就是我想毕业之后搞金融或者去投行。牛津金融学长:对于留学生本科科目选择的一些想法 - 牛津学长自己的经历?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看到我的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我的经验没啥参考价值,但是我想先说两点:

  1. 你不能一方面觉得中国发展快,一方面觉得国外经验没有参考价值,很多方面,尤其是金融经济方面,中国是在追赶国外步伐,还没有到完全开辟自己道路的时候,所以我相信以后不管是经营模式还是人才选拔,中国金融会慢慢走向现代化金融模式而不是延续内卷道路
  2. 靠自己走到一个比较舒适的位置,经历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眼界和思路往往惊人相似,所以我只想分享思路

首先,讨论本科学习的时候,我觉得绝大部分人都要接受一个现实,你学校再好,你大概率是没有能力读博士的,所以从入学开始就考虑就业方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诚然你可能会在中途改变主意,但是总比你到地方再做决定强,至少你得到了有用的信息。

第二,我很赞同你这种先了解再决定的行为,金融,尤其是精算类工作包含很广泛,赚钱多吧,也还可以,小一百万左右浮动还是没有那么难啦,但是你比很多赚大钱的行业还是有差距。就拿我来说,我工作第一年,投行朋友比我多赚50%,第二年100%,我自己真心觉得我俩能力差不多,就是选择行业不同。

但是哪怕是精算,这里面也有很多细节不同的工作,可以研究为主,可以日常工作为主,可以管理为主。

第三,精算本身我不觉得国内存在『饱和』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可以参考下。精算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一百多年的理论,一个发展了几十年的行业,我个人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你会精算,学会点IT,我觉得大部分金融类大公司都会有你的位置。

会不会精算学就这几年热,几年就过时了??

www.zhihu.com图标

最后,我觉得金融类就业,以数学为主是没有问题的,反而不建议读金融。这个有很多个人的看法,所以未必完全正确,我这么说也主要是按照『中国发展有可能会模拟国外进程』的思路来。简单说一下,

  1. 金融在我看来是一个文科,里面数学的内容很少,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理论结合实际。大学水平的金融你连PDE能用到的机会都不多,就是个大一数学水平。所以很多金融毕业生的短板也在此,尤其是我这种做技术类精算工作的,到了一定位置你就发现很多人都是数学背景而不是纯金融背景。作为一个数学背景的金融人,你人际能力强可以去管理,人际能力差一点就像我这样搞技术;反过来,我觉得一般金融生看不懂我现在干啥。
  2. 金融就业在我看来最赚钱的就是去投行基金,最保险的办法是考证书,精算会计。在这里面,人工智慧冲击最大的应该是会计,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规则的运用而不是模型的使用;在精算方面,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人工智慧给我们模型提高和整合速度的增加,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的能力。
  3. 作为一个应用型科学,你会慢慢发现,精算有点像金融界的统计数学,你的很多技术和思路都能比较轻松的横向带入别的部门。在国外已经有很多精算师在转战大数据,市场分析,以及非保险类的产品设计中。

我觉得读数学没什么问题,我觉得如果想做金融,建议先了解就业方向的一些具体内容。好比你想做精算师,那么学金融工程就不如直接学精算了。

如果你觉得国内发展有压力,建议也在这时候考虑一下出国等『在另一个地方启航』的问题。如果读了精算,可以比较轻松的转到北美或者英国继续读精算硕士,然后在国外就业,带著经验或者项目回国也是个躲开国内个别严峻就业问题的简单办法。

还是那句话,希望分享些思路,让你的计划有更多的信息,能更有模有样。

微信公众号:牛津学长

学长最新文章 -

为什么成绩够却申不上牛剑或G5?个人陈述PS这几件事你做对了没有??

mp.weixin.qq.com图标

方便留言,可以加学长小助手微信号:niujinxuezhang(牛津学长拼音)


本人高中时是理科生,对科学非常有兴趣

长大后觉得兴趣不能当饭吃,大学想转去读金融数学/精算

学习数学主要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兴趣基础。如果打算未来从事金融数学或者精算,那么直接进入这两个专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来数学系转一圈。当然,金融数学专业有的时候也在数学系。直接学这个方向就可以了,数学系的其他方向就暂时不要学了。

也不知道这个选择究竟对不对

这个还真没人能够知道。

入读以上的科系是不是真的能赚比较多钱呢?

看个人吧,同一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其实最后的发展也需要看情况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会变化的,说不定到一定的时候,喜欢的事情就不再是金融数学或者精算了。



下面一群看上去都不是读数学的在回答问题,感觉要么回答不到点上,要么是大神没有参考意义,本人读数统成绩中游应该有更多参考意义,而且本人确实菜也请大神轻喷,也仅限于参考本科的感受和出路:

想读数学必须两个条件都满足:

1 强烈的兴趣

2 不错的天赋

以上都可以通过买本华师大版数学分析自己先看看来判断是否满足这两点,也算判断成本比较低。

如果满足这两点并且进校学的不错,那么的确比很多专业都要好,数学可能是最好最万能的专业,而且转金融也不会出现不精的情况(因为到时候你会觉得金融相当简单);如果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不满足,那等待你的将会是巨低的分数和无尽的折磨以及不如其他专业的出路。(这个回答比较适用于普通985及以上的数学系和比较一般的天赋和兴趣)

祝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