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主要輸(挨)出(打)擔當,在三年裏直面世界第一戰爭機器-德皇陸軍大部分部隊。

德軍在西線折損的540萬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存在些許水分,應該在60-65%之間)是法軍包辦的,但為此,法軍自己也損失了494萬人。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損失708萬人,大部都在西線,其中陣亡150萬人

法軍損失,陣亡132萬-154萬間

法軍戰損喫虧是很明顯的,在整場大戰,除了馬恩河,凡爾登和皇帝會戰,這支軍隊幾乎一直都在進攻自己的對手,但卻在德軍愈發靈活頑強的防線上撞得頭破血流。

戰前法軍體制腐敗和輕視戰術訓練也是法軍戰損巨大的主要原因,這兩點導致其在1914年8月19日-8月22日便在邊境會戰和阿爾薩斯會戰中損失了30萬人,法第五集團軍崩潰之快以至於讓德國人誤判為其「已被完全殲滅」,這樣的慘敗讓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法國又要完蛋了。

不過還好當時的法國有一批優秀的將領,其決策力遠高於同時期的德國對手,霞飛,福熙,加利埃尼,當然,還有之後的貝當。在德軍小毛奇,克魯克和比洛等人因為宕機分散兵力,拖拖拉拉時,霞飛和加利埃尼卻重組了部隊,包圍了莽撞的克魯克,還在做軍長的福熙則主動出擊,襲擊南部德軍漫長的側翼防線,阻礙其增援北部,最終創造了「馬恩河奇蹟」。

隨後法軍在大戰中的經歷還是蠻勵志的,從一開始在1914年8月在遭遇戰中被德軍單方面屠殺;

到1914年9月2日開始,霞飛開始「大清洗」,到1914年12月31日,162名將軍或上校被卸職,包括三位集團軍司令,二十四名軍長和七十一位師長,超過40%的旅團級指揮官因無能被解職,近70%的軍部參謀和工作人員被撤換,法軍真正意義上脫胎換骨的開始;

到1914年11月在伊普爾,法第16軍獨自擊敗冒進的林辛根集羣,法軍第一次在遭遇戰擊敗德軍;

最後到1916年的凡爾登,法軍完全挫敗德國人的戰略企圖,並在幾個月裏戰損上完全優於德軍;

不過很遺憾的是,1917年2月由於尼瘋子的送頭攻勢,好不容易有餘力大有作為的法軍慘遭放血;等到6月貝當對法軍開始戰術改革,試圖再次加強法軍時,「失血過多」的法軍很明顯已經無力再擔任單扛德國這一使命了,在1917年7月,法軍指揮部正式將西線北部移交給英聯邦軍隊,將主要精力放在中,南線與德「阿爾布雷希特」集團軍羣對壘,直到1918年8月,法軍的部分老練精銳纔在百日攻勢裏重現輝煌(因為隔壁美軍實在丟人)。

8.21更新,@天天向上同學對1914年馬恩態勢的看法顯然存在過多的個人主觀因素,我也不是掛人,對一戰感興趣的人我向來都是歡迎討論,但分析一場戰役必須要有客觀史料作為輔證,帶著主觀因素去想當然的遐想是研究戰史要不得的,馬恩一役已經基本被歐美學者研究的大致透徹,並不是什麼存在資料出入過大和過多爭議的戰役:

截止9月1日,法軍新組建的第六集團軍有6萬名士兵組成,在幾天後還有第3和第4軍加強,加利艾尼的部隊包括5個野戰師,5個預備師,5個領土師和4個騎兵師和兩個野戰軍(4個師)。雖然必須承認這些部隊的戰鬥價值完全無法與克魯克的德第一集團軍相比,然而,我們該清晰的認識克魯克只有10個步兵師(包括兩個預備師)和3個騎兵師。在南線,法軍還將以福熙在第十軍的領導班子為核心組建第九集團軍對抗南線的德軍。

在馬恩河到巴黎的防禦,法軍擁有2924門各型火炮,雖然大部分都是輕型火炮,但在總量上完全壓制了德軍因交通不便無法及時運抵一線的少量重炮。

截止9月5日,沿著主戰場,從巴黎到瑞士邊境,協約國軍在德軍9個騎兵師和42個步兵師對面部署了13個騎兵師和53個步兵師,同時還部署了21個預備師,在戰略上對德軍形成了76個師對51個師,多出66.1萬戰鬥人員的絕對優勢,即使德皇陸軍擁有完全優於對手的戰術素養,這一優勢也由於法軍能即使從他們的後勤和後援部隊獲得的補充和輪換而抵消。

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家內,撤退的法軍實行了「焦土戰術」,儘可能地摧毀或阻礙了公路,鐵路,橋樑和交通工具,迫使德軍遠離他們賴以機動和補充的鐵路,除了依靠馬車外,德軍沒有辦法迅速的獲得增援,彈藥或物資。即使毛奇在9月6日希望通過將左翼的兩個集團軍向北靠攏以加強他的右翼,卻被霞飛可以無阻礙地利用鐵路線調動部隊而完全抵消。

而像你說的什麼:

等於是雙方在兵力上(不計後來的英軍),法軍即使不是劣勢也沒優勢,德國的180萬人掛去20萬,扣掉凡爾登-圖爾所牽制的,還剩百萬之眾,這樣兵力為1:1,火炮2:1(野炮也沒德軍多),機槍1:1.5。」

「法軍在人數,裝備劣於德軍情況下,還能擊退德軍,還不說明法軍的戰力嗎(3:2的兵力,10:1的重炮)」

這些話基本對不上當時德軍和協約國的兵力部署和實際情況,你讓我怎麼和你繼續討論下去呢????

我也知道你不是法吹或德黑,因為法吹也不敢來吹這仗。法國官史自己都承認1914年是自1870年以來最黑暗的一年,是法軍為自己戰前腐敗的官僚治軍和忽視訓練等原因該付出的代價。

馬恩的大致過程也已經有了蓋棺定論:

就是小毛奇宕機導致德軍右翼兵力不足,霞飛反應迅速利用對手犯錯迅速組建預備隊,在整個戰線對分散嚴重的德軍形成區域兵力壓制從而把德軍打退。

馬恩河對於德法雙方而言都是一個奇蹟,對於法軍而言,他們驚人的在前兩周遭到的一系列毀滅性失敗中以令人欽佩的愛國熱情和狂熱的鬥志來忘死的恢復進攻,令他們的對手感到極其的困惑和驚訝。

而對於德軍而言,他們三支連續激戰三週未曾得到休整的集團軍一路披荊斬棘,靠著奪取勝利的信念支撐其打到巴黎城下,即使被迫轉入防禦,德軍也在未曾有一支部隊被包圍殲滅的前提下重創了對手還全身而退。


法軍將士在一戰中真的是勇猛無畏,甚至於勇猛的接近愚蠢。法軍將士以血肉之軀頂著德軍的馬克沁機槍掃射向德軍陣地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鋒。

法國是協約國贏得一戰做出貢獻最大的國家


一戰是法國繼拿破崙後的最重要吹逼素材,幾乎扳平了二戰的糟糕表現。一戰中法國之頑強,一反人們(尤其是國人)對一戰的刻板印象:帝國主義狗咬狗戰爭。法國有大量國民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場復仇戰爭,收復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而不是爭奪殖民利益(甚至把殖民部隊調回本土協防)。法國雖然擔任了主戰場和肉盾的重任,但這絕不代表法國除了動員能力外一無是處。在所有全面動員的國家中,法國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是少有的能以非常接近的戰損比正面對抗德國的國家。法國不僅在本土積極抵抗,還主動進攻不直接接壤的其他敵國,如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

法國的戰績是非常突出的,但和二戰時的蘇聯一樣受到了當今主流媒體的貶低。各類對一戰感興趣的人很難直觀地看到法國的貢獻。在某個知名遊戲裏,法國居然作為一個DLC出現,存在感甚至不如奧斯曼。在各類史圖演示中,西線的戰線往往幾個月甚至幾年毫無變化,遠不如東線和南線精彩。然而,南線的釘子戶塞爾維亞戰後為並肩作戰的法軍豎起了雄偉壯觀的紀念碑;東線的沙俄軍正是頂著法國的阿德里安盔在戰壕裏挨炸。


基本類似於二戰中的蘇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