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畢定誓。何等為四。

一者 畢定成佛 轉於法輪

二者 生死眾生 令得解脫

三者 令無量眾生 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者 舍自身樂。令諸眾生得無漏樂

是名四種畢定之誓


佛告長者。

出家修道學有三品。

一曰聲聞。

二曰緣覺。

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畏苦厭身。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四大猶虺五陰處賊。坐禪數息安般守 意。觀身惡露不淨之形。畏色慾本痛想行識。怖地獄苦。餓鬼之厄。畜生惱結。人中 之難。天上別離。不可稱計。輪轉無休如獄中囚。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求無為樂泥洹 之安。但自為己不念眾生。常執小慈不興大哀。倚於音聲不解空慧。三界猶幻。趣自濟己不顧恩慈。是為聲聞學。

佛於是頌曰  

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   

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   

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   

觀身中惡露  不淨有若干   

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


佛告長者。緣覺者。本發大意。為菩薩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不解如來色身所現。因世愚人不識大道。斷生死流不能反原。盡生死本故為現身。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 三十七品。觀十二緣欲拔其原。不解本無悕望大道。正使積德如虛空界不得至佛。所 以者何。用不達故。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無想不願諸法。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 。道慧無形等如虛空。無所增壞普度眾生。

佛於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麁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佛告長者。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而修大悲無所適莫 。不自憂身但念五趣。一切眾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護。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 濟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以施一切眾生之類。觀於 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無異。為之雨淚。 欲令度厄至於大道。

佛於是頌曰  

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   

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   

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   

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


我滴佛誒,你這題目大得夠寫一篇論文了。

但是我不會寫論文,所以我就隨便(胡)說一下。

這兩者的區別,相當於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區別,相當於基督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相當於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區別。

嗯,就是這樣,喵~


茲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親教師(大乘法真實履踐者)電視弘法的文字內容做為回答如下: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佛弟子們於修學佛法一段時間後,漸漸會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然而,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麼內涵?有什麼實質的差異?很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出現。譬如有人認為,只要了解四聖諦、八正道等法,就已經全面了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錯將解脫道認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將男女邪淫法,當作成佛之道,等等。不僅誤會大了,而且還誤導眾生,相將入火坑也,危害大矣。

所以說,應該將三乘菩提的內涵加以說明,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了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能夠了解三乘菩提全貌,就會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沒有差異,就不會隨著錯悟大師說法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與佛法完全無關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頭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如果能夠了知三乘菩提的差異以後,就可以衡量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人——是聲聞種性,是緣覺種性,還是菩薩種性;待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之後,就會如實的去修行,去求證屬於自己的種性所應證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被錯悟大師所誤導,乃至與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了。

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學人聽聞 佛的音聲之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薄貪瞋痴,成為二果的斯陀含;斷五下分結,成為三果的阿那含;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成為四果的阿羅漢以後,舍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了。

由於聲聞人聽聞 佛的音聲開示,在蘊處界去作詳細觀行,覺悟蘊處界真實虛妄,因此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舍壽後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在三界出現,這樣成就聲聞四果的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是聽聞 佛的音聲法教,雖然斷了煩惱現行——見惑與思惑,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由於畏懼未來受生之苦,也畏懼未來去受生時,因為自己無明現起,因而造下了惡業,再一次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於舍壽後,心得決定而終不改易,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在三界現身意。

然而,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之前會思惟: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以後,入無餘涅槃會不會是斷滅空?因為有這個疑存在,阿羅漢會請 佛開示。佛告訴阿羅漢們:四果的阿羅漢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以後,還有無餘涅槃本際存在,不是舍壽以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由於阿羅漢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己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所謂的緣覺菩提,是指緣覺專精思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己的蘊處界、其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斷盡,於舍壽後如同聲聞一樣,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不在三界現身意。由於緣覺是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證得蘊處界虛妄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雖然名為緣覺,但仍然出生於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說的法教十因緣、十二因緣詳細加以觀察,因而斷了三縛結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本質仍然是聲聞人,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而悟入緣覺菩提。

既然緣覺是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而成就緣覺菩提,因此,有必要將十因緣、十二因緣簡單加以說明。

首先談十因緣。緣覺思惟十因緣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由這個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出現了?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老病死」出生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生」的關係,使得「老病死」的現象出生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因為有「名色」的關係,使得「六入」的現象出現了。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現了?又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思惟的結果發現,因為有一個「識」存在,所以「名色」就出現了。

接著 佛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名色」到了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不能再往前推溯超過那個「識」;緣於這個「識」才會有「名色」出現,緣於「名色」才會有順推回來的「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種種苦出現,所以五陰的大苦也就聚集起來了。緣覺對十因緣作整個逆推、順推,思惟的結果,知道有一個「識」存在,才會有「名色」等一切法出現;所以這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能外於這個「識」而有一切法,這個「識」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

接著緣覺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仍然是由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消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老病死」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因為「生」消滅了,「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行」跟著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行」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知道,「無明」滅了「行」就滅了,「行」滅了識陰六識也就跟著滅了。一一順推回來經歷了「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所以五陰所聚集的大苦也就消滅了。

從十因緣推究的結果,知道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乃是「名色」等一切法出生的根本,這個「識」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因為有這個入胎識,才會有五陰的出現,有了五陰的出現,就會有種種苦聚集而受苦了。接著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無明」等十二法都是可滅之法,所以緣覺發現,將一切法滅盡以後,仍然還有入胎識存在,不是將自己蘊處界全部滅盡以後成為斷滅空。所以,緣覺如同聲聞人一樣,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乃至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舍壽時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上面分析可知:緣覺與聲聞都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解脫於三界生死。也就是說,緣覺、聲聞二乘菩提乃是斷了我見、我執,對世間的法,包括了五陰世間以及器世間之所有的一切法,都沒有任何眷念;因此於舍壽時,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使得自己不再於三界出生,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這裡可以歸納三個重點:第一點,既然二乘人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可以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入胎識存在,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第二點,緣覺觀察十因緣,發現有個入胎識存在,不同於聲聞,聲聞聞佛語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緣覺的智慧比聲聞好,這也是緣覺名為中乘、聲聞名為小乘之所由來。第三點,聲聞經由 佛的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可是祂在哪裡?不知道。緣覺雖然觀察十因緣知道有個入胎識,祂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是祂在哪裡?如同聲聞人一樣,不知道。由此可以證明,二乘人根本不知道入胎識在哪裡。既然連祂在哪裡都不知道,還有可能實證嗎?可想而知,當然不可能有所實證。

前面已說二乘菩提的內涵,接下來談佛菩提。菩薩的佛菩提與二乘菩提,有什麼樣同與不同,就是現在要探討的地方。

所謂的佛菩提,乃是菩薩要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才能成就佛道的。然而菩薩要成就佛道,最基本就是要先明心見性,才能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乃至於內門修十度萬行;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終究只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無法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所以,菩薩修學佛法所為何事?那就是要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學法無益。

然而菩薩要明心見性,則先要經過十信位,對佛菩薩開示產生具足信心,這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圓滿十信位以後,才能轉入十住位,修菩薩的六度。菩薩在初住位的發心住,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第一度、布施;二住位的治地住,開始修六度的第二度、持戒;乃至六住的正心住,開始修第六度的般若。於六住位修集圓滿前,進行斷除五陰中無有真實常住不壞我的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再將意識我、色身我當作真實我,成就世間至高無上的法,也成就聲聞初果斷我見的功德,因而圓滿六住位,轉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開始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次法,去培植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究生命實相到底在哪裡;於因緣成熟時明心真見道,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

當菩薩於參禪明心時,可以現前觀察到三個重點:第一點,親眼看見自他有情自心如來真實存在。這個自心如來,也就是二乘人自己所無法親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入胎識等等;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法身德,這個法身德可以讓菩薩於三大無量數劫後成就佛道。第二點,當菩薩看見一切有情的入胎識時,發現祂本來就涅槃,沒有不涅槃的。既然菩薩當下就已經證涅槃,為什麼還要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像二乘人急著要入涅槃,反而依照自己所親證自心如來的法身德,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努力地修除自己的煩惱及所知障,努力的去圓滿自己的般若智慧,努力的去度化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凈土。第三點,菩薩明心了,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非常虛妄,所以是空。如同《心經》所說的情形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告訴大眾,當菩薩找到自心如來時,一者,依事相的立場來觀待,菩薩可以現前觀照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沒有不虛妄的。雖然菩薩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樣,將我見、我執斷除,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與二乘人同樣具備了解脫的功德;可是菩薩明心時,已經知道當下即是涅槃,何必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以滅盡自己的蘊處界為己任,反而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無量生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去圓滿三賢位菩薩應有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圓成佛地的一切種智。二者,菩薩依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待,雖然蘊處界沒有真實我,可是一切有情的蘊處界莫不以自心如來為根本依,因此才會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有情蘊處界不斷的出生;如果將蘊處界攝歸於不生不滅的自心如來,一切有情的蘊處界也就不生不滅了;既然不生不滅,根本沒有所謂苦不苦厄的事情發生,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嗎?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明心了,發起了三種功德:

第一、法身德,那就是菩薩親證二乘人所沒有親證的自心如來,這個自心如來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以證明,聲聞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自心如來;以及緣覺透過十因緣觀察,自己了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這個入胎識就是自心如來。既然二乘人連法身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能夠知道法身還有哪些功德了。因此,菩薩的法身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是不共二乘的。

第二是般若德,那就是菩薩親證自心如來以後,發起了總相的般若智慧。這樣的智慧並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連自心如來都無法親證,更不用說能夠知道菩薩親證自心如來後所發起的智慧了。如果有證悟的菩薩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自心如來的內容,他們可以用很多的層面來描述自心如來的功德;可是對二乘人以及凡夫而言,他們都無法了知,乃至覺得他們的說法前後顛倒。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描述菩薩的智慧真的不可思議。

古時候,龐蘊居士一家有三口,都是證悟明心的人。有一天,龐蘊居士脫口而出:「明心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很難!很難!」龐婆,也就是龐蘊居士的同修,在旁邊聽了說:「很容易!很容易!」龐蘊居士的女兒靈照聽了說:「不難也不易!」如果是一般凡夫在旁邊聽了,一定會說龐蘊居士一家三口都瘋了。如果是二乘人,他們心裡很清楚知道,這已經超過他們的境界,所以不敢隨便回答;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答錯了菩薩就會藉機說法,所說的法卻是連二乘人也無法回答,只能口掛壁上,緘默以對,乖乖地聽菩薩說法了。所以才會說,菩薩所發起的智慧,是不共二乘的。

第三是解脫德,二乘人有解脫三界的功德,菩薩同樣也有這樣的功德,可以解脫於三界,所以說解脫德是共三乘的。雖然三乘同有解脫德,可是菩薩與二乘的解脫德,還是有些微差異;二乘人是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現身意;菩薩卻是故意留惑潤生,也就是菩薩故意留一分思惑,去投胎,去取得未來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繼續去圓滿菩薩在佛菩提道上應有的智慧、福德以及定力,以成就自己的佛國凈土。所以說,三乘菩提的共道就是解脫道。

最後作個總結:三乘有共道與不共道,共道的部分是三乘同有解脫德,可以解脫於三界的生死;不共道的部分是菩薩有法身德、般若德,二乘人沒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所以是不共二乘的,這也是三乘菩提的最大分野。

由於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電視弘法三乘菩提概說第81集: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第081集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www.hymzwb.net

願您我共成佛道!


第01集 三乘菩提的關係 正禮老師?

www.sanmodi.cn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