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個辯題。覺得找入切點和立論有點雜亂。希望大家能夠幫我解答。謝謝


謝邀。

也是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繼承傳統文化是找到我們何為中國人的魂魄,也就是我們數千年來歷經風風雨雨、艱苦奮鬥、奮力拚搏、披荊斬棘、前仆後繼所形成的中國精神:積極樂觀、與人為善、學習反省、堅韌不拔。

找到這個中國精神,多讀點論語,等以後遇到困難了,念念這些激勵了我們無數先輩的名言,就夠了,然後放眼四海,沉下心學習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當然首先是我們自己的。


裹小腳要繼承和發揚嗎?種族歧視要學過來嗎?重點是學習優秀文化,擯棄糟粕,而不是先關注哪裡的文化。


謝邀。

看到這個題目我竟然想到了阿凡提。有人問他:錢和真理你更喜歡哪個?阿凡提說:我喜歡錢。問的人便嘲笑他聰明如斯也如此庸俗,竟然喜歡錢。阿凡提說:我之所以喜歡錢,是因為我缺錢。但我不缺真理。

我覺得阿凡提說得很對。按照他的思路,則對本題可以回答如下:

一、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沒有誰重要誰不重要的。中學為體則西學可為用,西學為體則中學亦可為用。

二、如果純粹是辯題,那麼設題者無非是為了挑起兩派的激烈辯論。本來你如果喜歡中學多一點,但你要支持西學了,勢必會拚命地去挑傳統文化的缺點。反之,你也一樣會拚命吐槽西方文化有多垃圾。

三、當前堅持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一定是繼承傳統文化比學習西方文化重要。


樹被砍斷了根,它能活嗎?魚離開了水,它能活嗎?就算能活,它還是它嗎?或者這是怪物?


傳統文化講道,西方文化學術。道是為了真相,術是為了活的舒服。道可以活的明白,術只要舒服。道可以永遠舒服,術只是眼下舒服。道需要時間才可掌握,術做就可以達到。


地無分南北,學無分東西。毛爺爺讀那麼多書,中外都讀,你覺得他繼承了傳統文化,還是發揚了西方文化?我認為兩方面都有,人心只有一個,學什麼都可以,只要你能學,就多多益善。千萬不要糾結來,糾結去,結果啥也沒學。切記!!!


繼承傳統文化更重要。

1.傳統文化雖然有糟粕,但是歷史的發展已經向前了,中西方文化已經開始融合了,不可能在回到裹小腳的時代了,所以繼承的利大於弊。

2.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與其說中國人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化,不如說是這種文化更適應中國人,我們做不到個人的西方文化的開放,即使洋務運動了,新文化運動了,改革開放了,中國文化還是含蓄的。如果你說要學習西方文化,你首先確定這種文化適不適應中國人。3.傳統文化有燦爛的歷史和經典,所以不要想著西方文化多麼好,多去看看經典,他們和西方的同樣非常優秀,而且還更合適。

左眼重要還是右眼重要啊?

如果僅僅是辯論其中那個重要毫無意義。關鍵在於個人,比如從小在西方留學系統長大的,學習中國文化當然重要。立志從事科研的,當然學習西方文化重要。最後還是看個人,自己狀態和修養。能否在西方和中國文化吸取養分,而不再分別出那個重要那個不重要。

高中沒認真學過?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接收外來優秀文化。所以我討厭辯論,總是把問題分割出來。
謝邀。問題主一個問題:中國的水果比西方的水果,到底誰更好吃?

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也就是不可割裂來看,相互之間的互文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世界的全部真相,對任何一面的偏廢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得想清楚什麼叫做文化,文化最本質的作用是什麼。

看個人,最好兩種文化都能有些了解,你才能回答誰更重要。你的答案成不了別人的答案,別人的答案也成不了你的答案。

一個前提是:尊敬所有人類的智慧,不管它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我的經驗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要優於西方文化。當然這是我自己比較的結果,有人不認同,覺得相反,也很正常。

另:你說的「文化」這個詞範圍太廣,我針對的只是思想。其它文化方面,比如禮儀,風俗等等,倒好回答,日本人不會學西方人見面吻頰,西方人也不會學日本見面鞠躬,各自保持就行了,沒有誰比誰優秀這回事。網上有偏激的人提出諸如廢除漢字之類的主張,異想天開,就不評了。


瀉藥,感覺正面講,說的通,傳統文化重要,反面講也行,西方文化也很重要。

不管是繼承傳統也好,吸收西方文化也罷,關鍵是繼承和吸收的東西合不合適,適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什麼是傳統?幾百年前的是不是傳統?幾千年前的是不是傳統?社會上層代表傳統還是社會底層代表傳統?

關鍵點不在於你學習吸收的東西來自哪,而在於合不合適,就跟腳和鞋一樣,鞋再好看,出自怎麼樣的能工巧匠打造的,不合腳也沒辦法穿。
好東西不會過時,傳統文化有些已經不合時宜了,但好的思想仍有很多。人沒有完美的只能接近完美,外來文化的好的思想和技術我們要學習,學習中把外來文化中的垃圾排除掉。

同上,沒有了傳統文化,何來民族?何來國家?除了外貌和國家界限,你與其他國家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你為什麼是中國人?這將會影響著一個人。


如果說重要的話,都很重要,人既不可無手,亦不可無足。

兩種文化各有其璀璨的部分,也都有它的不足。我們能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獲取適合我們個人生活中需要的營養,讓我們在未知的前程中不那麼迷茫,能夠看到前路的曙光。

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核心,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其成長的環境是農耕文明。所以更加註重的群體的關係,而較少關注於個人。所以我們講的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修為的目的是為了社會,所以我們是一個以家庭、社會為主體的文化。個人和社會密不可分,進而弱化了個人的人格體現,同時社會會規範個人的行為。所以中華文化下的人體現了更好的自律性,相對性格更加平和,社會結構也相對穩定。

西方文化(大部分指的是歐洲的基督教文化),更注重的是個人,主要講的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文化中勸人為善也不是為了社會更好,而是可以洗去自己的罪惡,為了最後的大審判。所以更強調的是個人,因此人的流動性更高,因為其成長的環境是海洋文明,所以也更符合其生存的需要。所以相對而言,西方文化的社會相對更混亂一些。

西亞文化(伊斯蘭文化),政教合一的文化,封閉性高,感覺相對而言封閉性高的文化成長性最差。

南亞文化(印度教文化),主題是印度,其種姓制度對個人對社會都挺不好的。

總的來說,未來我更看好東方文化,因為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注意,所以女權主義盛行,因此會導致女性的生育慾望降低,表現為現在西方國家的生育率很低。(順便騷一句,西方因為女權主義,所以女生不可愛了,男的覺得還不如跟男的在一起好,女的覺得為什麼要跟男的在一起,我們要獨立。所以同性戀的土壤......哈哈哈哈)。東方文化強調社會,所以女性的生育有來自於社會的責任,因此未來東方文化還有子孫繼承,西方文化人越來越少。另外,全世界只有猶太教注重教育的成都可以跟華夏文明比擬,畢竟學區房只有在中華文化的地方才存在。包容性來說,東方文化一直在學習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有在學東方文化,尤其是現在中國的崛起,讓很多西方人承認,一個社會的發展除了西方模式(Nation Country)還有中國模式(Civilization Country)。所以感覺未來,就是英語和漢語爭霸的時代。


毛澤東同志一輩子沒出過國,蔣公是地道的海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