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首先要對禪宗的教學方式有一個基礎了解。

但大部分人知道的禪宗教學就是什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先不說這偈語的出處,單縱觀漢傳佛教史,恰恰禪宗留下的文字是最多的,超過了所有宗派。大部分人誤會的是禪宗不留,不依文字。而實際上是不被文字所拘束。

再說禪宗教學分類

大部分同學都會說是臨濟宗,法眼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

但這是五種家風,風格不同而已

禪法的分類應該是,息妄修心宗:此禪法認為,雖眾生皆有佛性,而如同明鏡染塵,被無明煩惱所縛。若不消除無明煩惱則不得解脫,故須常聞禪宗教誨,清凈觀心,則可徹見實相。此宗之法即五祖弘忍大師高徒-神秀所倡導。並且因此被尊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人稱「北禪宗」以漸修漸悟著稱。

第二種為:泯絕無寄宗。此禪法觀點為眾生能見世間萬物歷歷分明,但一切皆為夢幻,無一實體。這算是虛無思想。否定一切,斷定佛,眾生,覺悟,煩惱,都是空寂。當人開始幻想何物為實時即已經迷惑了。石頭希遷,牛頭法融就很強調這種獨特禪法。

第三種是:直顯心性宗。顧名思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此心的直接表現,穿衣吃飯喝茶唱歌都是,因此毫無必要為求悟而刻意修行,順其自然體悟當下,直了成佛。這一宗大體即為南宗頓悟禪

南北二宗曾經在滑台大雲寺舉行過一場「無遮大會」雙方為誰是達摩正統而展開激烈辯論。後來辯論結果為北宗神秀禪法不過是旁系,雖然也算達摩的法脈,但卻是小娘生的,不是嫡親法。此後,北宗禪逐漸衰落,南宗在全國遍地開花。

手機打字太累,禪宗現在也不大有人看了,看了也搞不懂裡面名堂了,所以就隨便寫點吧,說多了都是廢話


「時時勤拂拭」是漸修,「本來無一物」頓悟。

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沒有誰今天剛上學,明天就大學畢業了。

神秀和慧能的出發點不一樣,不是高下問題。

現在學佛人就缺乏時時勤拂拭這種精神,總想一步登天,這種好高騖遠的思想障礙很大。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道善巧。

道善巧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

奢摩他。及 毗缽舍那。

是名為二。

舍利子。何等名為 奢摩他道

舍利子。謂

諸菩薩其心寂靜。深極寂靜。最勝寂靜。

無有散亂 諸根憺怕 不掉不舉。離諸躁擾 及以惛沈。

安靜密護 離諸諂曲。調順堪能 樂常獨處。離彼喧鬧 樂遠離行。

身無塵染 心無惑亂。於寂靜門 思惟作意。離諸惡欲 無所希望。遠諸大欲 歡悅知足。

正命清凈 正行圓滿。密護威儀 知時知分。易養易滿 善知其量。常樂思擇 無高無下。

弊鄙粗言 性能堪忍。於相應門 發心安住。樂處閑室 於靜慮分 作意緣念。生起大慈 引發大悲。安住大喜 修習大舍。從初靜慮 乃至八定 次第證入

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 奢摩他道。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無量諸奢摩他資糧正行。諸菩薩等於此資糧方便趣入。如是又名奢摩他道。

複次舍利子。云何名為 毗缽舍那道。謂

諸菩薩於妙慧分 修習聖道

於諸法中 發起如是 無作觀智

又複發起 無我 無有情 無命者 無數取觀智

於諸蘊中 起法觀智

於諸界中 起法界觀智

於諸處中 起空聚落觀智

於諸眼中 起照了觀智

於緣起中 起不相違觀智

於諸見趣 起遠離觀智

於諸因果 起業報觀智

於所應得果 起作證觀智

於所入正性 起趣入觀智

舍利子。毗缽舍那者。所謂

於諸法中 起如理見。

於諸法中 起真實見。

於諸法中 起不變異見。

於諸法中 而起空見。

於諸法中 起無相見。

於諸法中 起無願見。

又舍利子。毗缽舍那者。

非以有因故觀

非以無因故觀

非以生滅住因故觀

非以有所得因故觀

何以故。菩薩於此 都無所觀 而復觀察。不見而見。見而不見

舍利子。若諸菩薩。作是觀者 名如實觀。名真實見。亦名證得毗缽舍那 善巧方便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觀中。雖複發起如是觀解。而不墮彼無所為作。亦不遠離善根加行

若諸菩薩成就是者。是名菩薩摩訶薩 毗缽舍那。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奢摩他 毗缽舍那道法善巧。


神秀的四句: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的四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空有的矛盾

這兩首詩,對是否需要拂拭,

闡述了各自不同的見解。

但是否需要勤拂拭的前提,

是菩提到底有沒有樹。

甚至說,眾生皆具佛性,這個佛性有沒有?

人的法我,到底有沒有。

按照,神秀這幾句詩來說,

本來是有一個心的,而且這個心,像明鏡一樣,一塵不染,只不過世人不注意環保,pm2.5濃度過高,把本來乾淨的檯子,給弄埋汰了,

所以,沒事要多去擦一擦,讓它保持乾淨,

甚至沒事多盤一盤,讓它包漿變得更亮。

而慧能的四句,

則是說,本來就沒有一個心,也沒有什麼檯子。

只不過起一個假名罷了,只是一個稱呼而已。

塵土是空的,檯子也是虛無的。

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勤拂拭。

換句話說,只要認識到萬事萬物的空性。

便不再需要額外去做什麼。

二,對立和統一

那麼,這個像明鏡一樣的檯子,到底有沒有。

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

而是水平層面的根本對立。

那他們為什麼沒有打得你死我活呢?

一方面,他們說的,好像都挺有道理。

另一方面,則是出現了新的理論。

像和稀泥一樣,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理論,和在了一起。

它就是「萬物唯心造」。

所以這個時候,

心造了,它就有。

心不造,它就沒有。

說空說有,都沒毛病。

所以現在,空性,佛性,心性,

我們都常用。最後歸根結底,還是心。

那麼這個心是什麼,它到底是有是空,

自己思考。

三,高下和對錯

當把心學引入到空有之中以後。

矛盾是調和了,那就要有個高下對錯了。

對錯,上面已經說了,沒有錯的,都對。

只不過按照修證的次第來看。

一般來說,

世人凡夫,都執有,認為功名利祿,金錢美女,都是實實在在的,心也是實實在在,佛也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要去勤拂拭。

拂拭了一段時間,把鏡子後面的漆給拂拭沒了,變成玻璃了,證悟了空性,知道了,哦,萬事萬物,緣起性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慧能的詩要比神秀的詩,在次第上更進一步。

四,因人而異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只是對一般人而言的。

在現代社會實際上,有些人天生就是偏空的。

比如過去,男性就比女性偏空,這不是性別歧視,釋迦牟尼最初也不收女徒弟,只是因為在原始社會,女性基本上要依賴男性生存,因為自己無法獲得生活資料,所以對物質看得就比男性重的多。

今晚這個烤羊吃完了,剩了四個蹄,男的擦擦嘴走了,明天再打一個。女的小心翼翼的留起來,萬一第二天男的沒回家,熱熱還能接著吃。

當然現在社會變了,不打獵了,女性不但能獨立生存,而且對於處理瑣碎的事物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女性更遊刃有餘。

扯遠了。

除了男女的差別。命局裡也能看出很多人,天生就對物質看得比較淡,

反對迷信,崇尚科學,這個就不展開說了。

總之,要對症下藥,

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

而,是空,是有,並沒有高下之分。

五,慧能火了?

既然這兩段話,並沒有爭高下的意義,也沒有評對錯的空間。

那為什麼慧能的四句,要比神秀的四句,看起來更高大上呢?

一是,上面說了,在修行次第上,一般來說,慧能這個要高一層。

二是,這兩個四句,都出自慧能的書里,顯然慧能的書不是《懺悔錄》,所以一定是明裡暗裡抬高自己。哪怕是徒弟寫的,後人加的,也是如此。最關鍵的是,慧能出書了,神秀沒出書。

三是,空觀聽起來,本身就比有觀,顯得高大上,為什麼?因為在古代,想要真的證悟空性,把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徹底空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於很多古人,吃飯穿衣就是最大的追求,活著就是最大的執著,所以在最初的佛教修行成果中,阿羅漢基本就到頭了。

在那個大家普遍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需求層次都比較低。

現在,吃飽了撐得,沒事還抑鬱一下。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回答解釋了什麼是「勤」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8289248

這個回答解釋了塵埃,拂拭塵埃,勿使惹塵埃的相關問題。

知乎用戶:為什麼好像人人都能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www.zhihu.com圖標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開悟者六祖惠能說?本來沒有塵埃,怎麼惹塵埃。

前面神秀禪師的方法繁瑣,就像蓋房子需要一層層修。

六祖惠能大師站在房子屋頂上說。這裡風景不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