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知行合一、知行本一

知行合一,就像吃飯穿衣一樣,人本來就具有。只不過呈現的情況不一樣罷了。

知的性質區分有真知、偏知、錯知、邪知、惡知等等。

如果你有真知就有真行,有偏知就有偏行、有錯知就有錯行、有邪知就有邪行、有惡知就必有惡性。

知的程度來區分,就有深淺之分。深知就有深行,淺知就是淺行。

知的性質和程度是交叉的融合的。你有深得真知就會有真行,你有淺淺的真知就必然有淺的真行。其它亦然。

舉幾個例子。比如:

偏知偏行:東施效顰

錯知錯行:紙上談兵

邪知邪行:掩耳盜鈴

惡知惡行: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為何「真知」往往沒有「真行」,而是錯行、甚至惡行?

因為知的不真切、不深入、不透徹!

《道德經》有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其實大道就在我們心中,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遵照內心的指引去做。因為心有不明和貪慾。

唯有除不明和貪慾就能獲得真知,就能真行。

如何去除不明和貪慾呢?《大學》有言,「致知在格物」。用《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中現在語言表達就是「明心與凈心」。

明心就是去除心上的不明。不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內心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的重大秘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換句話說,王陽明先生的「立德、立功、立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因為我們的心與聖人的心是一樣的。孟子也說,人人皆可為堯舜。

不明還有不知道「行為作用與反作用」。這是人生的重大真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的每一念,都在向周圍世界撒播種子,善念,條件成熟時結善果,惡念條件成熟時結惡果。

凈心就是去除心上的貪慾。所謂利令智昏,就是受貪慾指使,令頭腦發昏。貪慾是指對自己、他人和社會過度的、不好的慾望。需要指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夢想和追求不是貪慾。

凈心可以通過觀照、反省、引導三個步驟來達到去除貪慾的目的。時刻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如貓捕鼠,一旦不好的念頭出現,牢牢抓住。立刻反省,挖根追源,發誓永不再犯。接著引導自己產生好的念頭。好的念頭如何來,臨摹聖人之心。(詳細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一書)

堅持不懈做明心和凈心的功夫,心靈品質提升了,越接近真知,必然帶來真行。

知行合一,真知真行,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必然擁有。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先給你講講吧,我們要理解「知行合一」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先去探討它原本的意思。「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先生哲理人生的核心思想。是陽明先生於貴州「龍場大悟」後的思想結晶,具體而言,是「龍場悟道」次年,即公元1509年,在貴州的貴陽書院講學時明確提出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知行合一」思想呢?

是「理論聯繫實際」嗎?

在這裡,我要講此點應從兩方面來看:

從陽明先生的本底哲學理念而言,「知行合一」是有更深層次的蘊意的。

陽明先生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裡,有一個故事:王陽明的大弟子徐愛有一天向陽明先生求教「知行合一」的思想,陽明先生打了一個精彩的比喻。

他說了八個字「如好(hǎo)好(hào)色,如惡(wù)惡(è)臭」,什麼意思?

就是當你看見漂亮的、美麗的事物時,你就心生好感,這認知到美麗的意識就是知,而心生好感就是行,此二者是同時發生的,並不是等你看到了美麗的事物之後,再經過思慮,然後才心生好感。

同樣,你聞到臭味之時心生厭惡,二者也是同時發生的,這就叫「知行合一」。

當然從經世濟用的角度,「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繫實際」。

王陽明先生之所以為古今中外的人們所推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陽明不僅作為一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說的好,而且他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乾的更好!

反觀古今中外,很多哲學家、教育家只會空談,對社會、國家、民族、人生沒有半點益處,反而成為阻礙社會發展前進的負能量,這就叫「空談誤國」。

所以,在歷史的今天,我們應推崇「知行合一」的思想,推崇「實幹興邦」的理念,推崇「工匠精神」,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來打造自己的真功夫,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多多指點,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在下方多多指出。期待受教


【良知】淺析(上)

淺、中、深三個層面來談良知

近幾年來,陽明心學成了一個非常熱的話題,各種相關的講座、研討會非常之多,相關文章也層出不窮。心學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也不斷被引用。在這樣的熱潮中,作為一個搞文化的,不說幾句陽明心學,似乎都有點不合時宜。

我在微信公眾號「北川闇然日章」曾寫過一篇關於心學的文章,談的是關於【格物】這個概念,陽明先生和朱夫子之間的不同看法。總的來說,朱夫子認為格物是要向外去尋找答案,而陽明先生則認為格物是向內去凈化內心。相關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那篇文章。

而今天,則是想談一談心學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當今被誤解得最深的一個概念:良知。

對心學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陽明先生力主【致良知】,所以這個詞已經成了心學的標誌,談及心學,必定會談【致良知】。但是,對於這個概念到底所言為何,可以說在當今時代,鮮有人知。在這裡我想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對這個概念,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01

關於良知的出處

在陽明先生之前,中國的典籍中談及【致良知】這三個字的,主要是在四書中的《大學》和《孟子》里。不過,在這兩本著作中,這三個字是被拆分開來提到的,並沒有連在一起。

《大學》中,有【致知】這個概念,,即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致」是動詞,意為「達到、達成」;「知」為名詞,是需要達成的某種境界。而在《孟子》中,則有【良知】這個概念,《孟子 ? 盡心》中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

陽明先生根據自己的學修,把這兩個概念整合了一下,於是,【致良知】就出現了。在這三個字中,「致」依然是動詞,是達到的意思;而「良知」顯然也還是名詞,是需要達到的境界。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要求讀書人達到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換言之,到底什麼是【良知】?

根據我自己對於陽明先生和他的弟子們相關論述的學習,我覺得在陽明先生在世及他的親傳弟子講學的時代,很多人對於【良知】的概念還是很清晰的,但越往後,人們對於這個概念的認識開始偏離,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已經偏離得比較嚴重了。或者說,越往後的人們,越不能全面理解【良知】這個概念,而僅僅只能理解其中較為膚淺的含義,對於其真正的深意,能理解的已經很少。

【良知】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可以分成淺、中、深三個層面來談。

02

從淺層來談

淺的層面,即時目前大部分人所認為的,良知,就是良心、道德。所謂【致良知】,就是要努力做一個有道德、有良心的好人、善人。

這個解釋之所以會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一方面的確是淺顯易懂,文字上也很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中國的文化就是重視仁義道德,就是要教人做一個好人」這種觀點很合拍。於是乎,【致良知】就等於「做善人」,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要大家做一個善良的人。

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良知之「良」,確有「善良」的含義。但是,這個說法其實也有明顯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致良知】只是做個好人,那麼從有文字記錄的商周時代到陽明先生所在的明朝中葉,兩千餘年,哪篇文章,哪本典籍,是鼓勵大家為惡,做一個壞人的?基本沒有。既然「做好人」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乃至全人類文明的共識,何必煩勞陽明先生在明朝時專門搞出一套被後人稱之為「心學」的理論?甚至,他這個理論如果只是教人做一個好人,那和其他任何典籍無異,心學又何以成為一個專門的學派?

所以,只要稍微想一想上述的問題,就會知道,【致良知】,絕對不是僅僅教人做一個好人而已,否則,心學根本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做個好人,僅僅是【致良知】最淺白的含義而已。

03

從中層來談

那麼,更深一點含義,是什麼呢?請看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的論述: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傳習錄 · 上卷》

《傳習錄》記錄了陽明先生和他的親傳弟子之間的問答和書信,可以說研究陽明心學的第一手資料。上述這段話是陽明先生的得意弟子徐愛所記錄,言簡意賅,可以讓我們知道【良知】更深層的內含。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人們看見父母自然會想到要孝親;看見兄弟自然會想到要友愛;看見一個小孩子趴在井口邊,快要掉進井裡去的時候;自然會生起惻隱之心,想要去救援。類似這種自然而然,不需要刻意造作就能產生的善心,就是【良知】。

根據這個描述,首先,【良知】肯定有善良的成分了,因為孝悌、救人等心念,當然是善良之心。其次,這種善良又和前面所說的「做好人」有區別。這裡的善良是自然而生,不需要刻意造作;而前面所說的做好人,很多時候需要努力說服自己,甚至要和自己的私心惡念鬥爭很長時間,才會產生。所以這裡的重點是「自然而然,不造作」,其含義當然是要比前面那個要深入了。

那麼我們來對照一下自身的情況,看看是不是這樣?一般來說,我們見到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兄弟等至親,總是比較容易產生希望他們快樂幸福的善心;我們見到一個處於危急中的弱勢生命,也很容易產生幫助救援之心,這自然而然,不造作的體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有。所以,很多人就根據這一條,認為【良知】,不是那種需要造作培養,甚至需要鬥爭出來的善心,而是自然而然,無需造作的善心。我見過一些研究陽明心學較為深入的朋友,就是秉持這樣的觀念。

?

當然,這種善心並非時時都能產生,面對父母兄弟和弱勢生命能產生,但面對其他很多人和事,我們就不一定能有這樣的自然而發的善心了。所以呢,需要修身,需要訓練,讓自己的內心,時時刻刻,都能產生那種自然而生的善心,這就是【致良知】,就是心學所需要的修行。

這種說法,當然比第一種更加深入了。的確,要時時產生自然的善心,不容易,需要訓練,需要不斷凈化自己的私心才行。但是,這種說法,其實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問題,經不起仔細推敲。

還是先來看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自己關於【良知】的另一些論述: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

————《傳習錄》

見父見兄見孺子,豈不是都是見聞?既然良知不是由見聞而產生,可見那種需要見聞以後才產生的善心,並非良知,哪怕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已經經過「見聞」,和這句話的定義明顯相違。

?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

————《傳習錄》

何為妄念?何為昏塞?無非就是渾渾噩噩乃至惡念叢生的狀態,反正肯定不是忠孝廉恥等善心。既然連善心都不是,也就不用說是自然還是造作的。但是,陽明先生說,這樣的非善狀態,良知依然在,依然明,可見,【良知】不僅僅是善心,不管是不是自然產生的。

?

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

————《傳習錄》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無論是聰明人還是笨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古今中外,人人皆有。

再從日常人心來分析:前面所說的那種「見父見兄見孺子」的自然善心,其實也並非人人都有,或者同一個人,有時會有,有時則無。比如和父母沒有矛盾時就有,和父母吵架時則無;和兄弟沒有衝突時有,和兄弟爭遺產時則無;一般人可能見到弱勢生命會憐憫,但大惡之人,殺人如麻者,視人命如草芥,遑論什麼弱勢強勢?很多婦孺在戰爭中被對方士兵殺死,那些士兵在殺人時可有半點惻隱?

那麼好,既然這種「自然而然的善行」並非人人都有,或者說是時有時無的,那如果這個就是【良知】的話,那豈非良知並非人人都有?或者說並非時時都在?如果是這樣的話,豈非直接違背前面所引用的《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自己說【良知】是「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這樣的描述?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所謂【良知】,也不僅僅是「自然而然的善心」。

如果這兩層都不是陽明先生對於良知的見解,那麼究致良知的本意是什麼呢?我在下一篇,從更深的層次來分析將會對其進行描述,盡情期待。

如果您對陽明心學有一定興趣,或者有自己獨到的觀點,也不妨與我探討一下。

【良知】淺析(下)

致良知與禪宗的「悟境」

那麼,最深的【良知】,或者說【良知】究竟的本意,到底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白心學所產生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

01

心學的文化出處

心學,可以看作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變異。而它的來源,又和北宋時期產生的理學,密不可分。儒家的學說,在先秦時代,最為本色。經過秦朝的大一統,政治制度產生重大變革,儒家學說也在漢朝被修正,繼而成為朝廷推行的主流思想。此時的儒學,相較於先秦,已經產生了部分變異。而到了北宋,則產生了又一次的重大修正,和先秦時期的儒學相比,變異更甚。這其中的緣由,要談到佛教。

佛教從漢朝傳入中國,到北宋,已經力壓儒道兩家,成為當時中國人在精神層面的主流思想,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甚至有「第一流的人才都入了佛門」這樣的感慨。而在佛教諸多流派中,禪宗又是一枝獨秀,當時上至皇室士大夫階層,下至販夫走卒,學禪者多如牛毛。

?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不信佛的儒生就有很強的危機感,為了維護儒門,他們決心要批判佛教。但是,直接批佛的行為,早在魏晉時期就開始,一直持續到唐朝,卻始終無法批倒佛教,學佛者反而越來越多。當然,要知道的是,中國的學佛者,很多人都不排斥儒家,甚至很多本來就是儒生、士大夫。他們學佛,並非是學一家,棄一家,而是在學佛後,把儒家看做是比較基礎的內容,把佛教當做是高階的精神追求,即相當於是把儒家當小學,把佛教當大學。一個人當然會從小學讀起,但如果想接受完整的教育,那就要一直讀到大學。但就是這樣的儒佛兼學,也引起很多儒門人士的不滿和擔憂,他們不甘心儒家被貶低。所以,宋儒們在前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批佛方式:【就是學習和借鑒佛教的一些思想,用之武裝儒門,加深儒家思想的厚度,然後再來與佛教抗衡,對其進行批駁。】而當時佛門最盛行的禪宗思想,因為其靈活簡易、宗教痕迹不明顯,又因為是儒門士大夫們普遍會學習了解的,所以成為宋儒們學習借鑒的最好內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宋的理學大家們,就已經開始大量借鑒禪宗思想來武裝儒門。到了南宋,朱熹、陸象山等人,受禪宗影響更深,朱熹更是在趕考時還不忘帶一本《大慧宗杲語錄》(大慧宗杲是南宋第一大禪師),而後來,朱熹也成了批佛最為得力的理學家。

??

??

到了明朝,朱熹對於儒家經典的解釋已經被朝廷列為標準答案,作為讀書人的王陽明當然承襲了程朱理學的思想。但是,他天性聰穎,對於朱熹的很多東西,並非不加思考的全盤接受,而是會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最著名的就是關於《大學》中【格物】的這個概念,王陽明就結合親身經歷,提出了和朱熹完全不同,但更加合乎邏輯的解釋(具體可見本號之前那篇文章)。同時,王陽明也廣泛涉獵佛道兩家的思想,但最終還是回歸於儒,在朱熹理學思想的基礎之上,創立了「心學」。

所謂「心學」,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儒家的人倫道德,加上佛門的禪宗思想】。只是,陽明先生對於禪宗的體悟更深,更是直接提出【致良知】這一概念,可以說完全以儒家的辭彙,詮釋了禪宗的悟境。

所以,【良知】的最深含義,其實,就是禪宗的一種悟境,和善心噁心,並沒什麼關係。

02

心學與禪宗

要證明這點,其實也不難,還是看陽明先生自己在《傳習錄》中的論述: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此是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設此方便。本來面目,即吾聖門所謂良知。」

————《傳習錄》

了解禪宗的朋友應該知道,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當年在逃亡途中,指示追趕而來的惠明法師開悟的公案,惠明經此指點,大徹大悟,也放棄了追回五祖衣缽的念頭,成為了六祖最早的一個弟子。陽明先生這樣講,就等於承認了【良知】就是禪宗的悟境,清晰明了,不容置疑。

?

至此,我們已經論證清楚,所謂【良知】,最深的含義,就是禪宗的悟境,這和宋明時期儒生們的修學背景有關。而心學,其實也就是儒門和禪宗結合的產物。這種【良知】,無關乎道德,哪怕再壞的人都有,所以這也是陽明先生說良知是「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的原因。

要說陽明心學中關乎道德的,那是四句教中的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見,【格物】,就是斷惡修善,這才是關乎道德的。當今天下,很多人把【良知】當成道德,實在是不了解陽明心學真正的關要,僅僅是望文生義,得了個最淺層的解釋而已。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這種悟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一般人又該如何去體悟呢?

03

心學的悟境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很抱歉,禪宗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千聖都不傳,我一個凡夫俗子,如何能說?不過,好在有《傳習錄》在,我們還是可以看看陽明先生,如何來闡述的: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恆照者也。」

「(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內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蓋良知雖不滯於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於良知也。」

「良知只是一個良知,而善惡自辯,更有何善何惡可思?」

「聖人只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眾人不能,只是個不致知,何等明白簡易!」

————《傳習錄》

類似的話,《傳習錄》中還有很多,大家有興趣自己去看。但若真要明白,恐怕還是要從「為善去惡是格物」下手做起。

其實呢,講了這麼多,回頭去看看本文最初引用的孟子老人家的那句話,「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不也就是那麼回事嗎?

簡單總結,良知,由淺而深,可以有三個層次的理解:

1、善良的心(是指需要通過教育、引發甚至鬥爭而產生的)。

2、自然而然、不假造作、天生本具的善心。

3、禪宗的悟境,與善惡無關。

實在還想問的,禪宗悟境到底是啥?那麼,獻上幾年前在日本京都醍醐寺暫住時所作的五言絕句一首,諸君自看去:

鳥鳴醒山居,輕煙沁草廬。

淡竹檐下默,一步一醍醐。

作者:北川先生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青島恆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個人理解,知行合一是公理,而非做法,需要你自己去認識到,其實知和行是一件事


知行合一的本義,《傳習錄》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現在市面和教科書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過是對原意的曲解,那時候哪有這種語境。

先談談王守仁(陽明)先生的思想——

先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守仁先生所表達的是知行本是一體,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即一體兩面。

通俗點就是知 到了真真切切而篤實的程度,就是一個行的過程;行 到了心中明了覺悟的程度,就是一個知的過程。簡而言之,知與行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