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渴望死亡。我每天都需要畫畫。

像camus在rebel里寫的,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對現實中無理性和破損性的反抗和逃避。在藝術里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而賦予作品理性,存在性,和完整性。換言之主宰創作並成為如此有邏輯性和體系世界裡的上帝。

藝術家無法忍受現實,才有了表達的需求。同時他又不能不尊重生活本身所以永遠受生活的影響。藝術品是作者的智慧與現實的結合,而這些要麼給了人希望,要麼滿足了作者本身的表達欲。


除了極個別藝術家,精神、心理有問題,大部分藝術家都巴不得自己能多活幾年。

藝術家表達死亡題材的作品,不代表他就渴望死亡啊。

文學作品有很多暗黑死亡主題的,文學家也有抑鬱、自殺的,但我們不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文學家渴望死亡?

正如,我們人類當中有搞自殺邪教的,有很多人有自殺傾向,一些不成熟的小青年覺得死亡很酷……但沒有人問:人類為什麼渴望死亡?

畢竟,大部分人希望自己活著。

回到藝術家範疇——

像梵高這樣特殊的畫家,他生前的作品也多表現出生命、生機。

中外很多著名的、偉大的藝術家,或記錄生活,或崇尚科學,或宣揚人性,或表達情緒,或傳遞志趣……大部分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的,還有美女相伴,知己二三,生活不要太幸福,為啥渴望死亡?

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有表達死亡——

但他不僅僅表達死亡,他的畫中還有誕生、情愛——

死亡是神秘的,是震撼的,因此藉助「死亡」去創造的作品,往往表達的不是死亡本身,更多的是神秘符號的創作、渲染某種氣氛。

還有另一種,是直面死亡本身的作品,它其實是想說,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經歷,都是普通實在的東西,這裡面更多的是對「人」「生命」的探討。

反正我所了解的,在藝術史上,和「死亡」息息相關的作品和人物佔比不大,應該用不上「許多」這個詞。

題主的問題,只能做個別藝術家的比較研究或系列研究


生活徹底沒希望了唄,但凡能活著誰想死啊


我不覺得。除了梵高還有哪些藝術家渴求死亡?中國傳統藝術深受老莊之道注重養生。李白修仙問道。宋徽宗信奉道教。寧王朱權修建長生宮。清代四僧延年益壽。齊白石,張大千熱愛生活的很。很多藝術家都很想再活五百年。可以探究更多的藝術邊界。享受生活。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塞尚,倆荷爾拜因,丟勒等紛紛點踩……

太多人覺得藝術這種「上層建築」不需要市儈之至的「經濟基礎」……滿腔的抱負滿腔的心血如果可以自由發揮,又有多少人執迷於死亡(當然,除了刻畫死亡,描繪死亡,表達死亡,而這個死亡,是命題,而非追求。)

死亡本身是令人著迷的,如果不死就不了解,死了,就無法表達,是極致的痛苦也好是看開一切的豁達也好,就算是慷慨悲歌也好,了無聲息也罷,生命的起始和終結都是人們自我探索無法避免的一種「標誌」。對於死亡命題的探尋,也許可以換個問法,「我要到哪去?」。

再多說一句題外話,個人不喜歡「死了之後出名」的藝術家,算了,直接舉例子吧,梵高,對於作品的認可,對於人性的認可。也無法抹去導致人們對於藝術家「恪守貧窮」「不被理解」「活在自己的世界」「死後出名」這樣的刻板偏見。

真正有能力,有想法無處表達的,真沒多少。

刨墳挖屍的達芬奇,他的思想,架著舟,在宮廷與金錢海洋里徜徉。

給自己寫安魂曲的莫扎特,那短暫的生命,在璀璨中受盡了鮮花與掌聲。


因為普通其他人渴望死亡不會被公眾注意到


以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的角度來看呢 藝術家渴望死亡無非兩個原因了 一個是一些宗教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 另一個就是 非主流了 想像一下十年前我們以自殘自殺墮落為主流的文化…一個心態吧


也許是覺得自己活的不在現世中吧(心理原因。。。

還有可能是曲高和寡,用自己的心血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很少被世人理解,甚至還會被罵成瘋子,這誰受得了。

有多少藝術家是在逝後才被世人愛上的呢。

突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