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对老子的态度没有把老子当祖师 其他门派也是这样吗


等一下,让我好好回忆一下。这只是我根据一些浅薄的阅读得出的结论。

我认为,神仙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他们是旷劫存在的。

而老子,以及后来老子的各种化身,(对的,他老人家来这片土地很多次,对这里爱得深沉!)就是来中土开宗立派,传播思想的。

以及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不属于这个人类纪元的神仙们,也有现身过。下面举一个例子,我一想起这个上古神仙就感觉浑身舒服,因为这个神仙怼人怼的特别直白!

这个神仙叫做——若士!(出自《神仙传》)

若士

若士者,古之神仙也。莫知其姓名。燕人卢敖,秦时游于北海,经于太阴,入于玄关,至于蒙谷之山,而见若士焉。其为人也,深目而玄准,鸢肩而修颈,丰上而杀下,欣欣然方迎风轩轾而舞。顾见卢敖,因遁逃于碑下,卢敖仰而视之,方踡龟壳而食蟹蛤。卢敖乃与之语曰:「惟以敖为背群离党,穷观六合之外,幼而好游,长而不渝,周行四极。推此阴之为阙,今卒覩夫子于此,殆可与敖为友乎?」

若士俨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不宜远而至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夫不名之地犹突奥也。我昔南游乎洞濔之野,北息乎沉默之乡,西穷乎窈冥之室,东贯乎澒洞之光。其下无地,其上无天。视焉无见,听焉无闻。其外尤有泼泼之汜,其行一举而千万里,吾尤未之能也。今子游始至于此,乃云穷观,岂不陋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于九垓之上,不可以久住。」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

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怆恨若有丧者也,曰:「吾比夫子也,尤鸿鹄之与壤虫也。终日而行,不离咫尺,自以为远,不亦谬也。悲哉。」

相信,不放译文,大家应该也能看个大概意思。这就是逍遥自在的上古神仙了。

另外,一炁化三清,没有人的时候这些大神仙就存在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薄理解。


黄帝四经一看不就知道了,若是看不出就没办法了。看得出就能相互洞穿,二者任何一者存在看不懂皆会白搭。至于啥各路神仙的,就不要来了,世上没有神棍。


一部《道德经》的练就过程,就是道家出现的过程。就是说,《道德经》里面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早就没有人有能力读懂了。


民间的巫文化


老子便是道家之祖,之前没有道家


老子与太上老君之间还是有些差异。而且在早期道教,道德经也并非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经典,仅是老子写的一部书而已,相较大洞真经、三皇文等来说还是差了一些。

因此在南朝陆修静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里,有这么一种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即老子道教书籍并没有在核心的洞真、洞玄、洞神三洞里,而是在处于辅助三洞的四辅太清部中,也即是道德经并不属于核心经群。

这其实是与道教传统相关。道教并非是老子道家思想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宗教化,相反我们可以说老子道家是道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化。除去道家外,道教传统依然在官方民间流传,在汉魏六朝形成上清、灵宝、天师等教派,又在陆修静整饬道教经籍时将老子道家思想重新吸纳进道教经籍里。

此外尚需注意一点,中古道教其实也是一个启示宗教,个人获得的启示在道教内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点上传统并没有至高的权威,因为神灵的其实具有更高的神圣性。周武帝纂修无上秘要前后,道教才渐渐向制度性宗教转变,形成较为稳定而稳固的教职、教团经教体系。


道家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衍生了五行,也就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

在极高层次,非常高的层次有许多无极大道,大觉者。再层层往下走演生出了阴阳对立的生命,最后在我们这个最低的层次表现的最明显,善恶分明,有纯善之人,也有大恶人,有妖魔鬼怪,也有神佛。而在道家所说的太极以上的层次就没有差别了,全都是大道,大觉者。

所以那些魔永远不可能高出道!因为魔都是神创造出来的,目的是毁灭那些罪恶的生命。现在那些信仰魔鬼的人,实在是可悲。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著作。跟宗教里面的道教是两回事。跟神话传说里的神仙更是八杆子打不著。


老子之前没有道家。所有的学问还是孔子那,老子那帮人流出来的。那时候,祖先就是神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